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征 108例
2010-04-13王增慰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洛阳471000
王增慰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洛阳 471000)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中医“血瘀头痛”之范畴。其主症为受伤当时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受伤局部可见软组织损伤、血肿等。但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伤后多遗留有顽固性头痛、眩晕、健忘、失眠或倦困、嗜睡等。笔者根据颅脑损伤发病机理及中医之“凡跌打损伤必有瘀血”的理论,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载治疗 108例,现小结于下。
临床资料 本组 108例中,男 82例,女 26例。最小年龄 12岁,最大年龄 77岁。病程 1~25年。诊断依据:本组所有病人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均有程度不同的顽固性头痛、头晕。其中伴有恶心呕吐者 62例;嗜睡者 2例;颅内血肿 10例;双下肢无力者 2例。颅脑超声检查 95例,脑电图检查 98例,CT扫描 52例。其中脑电图轻度异常 62例,中度异常 10例,局部异常 22例。从中医方面检查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顽固性头痛,痛有定处,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瘀紫或有瘀点。
治疗方法 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加减化裁,随证加减。方剂组成:当归、红花、赤芍、桃仁、牛膝各 15g,川芎、生地、枳壳、柴胡各 12g,甘草 6g。头痛重加白芷15g,藁本 10g,地龙 20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 15g,竹茹10g;耳鸣加石菖蒲 15g;视力模糊加密蒙花、青葙子各10g,草决明 15g。 水煎服,早晚各服药 1次,1d1剂。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或坚持正常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不适。无效:临床症状减轻,遇有气候变化或精神因素症状即出现。
治疗结果 根据疗效标准,本组随访 2~5年,属于显效者 94(87%)例,有效 12(11%)例,无效 2(2%)例。治愈时间 15~120d。
典型病例 吴某,女,50岁,病历号 43261。 初诊为 2001年 3月 10日。自述 3年前被重物砸伤,当即昏迷片刻,醒后自觉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随住院治疗确诊为“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曾服用西药及谷维素治疗半年余。近来自觉症状加重,头痛加剧,眩晕、耳鸣、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舌质紫暗、少苔,脉弦涩。查脑电图轻度异常,余(-)。予“血府逐瘀汤”加地龙、石菖蒲各 15g,水煎 400m L,日 1剂,早晚各 200mL温服,治疗 20d,诸证消除,随访 3年无复发。
讨 论 关于颅脑损伤在祖国医学中很早就有记载。如《内经》中有“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明之府,髓海之所在,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于此。跌扑损伤,内伤气血阻塞经络,均以气血瘀滞不通为病者多。并认为“久病必瘀,不通则痛”,“有诸内必形诸外”。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而致头痛。就现代医学来看,脑外伤后所出现的头痛、头晕、怕音、失眠、记忆力减退、性情改变等,均与脑部静脉瘀血,血管运动机能失调,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脑屏障动力学的改变,脑血流动力学阻碍等有关。国外学者亦有用碘研究,发现脑外伤后颅内循环减慢,认为头痛与缺血有关。据此,我们不难看出,颅脑损伤后综合征,以瘀血者居多。
据上所述我们按照中医“不通则痛”的原则选用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以活血化瘀为治则。方用当归、川芎、丹参、桃仁、赤芍、红花、生地养血活血,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逐瘀活血。其中川芎为头痛要药,补血清头。“头角痛须用川芎,血枯亦用”。因为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故用柴胡、菖蒲疏肝解郁,芳香开窍化湿醒脑,既能兴奋神经而醒脑回苏,又可镇静神志,所含的挥发油具有镇静、解痉作用[1]。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减轻或抑制血栓形成。活血化瘀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法则之一,现代医学实验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均有抗炎、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渗血、减轻肿胀,降低急性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作用。临床证明此方有活血止血、祛瘀生新、安神镇静之功能,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扩张血管,增进血液循环,解除瘀血和供血不足状态。
[1]田金英,张 驰,林 新.益脑胶囊治疗失眠 125例[J].陕西中医,2005,26,(6):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