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房价的体制困境

2010-04-13周东洋

时代农机 2010年3期
关键词:预算外分税制房价

周东洋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1 财政政策对于房价的“隐性影响”

财政制度对于房价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财政政策对于房价的“隐性影响”。新中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变迁过程,大致由解放初期的中央政府对地方实现高度集权的财政“统收统支”制度到1980年代中期逐渐过渡到比较分权的财政包干制度,又到90年代中期实行了相对较为集权的分税制体制。在分税制体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两套税务机构,实行分别征税,采用分税种划分收入的办法,经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三大类。而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一种企业增值税被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占75%,地方占25%,通过这种制度改革,中央的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也在财政格局中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另一方面,又实行了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将中央财政收入返还地方,从而保持了对地方的支配能力。但是,伴随着八十年代的财政包干制度的实行,还有“事权”的下方。原有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仍然存在,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和养老等诸多公共事务却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实行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就会有较大的财政缺口,而此时,寻求预算外的资金来弥补缺口就显得尤为重要。周飞舟将这种寻找预算外的资金的行为称为分税制的 “驱赶”效应。预算内的驱赶效应是税种的变化,即有原来的企业增值税转向了以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为主的营业税。而预算外的资金则是农业上的提留统筹和土地转让收入。由此可见,分税制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从以往的以往的经营企业转变为从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获取税收和其他收入上来。在现行的财政预算体系下,预算内的资金的使用是受到严格约束的,而预算外的资金则是高度分权的,也就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会借助开发和规划来推动经济发展,获取财政收入,这样就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地方政府被房地产商绑架”的说法。

2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关系

房地产业看似是一个暴利行业,但其背后却关联着建筑、能源、交通、金融等各个行业。而一旦房地产业崩溃,将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例如海南经济特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楼市泡沫破裂后,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日本在1990年楼市泡沫破裂之后,就进入了十年萧条期。这是因为房地产业的上游链条很长,例如2002年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为3893万人,而这里面,有近3000万人是农民工。到2006年,建筑施工业成为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最主要行业。其就业份额达到了16.3%,位居各行业之首。如果建筑业萧条,势必会给这些农民工的就业带来极大困难,甚至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在另一方面,城市开发中的房产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很容易拉动GDP的增长。所以,城市开发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一方面,这样可以拉升GDP,从而完成中央政府在宏观上的绩效追求。而在另一方面,又为地方政府增加了收入。所以,看起来,高房价是政府与开发商的共谋,在这里面,地方政府占据了主角,而中央政府的态度则显得暧昧未明。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依靠出口,内需不足,居民储蓄率维持在40%的高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而与此同时,进出口总额却在下降。但是,房价在2008年短暂下跌之后今年又开始不断上升,而央企也在进军地产业,不断制造新的“地王”,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3 现行的住房政策对房价的推力

我国现行的住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适用房政策,主要面向中低收入群体。通过资格审定,以微利价格出售产权的方式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家庭。二是廉租房政策,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市居民最低收入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但是,这样的住房政策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主要的问题就是,住房政策的覆盖面过窄,使得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政策,从而出现了“夹心层”的困境。也就是高收入者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房,低收入者可以依靠国家的住房政策,以廉租房和购买经济适用房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但是对于那些中等收入的家庭,他们既买不起昂贵的商品房,也无法享受国家的住房政策。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会比较多元,因而没有主流的价值观,那么人们的经济资源的占有就决定了他的社会阶层,而有学者指出对房产权的占有已经成为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经济上的成功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自我认同。而年轻一代进入到婚育期之后,也会面临着住房问题。也就是说,当社会上大多数人都面临着住房需求时,就会在无形中使得住房成为稀缺资源,从而推动房价的上涨。

4 结语

可见,高房价并非是市场作用下的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要想扭转高房价的局面,使得国家调控房地产业的政策落到实处,就必须对现行的财政政策和住房政策做出调整,并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制度层面对房价的“驱赶效应”,从而稳定房价,让更多人买得起房。

[1]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J].社会学研究,2007.

[2]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徐琴.制度安排与空间极化——现行公共住房政策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3).

[6]边燕杰,刘勇利.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3).

猜你喜欢

预算外分税制房价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我国国地税机构改革的背景及方向分析
治理理念视角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分税制改革背景下的土地财政与房价关系研究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2016房价“涨”声响起
关于预算外资金核算和管理改革的思考
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
军队加强预算外经费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