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蜜丸的制备
2010-04-13张易棣陕西省凤县中医医院凤县721700
张易棣 陕西省凤县中医医院 (凤县 721700)
丸剂是我国传统的剂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从《黄帝内经》既有记载。蜜丸是丸剂的一种,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系将药物细粉以炼制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具有性质柔润,作用缓和,并有矫味和补益作用,适用于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病后需要调和气血的患者。蜂蜜还含有大量的还原糖,能防止药材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炼制后粘合力强,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有较大的可塑性,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滋润、含水量小、崩解缓慢、作用持久。蜜丸的制法一般用塑制法制备,塑制法的工艺流程为物料的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及搓圆、干燥、整丸等工序。基层医院制剂室制备蜜丸大多还是采用搓丸板手工制作,适宜于门诊科室不同患者处方配制,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进入冬天是服用蜜丸的最佳季节,时至冬季也就是制备蜜丸的大好季节。蜜丸制备流程长,原料药的纯净度差,从原料到成品、包装、各道工序中都存在着影响蜜丸质量的因素,在工作实践中,认为在蜜丸制备过程中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原药材的前处理[1]加强原药材前处理是丸剂防菌的关键,原料药材不论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都带有大量杂菌、活螨、虫卵和泥沙,且在采集、运输、贮存过程中从空气及包装材料上又污染了许多微生物。由于原料药材带菌,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即进行粉碎、制丸,微生物即带入丸中,是中药丸剂染菌的主要来源。按照处方将所需药材拣选洁净,所用药材需炮制合格后可作为原料药使用,许多炮制法如砂烫、蒸制等,既达到炮制目的,又可除去或杀死微生物和虫卵。不经炮制的药材按药材的性质分类进行灭菌处理,避免药材成分损失,如对质地坚硬、耐热、不含挥发性成分药材的灭菌宜采用水洗流通蒸气灭菌,再进行高温迅速干燥的综合处理措施。水洗可除去大量泥沙,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及虫卵,但水洗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有效成分的流失,干燥温度宜在 80℃或 80℃以上,否则会造成少数微生物的再繁殖,干燥后的药材立即粉碎成细粉。其它灭菌法均根据药材性质选择。
2 严格控制制丸过程中的污染[1]2.1 防止药材粉碎时的污染 粉碎间的空气应净化,对粉碎设备一定要清洗干净并用 75%乙醇抹擦,用后要及时整理洁净,盛装药料的容器必须经消毒灭菌后使用。
2.2 配料前应检查药粉含菌数 含菌数过高,可根据药粉性质采用适宜的灭菌法,如干热灭菌法,热压灭菌法等。灭菌后检查合格尽快转入下道工序,以减少药粉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
2.3 和药、成丸过程中的防菌、灭菌 制丸用的辅料如水、药汁、蜂蜜等,除其他质量符合规定外,还应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炼蜜过程中可杀灭微生物,炼好的蜜趁热使用,对制丸间的空气应净化,紫外灯对空间进行灭菌消毒,器具用 75%的乙醇擦抹,从药粉配料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中,采用避菌操作。凡接触丸药的内包装材料必须经灭菌处理,包装要严密,防止污染和吸潮。
3 蜂蜜的选择与炼制[1]为了保证蜜丸的质量,使制成的蜜丸柔软,贮存期不变质,蜂蜜要在其植物来源、浓度、上市季节上进行选择,选用半透明、带光泽、乳白色或淡黄色、稠厚糖浆状液体或凝脂状半流体,用碘试液检验无淀粉、糊精、有香气、味纯甜而不酸、不涩、不麻、清洁而无杂质的一二等蜂蜜。炼制蜂蜜要在时间、温度、颜色上很好的掌握,炼后能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粘合力。蜂蜜炼制的好坏,是制好蜜丸的关键环节,练制不好,蜜丸在贮存期会出现皱皮、发霉、干硬、破裂、返砂等质量问题,因此,在炼制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3.1 将蜂蜜置锅中,加热溶化后,过筛除去死蜂及浮沫等杂质,再入锅继续加热炼至制丸所需的程度。炼蜜时,若蜜中含有的杂质较多,如蜡质、淀粉类物质,可先将蜜中加入等量体积稍多温水(60℃~ 70℃)搅拌溶解,静置 8~ 24h,使杂质下沉,取上层澄清液,过滤,取滤液进行炼制,若蜜质纯净,则不必通过沉降,可直接放入锅中加热炼制。
3.2 根据处方中药物的性质、[1]药粉的含水量、药粉的粗细、制丸的季节、气温,掌握炼制蜜的时间、温度、炼蜜颜色、气泡等。根据要求不同炼成嫩蜜、中蜜、老蜜。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冬季采用稍嫩蜜,夏季采用稍老蜜。
嫩蜜:蜂蜜加热至 105℃~ 115℃,含水量在 17%~ 20%,密度为 1.35左右、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嫩蜜适合于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物制丸。
中蜜: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 116℃~118℃,含水量在 14%~ 16%,密度为 1.37左右,出现浅黄色有光泽,翻腾的均匀细气泡,用手捻有粘性,当两手指分开时无白丝出现。中蜜适合于粘性中等的药物制丸,大部分蜜丸采用中蜜制丸。
老蜜:中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 119℃~122℃,含水量在 10%以下,密度为 1.4左右,出现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手捻之甚粘,当两手指分开出现长白丝,滴入水中成珠状。老蜜粘合力很强,适合于粘性差的矿物质或纤维质药物制丸。
4 制丸块又称和药 制丸块是塑制法的关键工序,丸块的软硬程度及粘稠度直接影响丸粒成型和在贮存中是否变形。丸块应能随意塑形而不开裂,手搓捏而不粘手,不粘附器壁为宜。影响丸块质量的因素有炼蜜程度、和药蜜温、用蜜量。根据处方中药物的性质,确定蜂蜜的炼制程度,用蜜量及和药时蜜的温度。
4.1[2]处方中含有大量的叶、茎、全草、矿物性药物,粉末粘性很小,则须用老蜜,药粉与蜜的比例为 1∶1~1∶2,下蜜温度 90℃以上,可趁热下蜜。
4.2[2]处方中含有粉性或部分糖粘性和油脂性药物,则须用中蜜,药粉与蜜比例为 1∶1,下蜜温度 70℃~80℃。
4.3[2]处方中含有较多油性、胶性或树酯、糖类药物,则需用嫩蜜,药粉与蜜比例 1∶0.5,下蜜温度为40℃~ 50℃。
4.4 处方中含有芳香挥发性药物时,采用温蜜和药,防止药物有效成分挥发影响疗效。
4.5 手工和药用蜜量较多,机械和药用蜜量较少。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整用蜜量,夏季用蜜量应少,用稍老蜜;冬季用蜜量宜多,用稍嫩蜜。
4.6 和药后须静置一定时间,使蜜汁充分湿润药粉产生一定的粘性后再搓条制丸。
蜜丸在制备及存放过程中最常发生的质量问题是蜜丸变硬,表面粗糙。导致蜜丸变硬的原因有蜜过老、蜜温过低、用蜜量不足、含胶类药物和药时蜜温过高而使其烊化待冷却后则变硬。如我们曾制备的归脾丸贮存就变硬。分析查找原因,认为炼蜜过老、和药蜜温偏低,蜂蜜由于存放过久,杂质沉降,容器最下面杂质多,炼制不得法有关。调整炼蜜程度,用中蜜。和药蜜温在70℃~ 80℃,用蜜量 1∶1,另选择蜂蜜炼制。其方中大枣清水洗净取核,不宜烤制,同龙眼肉一起放入蒸笼内蒸熟,取出捣碎成极细泥状,混合其他药粉,通过调整制备的丸药质量合格。导致蜜丸表面粗糙的原因有药粉中含纤维、矿物、贝壳类药过多、药粉过粗、加蜜量不足、炼蜜程度没有掌握好,混合不匀及润滑剂用量不足。将药粉粉碎的更细些,加大用蜜量,用较老的炼蜜,给足润滑剂。亦可将含纤维多的、矿物药等药味加以提取、浓缩成稠膏兑入炼蜜中和药。中药蜜丸如果丸粒大小不均匀、药粉混合不匀,就难以保证蜜丸质量及疗效,为了确保丸粒之间的均匀,在实际工作中,药物的粉碎及药粉的混合要均匀,药粉与炼蜜和药时要揉匀,否则易出现反砂及空心,称量要准、搓条要匀、才能使丸粒均匀。制备蜜丸常发生的问题,往往是几种质量问题同时发生,影响蜜丸质量的因素比较复杂,其解决办法是各个环节综合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使制备的蜜丸达到质量要求。
[1] 范碧亭.中药药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87-388.
[2] 何清湖,郭建生.中医临床“三基”训练(药师分册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