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腹泻成因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2010-04-13张莉朱雯吴跃明
张莉 朱雯 吴跃明
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逐步普及了仔猪早期断奶技术(McGlone等,2002)。仔猪早期断奶有许多优点,如缩短母猪的繁殖周期,提高母猪繁殖率,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和有利于控制疾病等 (卿军,2002)。然而过早断奶会使仔猪在营养、环境和心理上产生应激,导致采食量减少、生长受阻、体重下降、腹泻,甚至死亡(程学慧,2000)。在生产中,如不及时采取营养调控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因仔猪断奶所造成的腹泻将会严重影响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乃至终生的生产力,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养猪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
1 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1.1 消化器官发育快,消化机能不完善
仔猪的消化器官在出生时虽已形成,但结构及功能尚不完善。初生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哺乳期至60日龄时迅速发育和增大,断奶时胃肠容积小,运动机能弱,排空速度快,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有密切关系的小肠绒毛长度、小肠上皮凹陷深度、绒毛面积和淋巴细胞等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小肠绒毛很容易被病菌和正常的断奶措施所破坏而缩小小肠对养分的吸收面积(李雁冰,2006)。断奶后其小肠绒毛均变短,绒毛表面由高密度手指状变为平舌状,隐窝加深,这种变化要持续7~14 d,因而影响其消化过程中的分泌和吸收能力。
1.2 消化酶系发育不健全,消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
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酶和蛋白酶消化母乳中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质。但3周龄猪的其它酶(如胰蛋白酶、淀粉酶、胰凝乳酶)含量通常少于成熟酶体系消化酶含量的50%(Jensen等,1997),从而导致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性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率较低。研究发现,在仔猪0~4周龄期间,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胃蛋白分解酶含量及活性逐周成倍增长,但断奶后1周内各种消化酶含量和活性可降低到断奶前的1/3水平(乳源性消化酶来源终止),严重影响仔猪断奶后1~2周内对日粮的消化吸收。
1.3 胃酸分泌不足,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易变
一般仔猪胃内pH值<4时才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才能使大量病原菌失活(裴爱民等,2005)。仔猪在哺乳期间建立了良好的微生物区系,这主要是乳酸菌等有益菌的作用。乳酸菌的生长最适宜于酸性环境。初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断奶前主要通过母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的乳酸来维持胃内酸度。而断奶后由于乳糖来源中断,乳酸生成减少,胃底细胞分泌盐酸的能力很弱,不足以调节胃肠道pH值。同时,由于饲料中的一些蛋白质及无机阳离子也会与胃酸结合,使蛋白质不能被有效的消化吸收,造成消化生理失调,导致胃肠道内微生物区系失衡,为病原微生物增殖、附着和产生毒素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陈泽贵,2005)。
1.4 免疫功能不健全
体况良好的母猪所产初乳中乳球蛋白(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达7%以上,新生仔猪可完全吸收其中的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而常乳中乳球蛋白含量仅0.5%左右,以及肠壁的封闭作用,此时仔猪很难再从母乳中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只能依靠主动免疫。仔猪主动免疫一般在10日龄以后开始形成,但在30~35日龄前自身合成的抗体数量很少,至6周龄才主要依靠自身合成抗体。2~6周龄期为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的过渡期(Clove C K等,1980)。由于早期断奶正处在此过渡期,而且与自然吮乳仔猪相比,断奶后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而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循环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抵抗力极弱,抗病力较差(bolduan,1997)。
1.5 体温调节能力差
由于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且没有对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起重要作用的褐色脂肪,隔热能力差,再加上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对各系统机能的协调能力差,导致仔猪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易受冷、热应激的影响,尤其是冷应激对新生仔猪影响更严重(刘慧芳,2004)。
2 断奶仔猪腹泻产生的原因
2.1 断奶应激
由于断奶仔猪的消化道尚未发育健全,免疫和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不完善,断奶给仔猪造成营养、心理和环境等三大方面的应激。其中以营养应激反应最强烈,影响最大(Funderburke,1990)。因仔猪的消化机能和酶系统本来就不完善,仔猪断奶后,由于食物改变,小肠结构会发生改变,肠绒毛长度降低,隐窝加深,甚至隐窝深度大于绒毛长度,因而大大降低了肠道的功能,使肠吸收减少,分泌增加。进入消化道的食物消化不良或消化后未被吸收,不仅为肠道病原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基础,而且造成肠腔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
2.2 采食量
由于上述断奶仔猪营养生理特点的限制,仔猪断奶后通常不能适应饲料由易消化且营养价值高的、液体的母乳向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难消化的固体仔猪料的转变,且由于断奶等应激因素的影响,造成仔猪在断奶后1~2 d拒食、少食,而2~3 d后由于饥饿有大量进食,短时间内食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仔猪消化道内难以消化,造成消化迟滞未消化的养分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易发酵,导致胃肠道中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导致仔猪腹泻(王均,2005)。
2.3 日粮因素
2.3.1 日粮中蛋白质因素
日粮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和β-球蛋白是引起腹泻的抗原物质(刘欣等,2005)。仔猪胃肠道在产生免疫反应时会造成肠道细胞损伤及有关消化酶水平下降、肠绒毛萎缩、腺窝增生等,从而导致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诱发腹泻(刘正伟,2007)。同时,由于仔猪阶段的消化器官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胃酸分泌少,酶的活性低,尤其是蛋白酶,使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一步降低,致使过多的蛋白质涌入大肠后发酵、腐败而产生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不但损害肠黏膜,而且由于刺激作用,增加了肠液分泌,使腹泻加剧。
2.3.2 日粮纤维
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类物质可刺激唾液、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又可降低养分的浓度和提高饱感,从而有助于维持养分的摄入量与仔猪消化能力之间的平衡;另外纤维吸附水分使粪便成形度提高,还可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从而加快大肠杆菌和毒素的排出,减少仔猪腹泻(L.Montagne等,2003)。但是,仔猪消化纤维的能力极弱,过多的纤维会使仔猪胃肠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粗纤维的含量越高,仔猪腹泻越严重。
2.3.3 饲料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日粮中含铁过量,会引起免疫系统损伤,慢性铁中毒而引起腹泻。而缺锌可使仔猪胃肠道黏膜发炎,胃肠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使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消化吸收率降低,使食糜在胃肠道内蓄积而腹泻。缺硒时,GSH-PX活性下降,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会因氧化而发生病变,引起仔猪消化系统紊乱,最终导致腹泻(王娟,2005)。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控制着机体的新陈代谢,仔猪体内维生素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机能障碍,并有可能导致仔猪腹泻。例如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引起仔猪肝坏死,表现出便秘与腹泻的交替发生(钱锋,2009)。
2.3.4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对饲料中引起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杨凤,2003)。几乎所有饲料中均存在一些能使饲料营养价值降低的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非淀粉多糖等(宋青龙等,2003)。它们不但可以降低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的利用率,使一些维生素失活,而且可引起小肠绒毛的损伤和发育异常,严重损害肠壁吸收养分的功能。从而造成仔猪消化系统紊乱失调,导致腹泻发生。
2.4 饲养管理
仔猪发生腹泻与仔猪的饲养管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适应性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最佳湿度为60%~70%。若防寒,保温措施不到位,空气污浊,湿度大时都会引起仔猪的腹泻 (王红宁,2006)。
2.5 病原微生物
引起仔猪腹泻的关键是日粮和应激引起的肠道结构变化,而使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有机可乘。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等病毒,以及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霍乱沙门氏菌及伤寒沙门氏菌等主要细菌和一些球虫。实际上排除饲养卫生环境差的情况,导致仔猪腹泻的直接因素主要是日粮的可消化性及日粮的成分,而病原性微生物导致的腹泻则是继发性的。在病原体感染中,可最常分离到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孙洪涛等,2000),其次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能分离到的病原体有冠状病毒、副轮状病毒、猪瘟病毒、肠道病毒、猪梭菌性肠炎等。
3 发病情况
主要发生在仔猪断奶后1~2周,慢性的主要症状是采食量减少,排黄绿色或淡灰色稀粪,直检体温正常,腹泻时尾部肌肉震颤,病猪脱水,精神萎顿,病死猪尸体发绀,小肠臌气,水肿和充血;急性症状表现为营养状况良好的猪突然死亡,死前没有任何症状和暂短病史,死后耳及腹部常呈蓝紫色(李连任,2006)。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断奶日龄和方法要科学
仔猪断奶日龄的确定要看3点:一是仔猪达到一定的体重,生长发育良好;二是仔猪在出生后1~2周龄时就开始诱饲,使断奶前仔猪采食量已达到600 g左右,形成一个成熟的、不受断奶影响的消化系统;三是健康无病。否则就推迟断奶时间。不要一次突然断奶,在断奶前1~5 d适当减少哺乳次数,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将母猪迁出而仔猪留在原圈内继续饲养5~7 d后再迁入保育舍,以减轻环境应激的危害(袁刚建,2006)。
4.2 合理配制日粮
选择易消化抗原性低的优质饲料原料,结合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配方,配制营养成分平衡,仔猪易消化的饲料。一般,以谷物-大豆粕为基础的日粮中,添加乳糖和蛋白质饲料有较好效果(周玉刚等,2003)。有报道说明,在降低日粮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而添加利用合成的谷氨酰胺可有助于增强断奶仔猪的胃肠功能;此外,有些完整的短链多肽可刺激猪的食欲,并有抗菌抗病毒功能。
4.3 喂料、换料要精细
仔猪断奶后一周内继续吃乳猪料,1周后开始更换仔猪料,要用3周左右的过渡期,逐步增加仔猪料混合比例,直至全部更换。仔猪料一定要选用知名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少喂勤添;对断奶后食欲较差的仔猪,应适当限饲,逐步增加,避免过量采食产生营养应激。
4.4 合理使用添加剂
4.4.1 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
许多研究表明,铜、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可以改善饲料的利用率,增强猪的体质和免疫力,从而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如铜可以降低小肠脲酶微生物活性,以抑制产气荚膜梭菌,锌可杀死细菌。在饲料中添加125~250 mg/kg铜具有抗微生物作用和增强免疫机能作用(王茂春等,2001)。另外,现已证明铬是葡萄糖耐受因子的重要成分,直接影响着胰岛素的活性,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200 μg/kg酵母铬或羧酸吡啶铬,可以减少血清皮质醇的水平,从而减缓断奶仔猪应激,提高增重,改善饲料利用率。
4.4.2 应用酸化剂、酶制剂及益生素
由于断奶仔猪早期胃酸分泌不足,在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就非常必要。如可添加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丙酸、甲酸钙等,不仅可以降低胃液pH值,抑制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有效地控制腹泻的发生,而且还具有抗菌保健、促生长作用(冷向军等,2002)。添加外源性蛋白酶、淀粉酶等,可降低断奶对消化道的刺激,提高饲料消化率(金检,2005);或添加活性酵母菌、乳酸杆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等益生素,以达到控制仔猪腹泻的效果(蒋治国,2006)。
4.4.3 其他
另外,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诱食剂、中草药添加剂、维生素C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断奶仔猪腹泻(陈琼,2006)。Marquardt等(1999)研究表明,断奶仔猪饲喂卵黄抗体后可有效预防或治疗仔猪腹泻。高玉红等(2002)研究试验结果表明,28 d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5.3%乳清粉,腹泻率发生降低58.33%。提示了添加乳清粉对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4.5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一是温湿度要适宜,断奶仔猪对环境温度的过冷过热、过分潮湿等调节耐受力较差。断奶时舍内温度应比断奶前略高,随着采食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温度。30~40日龄仔猪舍的温度需控制在28%左右,防止贼风侵入。同时湿度不能过大,否则不利于保温,反倒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衍,最适宜的湿度为65%~75%;二是圈舍清洁卫生,猪舍内外要经常清扫,勤换垫草,保持干燥,定期消毒(苏江坤,2009)。
4.6 药物预防
仔猪断奶后2周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如土霉素、哇乙醇、恩诺沙星、杆菌肽锌、痢菌净等(侯英等,2009)。虽然应用药物预防效果较好且使用普遍,但不能忽视抗药性和残留等问题,因此要慎用。滥用抗生素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抗生素(Casewell M等,2003)。在生产中,应根据我国的国情、科学、合理地使用,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5 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其营养生理特点,腹泻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这给其预防带来了很大困难。任何单一的预防措施都是片面的,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腹泻。因此,只有针对各种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综合预防措施,并加强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仔猪早期断奶后腹泻的发生,使仔猪顺利渡过断奶关,给养猪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1]陈泽贵.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J].畜牧市场,2005(08):11~13.
[2]陈琼.应用两种抗应激剂防治仔猪断奶腹泻及其血液学指标监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3]蔡海莹,骆先虎,樊银珍,等.早期断奶仔猪饲粮添加乳清粉效果试验[J].养猪,1997(01):8.
[4]程学慧.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需要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0(8):12.
[5]侯英,王永平.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02):155-156.
[6]蒋治国.复合酶制剂和益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6.
[7]金俭.饲用酶制剂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 [D].湖南农业大学,2005.
[8]冷向军,王康宁,等.酸化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胃酸分泌、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2,14(4):44-48.
[9]李连任.断奶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J].中国畜禽种业,2006(04):5-6.
[10]李雁冰.不同纤维素、蛋白质水平颗粒饲料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D].吉林:延边大学,2006.
[11]刘惠芳.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及其防治措施[J].饲料研究,2004(05):38-39.
[12]刘欣,冯杰.大豆抗原蛋白与断奶仔猪腹泻的关系 [J].饲料研究,2005(2):47-48.
[13]刘正伟.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日粮因素及营养调控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4):92-93.
[14]裴爱民,李连敏.过早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养猪大视野,2005(4):29-32.
[15]钱锋.仔猪腹泻与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含量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79-180.
[16]卿军.早期断奶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2(06):17-18.
[17]宋青龙,秦贵信.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3(03):9-12.
[18]孙洪涛,等.哮喘大鼠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以及糖皮质激素和雷公藤对其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0(04):317-318.
[19]苏江坤.断奶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07):76.
[20]唐仁勇,陈代文.仔猪营养研究进展及无公害化饲养与饲粮配制[J].饲料工业,2003,24(9):11-15.
[21]王红宁.仔猪腹泻成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中国畜牧杂志,2006(06):58-60.
[22]王娟,王永才.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及其调控措施 [J].饲料研究,2005(08):37-39.
[23]王均.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J].中国畜牧杂志,2005(11):60.
[24]王茂荣,韩春来,梁勇.早期断奶仔猪营养的研究状况[J].饲料工业,2001(01):11-14.
[25]杨凤.动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4-25.
[26]袁刚建.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J].畜牧市场,2006(08):124-125.
[27]周玉刚,彭惠芬,石爱华.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畜禽业,2003(11):56-57.
[28]Bolduan G,et al.Feed Prophylaxis against piglet diarrhoea[J].Pig news Inform.,1997,9:381-385.
[29]Casewell M,Friis C,Marco E,et al.The European ban on growth-promoting antibiotics and emerging consequences for human and animal health[J].J.Antimicrob Chemother,2003,52:159-161.
[30]Clover C K,Zarkower A.Immunologic responses in Colostrum fed and Colostrum deprived calves[J].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1980,41:1002-1007.
[31]Funderburke D W,Seerley R.W.The effects of post weaning stressors on pig weight change,blood,liver and digestive tract characteristics[J].J.Anim.Sci.,1990,68:155-162.
[32]Jensen M S,et al.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enzymes in pigs with emphasis on lipolytic activity in the stomach and pancreas[J].J.Anim.Sci.,1997,75:437-445.
[33]John McGlone,Wilson G Pond.Pig Production:Biologic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Cengage Learning,2002:20-23.
[34]L.Montagne,J.R.Pluske,D.J.Hampson.A review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dietary fibre and the intestinal mucosa,and their consequences on digestive health in young non-ruminant animal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108:95-117.
[35]Marqtgwdt R R.Jin L Z,Kim J W,et al.Passive protective effect of egg-yolk antibodies against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K88+infection in neonatal and early-weaned piglets[J].FEMS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1999,23(4):28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