APP下载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0-04-13宋玉国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资源

宋玉国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宋玉国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工业增长方式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就是促使工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因素已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掣肘。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要以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结构调整为重要手段,体制机制完善为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归宿,促使工业经济走上内生驱动、自主增长的轨道,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发展方式;自主创新;内生驱动;自主增长

当前,我国正探索开拓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而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形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和前提。国际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巨大冲击,也使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暴露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方式创新的紧迫性日益凸现,加快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加快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顺应新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顺应工业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看,由传统的数量扩张向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转变,实现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实现了工业化初级阶段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历史大跨越。但是,工业经济在增长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产值和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外部需求大幅萎缩,产能过剩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都存在较为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也存在重复建设倾向。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要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要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业快速发展①白津夫:《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瞭望》2007年第 31期。。这种质量型发展方式是以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作为工业化发展目标,不仅注重工业化速度而且注重工业化的质量,不仅注重工业化的经济效益而且注重环境及资源代价,不仅注重工业化的规模而且注重工业化的结构,以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从中观需求结构角度看,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工业经济的自主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中国各产业中开放度最高、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门。我国工业出口贸易额逐年扩大,外需市场的扩大拉动了我国工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较高的对外依存度。正由于工业开放度最高,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工业受到的冲击也最大,外需萎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扩大内需必将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而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中,我国工业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还远未形成以消费为主体拉动的格局。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改善供给结构,引导促进消费,促进工业增长由应对危机时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撑,向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要坚持把稳定出口作为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举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从微观要素投入角度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工业经济的内生增长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是内生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信息化加速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工业快速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是一种外源性的增长方式。工业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最主要的领域。由于成品油、水、电、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相对偏低,使得资源消耗成倍增长。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生性的,技术过度依赖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装备类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技术开发总体上仍处在模仿追赶阶段。而实现工业经济的内生增长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石。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开发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影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由于支撑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因而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显得日益迫切。但是,从现实情况看,还存在着诸多影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1.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我国传统工业化是沿着数量扩张的路径,通过重工业优先发展来实现工业化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投资驱动的粗放式数量扩张型工业化道路。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企业资源大多在没有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这必然挤占了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效率并没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导致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劳动生产质量和效益低下。我国虽是工业品的出口大国,但是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 0.56%,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人员过多,非生产性辅助、服务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比重普遍过大,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严重,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2.全球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我国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经济结构的演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为应对经济衰退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重视发展制造业,谋求结构调整,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领域保持竞争优势。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进一步凸显,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发展将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组,推动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但如果我国工业仍然保持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变,即使现在率先回升,到时还将落后于人,并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我国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企业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规模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区域结构趋同,特色经济、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体制和机制没有形成,地区发展差距仍在拉大。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工业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和地区之中,资本的使用过于分散,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实现形式较为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部分国有企业的困难还较突出。

3.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工业化的演进可以认为是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我国传统工业化模式强化了政府资源配置的功能。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下,各级政府官员还保留着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在追求政绩的驱动下,生产要素大都投入那些见效快、产值大的简单加工装配业或重化工业,而不注重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效率提高。新型工业化是以市场作为资源的基础性配置者,通过市场的竞争,使资源流向那些效率高的产业和部门。因此,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中新型工业化实现机制要由政府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转变。同时,工业发展方式之所以粗放,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体制不健全和企业改制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使用,与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确、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改革,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4.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是在生产体系前端的高投入、高消耗,在该生产体系中实行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并伴随着高污染,这种工业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大。许多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经历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其前端投入不仅靠对本国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来维持,还通过开辟殖民地和在世界不平等贸易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大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来保证。当这种工业化方式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开始显露以后,他们凭借工业化带来的资金积累进行治理,或者凭借优势将“肮脏工业”和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压力大、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模仿这种方式进行工业化的后果,必然加速这些国家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导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尖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受到严峻的考验。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退化,森林资源减少,大气环境恶化,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保持高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压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作用将日益突出,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之中统筹考虑,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

三、加快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路径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我国工业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出强调利用创新驱动提高工业发展效益,利用内生驱动促进工业增长,因此,要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尽快取得成效,应该采取以下途径:

1.把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要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条件等方面,把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并推进产业化,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把技术改造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兼并重组结合起来,围绕改进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推动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使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产学研结合,带动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集中要素资源,调整科技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工业优化升级,推进社会信息化稳步开展。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2.把调整结构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适应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通过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调整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的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掌握一批自主关键技术,形成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先进生产能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其他行业按照市场细分化趋势提高专业化水平,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和振兴。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发挥比较优势,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地区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搞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把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改革财税体制,深化资源税制度改革,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和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增强消费信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用绿色 GDP代替 GDP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对地方政府绩效的考核范畴。加快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推进企业重组,支持优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企业科学管理,降低原料、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物耗和能耗,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加快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宽工业化、现代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我国工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把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最终归宿。在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处理好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要扩大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强节约使用资源的观念,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节约用地、用水、用油、用矿等各种自然资源。要从战略角度规划国际资源市场开发,调控与国际市场的交换活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争取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开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加大引进技术和资源的力度,积极地走出去,努力发展与资源生产国在开采、生产方面的合作,尽量扩大资源来源渠道。保护国内资源,根据国内资源和能源供需的长期平衡关系,保护钨、稀土等战略性资源,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减少甚至禁止资源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合理利用国内资源,要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来进行,以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市场机制,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消费体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能源开发,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妥善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环保经济,推进环保科技进步,重点攻克符合国情的污染治理技术、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注重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增强工业污染防治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立生态工业体系,遏制生态恶化,加强防护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草原建设,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责任编辑:贾乐耀 ]

Stepping up the Shift of Growth Pattern: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NG Yu-guo
(Party School of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Jinan 250014,P.R.China)

On one hand,traditional industrial growth pattern has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ever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On the other hand,su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mes with a great cost.To step up the shift of growth pattern means to facilitate the transition from expansion in quantity to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from investment and export led growth to growth jointly led by domestic consumption,investment and export,from reliance on increasing resource depletion to reliance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s,human capital improvement and managerial innovations.At the current stage,the major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ition of growth pattern include the lack of creativity,out-dated industrial structure,imperfect institutions,shortage of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In view of all this,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nhance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o restructure economic makeup,to perfec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dependent innovation;internally driven;independent growth

2010-07-13

宋玉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工业化工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资源回收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