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放线菌病1例报告
2010-04-12林贵山程惠华
王 玲 林贵山 程惠华
鼻咽放线菌病是1种较罕见的病,以前认为属霉菌感染的1种,现已确认为细菌感染,临床上易误诊为鼻咽癌。现报告1病例及其治疗结果。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7岁,因“体检发现鼻咽部占位2天”入院。患者2天前于当地县医院行头颅CT示右侧鼻咽侧后壁较左侧明显增厚,右侧侧隐窝变浅,咽鼓管咽口消失,右侧鼻咽部可见明显软组织影,颅底骨质信号未见明显异常。查体:外鼻无畸形,鼻通气可,鼻中隔无偏曲,鼻甲不肿大,鼻道无脓性物,鼻窦区无压痛。入院行鼻咽部MR示:右侧鼻咽部可见明显软组织影,T1WI低信号,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双侧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影,以右侧为著。多次鼻咽镜活检均未见癌细胞。于第4次活检示: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伴放线菌感染。诊断为鼻咽放线菌病,给予静脉青霉素960万单位治疗,3周后复查鼻咽部MR示:病灶明显缩小。后定期复查鼻咽部MR及鼻咽镜,鼻咽部病灶及颈部淋巴结消失。
2 讨论
放线菌病是1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致病菌多为衣氏放线菌,其他有内氏放线菌、溶齿放线菌、黏性放线菌、迈耶放线菌和戈氏放线菌[1]。确诊主要靠组织培养或组织病理切片找到放线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发病率有所增加[2]。放线菌病可按受累部位分为3种临床类型:头颈型、胸型和腹盆型。头颈型放线菌病可能表现为急性痛性的脓肿,或无痛性的硬性肿块,在头部或颈部多形成窦道并排出硫磺颗粒。病变多位于下颌骨或下颌下部位,并可以侵及骨组织引起骨髓炎。胸型放线菌病可以累及肺部、胸膜、纵隔或胸壁,可表现为慢性肺炎或胸膜炎,临床表现多为咳嗽、低热、消瘦、胸痛,易与结核肿瘤混淆[3]。腹盆型放线菌病多隐匿,易与炎症或肿瘤混淆,多有持续性下腹痛、腹块等不典型症状。放线菌病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可侵及邻近的组织和器官,复发率高,治疗时间长,但预后较好。放线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等药物敏感。以青霉素的疗效最佳,大剂量较长时间应用是一次治愈的关键。
[1] 杨 惊,刘晓清,邓国华,等.放线菌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9,7(12):1206.
[2] 李振光.鼻咽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临床研究,2006,5(23):689.
[3] 刘慕嫦,刘奕生,顾莹莹,等.多种特殊染色技术在放线菌病中的比较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