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辽宁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途径
2010-04-13丁丽娟王宝尧
丁丽娟,王宝尧
(1.沈阳市苏家屯区农机推广服务站,辽宁 沈阳 110101;2.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辽宁 沈阳 110015)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产粮大省、沿海大省。农机工业曾经是辽宁的骄傲,有着辉煌的过去,农机生产行业最红火时省管企业多达160多家[1]。这些大型拖拉机企业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辽宁农机工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昔日老牌农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全省农机市场80%以上的农机产品为外省产品。辽宁农机工业的严重滞后,与传统工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称,不仅阻碍辽宁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影响辽宁工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制约辽宁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2]。
1 辽宁农机化发展现状
2009年,辽宁农机化投入达到19.54亿元,同比增长70%;农机总动力达到2134.7万kW,农机总值125.4亿元,同比增加4.5%和20.6%;综合机械化水平5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全省争取省以上农机购置补贴6.1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5.6亿元,是上年的2.49倍;省级财政5000万元,是上年的2.04倍);市县配套1.73亿元,带动农民投入12.1亿元,是上年的4.05倍和2.33倍;直接受益农户7.5万户,是上年的2.5倍;全年补贴推广机具9.7万台套,使全省拖拉机保有量达38万台,配套机具达53万台套;水稻插秧机4954台,保有量达到1269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916台,保有量达2187台;新增玉米联合收割机897台,保有量达到1552台;新增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设备1.79万台套;全年完成水稻机械栽植16.3万hm2,彻底消除了机插空白村;机收水平达到41.9%,同比提高10.7%,使全省稻农节本增收6.6亿多元;投入省级专项390万元,在辽中、台安、凤城等13个县(区、市)进行省级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进一步提高玉米收获机补贴比例,在中央财政30%的基础上省级累加补贴20%,使全省玉米机收面积达15.3万hm2,机收水平达到7.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全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2.5万个,扶持发展农机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5595个;农机作业服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农机服务纯收入达40亿元。
2 辽宁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是农机化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是资金投入最多的一年,是成绩效果最显著的一年。农机购置补贴、水稻全程化、玉米全程化、保护性耕作和新型服务组织建设工作已成为全省农机化工作的五大亮点,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影响辽宁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四个不够”。对农机化快速发展、农民需求的迫切程度认识不够;对农机化发展量的积累关注较多,对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和安全的协调统一关注不够;对粮食作物机械化关注较多,对促进经济作物、林果业、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研究不够;对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关注较多,对促进东部丘陵山区、西部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关注不够等。二是“五多五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机具少;产前机具多,产后机械少;落后机具多,先进机具少;粮食作物机具多,经济和设施农业机具少[3]。三是服务功能不强。原有的基层农机化服务站基本上是“线断、网破、人散”,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甚至是“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四是存在“三大瓶颈”。即“水稻全程机械化缺头(插秧)、玉米全程机械化缺尾(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缺身(主要环节)”。五是劳力转移困难。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剩余劳力转移困难[4]。农机化的作用在于节省劳动力,但若节约出来的劳力找不到出路而不得不滞留在种植业领域,那么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会形成强大的反作用力。目前,辽宁近2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影响农机化前进步伐。
3 辽宁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途径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致富新农民,走出一条“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辽宁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1)必须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做到量质并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扩大购机补贴范围,引导农民购买配套农机具,提高机具利用率。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老旧农业机械,推进节能减排。引导条件成熟地区按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实施区域性整体推进。
(2)必须处理好粮食作物和特色产业机械化的关系。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玉米机收技术,加快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瓶颈。围绕区域发展重点,加大花生、牧草、薯类、中草药等特色农业机械的研制开发、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的装备和技术的试验示范。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实现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
(3)必须处理好“产学研推”之间的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集成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快研制推广经济环保型农机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必须提升农机监督管理能力。强化对农机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水平。积极开展农机推广鉴定、质量调查、投诉监督,切实维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和装备建设,提升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水平。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能力。
(5)必须培育和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引导和扶持农机专业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采取作业补贴、贴息贷款、提高授信额度等方式,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性扶持。加强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6)必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机化工作的扶持和引导。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财政补贴资金要采取差别补贴的办法,对欠发达地区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抓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适应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装备基地,充分发挥机械作业效能。
[1]许景诚,张志茹.振兴辽宁农机工业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2):101-102.
[2]班景洋.增强科技和企业实力是振兴辽宁农机的根本途径[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93-95.
[3]周鹏飞.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
[4]孙晓军,申承均,于一灏.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8,(2):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