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010-04-12林秋香
林秋香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可由外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等多种病因导致,患者大多发病急、病情重,极易发生脑疝、应激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临床上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脑出血微创清除术能快速有效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高压,减轻占位效应,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及语言功能。我科自2001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重点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5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脑出血病人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35 ~76岁,平均58岁。全部病例均经过颅脑CT或MRI扫描确诊,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基底节区出血56例,颞叶出血15例,额叶出血9例,枕叶出血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6 ~72 h。经过微创清除术治疗和相应的临床护理,痊愈53例,好转28例,死亡6例,有效率达91.3%。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87例患者在CT或MRI扫描定位后选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用电钻在颅骨相应部位钻孔置入穿刺针,进行抽吸、冲洗,注入液化剂,接引流袋持续闭式引流及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灌注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相关的护理,有效地改善了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
2 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多数脑出血病人起病急、病情重,且有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病人对手术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对疾病的转归有顾虑。护士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介绍术前各种检查及手术的必要性、优点及治疗效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①观察病人的意识、神志、瞳孔变化:可通过对话,呼唤或疼痛刺激,判断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及记忆力、计算力和思维能力,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如意识障碍逐渐或突然加深,瞳孔变大或两侧大小不等,提示继发性出血或脑疝形成。②控制血压在160/90 mmHg,防止术后继续出血, 影响手术效果:对于血压高于 180/100 mmHg的患者适当给予降压药物,如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和/或呋塞米20 mg静脉注射,每6 h 1次交替使用,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防止降压过快、过低。③血氧饱和度(SPO2)的监测: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应及早合理給氧,根据不同的SPO2选择给氧方式及氧流量,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④体温的监测:术后病人的体温会有所升高,一般不高于38.5℃, 3 ~5 d恢复正常,属于吸收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若术后早期高热,体温高于39℃,提示中枢性高热,应给予物理降温,可使用降温毯或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块以降温。
2.3 引流管护理①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术后引流液的颜色多为淡红色,如果突然有鲜红色的液体引流出,应考虑有再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进行处理。②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应留有足够的长度,一般引流袋最高点应高于穿刺部位10 ~15 cm并固定,防止引流液返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对躁动的患者应加以制动,可适当给予镇静剂,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搬动病人或变换体位时,应有2名以上护士共同完成,操作完毕后,要确认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闭塞、脱落,判定引流状态良好,方可离去。③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部位应每日更换无菌纱布1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④搬动病人时应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倒流。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部抬高15°~30°,并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根据病情应用抗生素、痰液稀释剂,给药途径可静脉滴注或雾化吸入。
2.5 血肿液化剂应用的护理对残余血肿多采用尿激酶溶解引流,将1 ~2万IU的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2~4 mL充分溶解后,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2 ~4 h,夹管期间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若病人有瞳孔忽大忽小或不等大,头痛加重、意识障碍加深、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现象,应立即打开引流管开关引流,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6 防止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腹部情况,观察病人大小便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予持续胃肠减压及冰盐水洗胃或胃内注入冰生理盐水100 mL+去甲肾上腺素4 mg以止血。留置胃管者每次注入流质及药物前抽取少许胃液,观察判断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经口进食者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生冷、过热、粗硬的食物。
2.7 预防褥疮形成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无渣屑。如发现床单元被汗水严重浸湿或被大小便污染时应及时给予更换,避免不良刺激。
2.8 康复治疗与指导脑出血病人按其出血的部位以及对脑组织损害的程度不同,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轻重不一。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尤为重要,可借助针灸疗法及协助或指导病人进行患侧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及语言功能训练,帮助病人恢复功能。急性期主要是预防卧床引起的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肌力低下等废用综合症,术后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关节及肢体的被动运动和肌肉按摩。恢复期即病程达到2周后,可加大康复训练力度,主要包括语言、吞咽、肢体功能、平衡功能训练。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康复计划,训练过程应循序渐进,要鼓励病人微小的进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治疗方案,严密细致的术后观察及护理,配合早期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致残率,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