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贴片佐治小儿迁延性腹泻50例临床分析

2010-07-08李红旗

食管疾病 2010年3期
关键词:贴片经皮性状

李红旗

近年来经皮给药治疗方法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可治疗儿科多种疾病,是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在治疗小儿腹泻病、肺炎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是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了解中药经皮给药治疗腹泻的疗效,现将我科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50例迁延性腹泻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小儿迁延性腹泻100 例均为2009年6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腹泻患儿,符合迁延性腹泻的诊断标准[1]。男62例,女38例,年龄为3个月~2岁,其中3个月~6个月25例, 6 个月~1岁55例, 1 ~2岁20例。大便次数每天5 ~10余次72例, 10次以上的28例。大便性状为水样便、稀便、黏液便、蛋花样便。不伴发热和呕吐。腹泻病程在2周以上,不足2个月。排除以下疾病:重度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过敏性腹泻病、半乳糖血症、乳糖酶缺乏症、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少许白细胞或无白细胞、脂肪球、脓球、吞噬细胞。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对照组给予如下治疗:①常规作大便检查,怀疑有细菌感染时作大便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 ②喂养采用低乳糖饮食。 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④口服双歧杆菌,恢复肠道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 ⑤口服肠道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吸附病原,固定毒素。 ⑥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锌、维生素A、C、B和叶酸。 ⑦静脉营养给予6%小儿氨基酸,加强肠道营养,提高免疫力,改善营养不良。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贴片,通过治疗仪透皮给药。中药贴片由党参、白术、淮山药、陈皮、茯苓、山楂等的提取物组成。具体操作如下:取身体的神阙穴和止泻穴,将两片中药贴片贴敷在两个穴位上。贴片与电极贴连接,根据年龄及环境温度选择不同的工作参数,时间为30 min,每天1次,治疗结束后贴片保留4 h后去除,连续5 d为1疗程。

1.3 观察方法每天记录患儿的腹泻次数、大便的性状,观察皮肤的颜色,有无皮疹、破损等不良反应,每天作大便常规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用药治疗5 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用药治疗5 d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改善;无效:用药治疗5 d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大便次数、性状及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在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平均腹泻次数(8.2±2.4)次/d,最高为13次/d,经皮给药治疗5 d后平均腹泻次数为(2.6±1.9)次/d,治疗前后腹泻次数平均减少5.6 次(t=14.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腹泻次数的减少,大便性状也在好转,由稀水样便、黏液便、蛋花样便逐渐恢复为黄糊状或黄软便,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大便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皮给药后,有24例在5 d内大便次数﹤3次/d,大便性状为软便,临床症状消失,属显效,占48%;有19例在5 d内大便次数﹤4次/d,大便性状恢复,属有效,占38.7%;7例腹泻次数仍在5次/d以上,症状无好转,属于无效,占13.3%。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迁延性腹泻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状和次数的改变,病程在2周以上, 2个月以下,多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发病率约占小儿腹泻的19%。近几年来,腹泻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虽然明显降低,但是仍然是我国婴儿主要疾病之一。急性腹泻病现今已经很少死亡,小儿腹泻病死亡主要与迁延性腹泻和难治性腹泻有关,因此治疗迁延性腹泻病是降低我国腹泻病死亡率的关键。

引起迁延性腹泻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年龄:迁延性腹泻多发生在1岁以内,难治性腹泻多在3个月以内。本组100例腹泻患儿中1岁以内有80例。②营养不良容易使腹泻迁延,持久腹泻又促使营养不良发生,互为因果,恶性循环。③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分泌型sIgA显著低于正常, CD4/CD8比值降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 ④肠道微生物的作用,长期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引起菌群失调,以及抗生素引起的相关性腹泻。 ⑤急性腹泻过后肠黏膜继续损害,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 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的缺乏,延缓了肠黏膜的修复。综上所述,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去除病因,采用不同的途径联合治疗,从各个不同的环节阻断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3]。因此,西医给予综合治疗,对症处理:补充水分、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加强营养、补充小儿氨基酸纠正营养不良;补充微量元素锌、维生素、叶酸,增强小儿免疫功能,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口服双歧杆菌恢复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屏障;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道黏膜;谨慎使用抗生素。

中成药味苦,患儿口服不易接受,依从性差。制成中药贴片后,经皮给药消除了口服的痛苦。中药经皮给药有以下特点:①透皮给药不经胃肠道,故无消化道副作用。 ②透皮给药吸收缓慢,其血浆峰浓度出现缓慢,峰值水平亦较低,但其组织浓度高于血浓度2 ~3倍而且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72 h∶4 h),使药效更持久,因此避免了过高的药物峰值浓度所引起的副作用。由于有效药物浓度维持时间长,使药效更持久。 ③药物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增加药物的利用度,同时也减轻肝脏的负担。 ④药物稳定性及毒性实验表明,药物非常稳定,且能保持原有性质,长期使用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皮肤也无刺激及过敏现象[4]。

中药经皮给药的原理:将提取的中药有效成分与皮肤渗透剂制成特殊的药物贴片,药物在脉冲电流的作用下,经皮肤穴位迅速吸收扩散。通过热疗和促进剂(水化剂、角质层剥离剂)的作用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增加皮肤的通透性;通过脉冲电流使皮肤α-螺旋结构的多肽蛋白发生翻转形成平行排列,由无序变有序,生成允许生物大分子药物通过的生物孔道。同时脉冲离子的电泳和热疗的直接作用,提高了药物粒子的活化性和电趋向性,提高了药物向体内限额有效转运。

迁延性腹泻祖国医学认为脾胃虚寒泻,证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中药贴片由党参、白术、淮山药、陈皮、茯苓、山楂等的提取物组成。方中茯苓有健脾补中、渗利水湿、止泻作用;陈皮可通过直接抑制肠道平滑肌,起到解痉止痛作用;山楂可消食化积、行气止痛;党参、白术、山药均能补气健脾、增强免疫功能。中药贴片在脉冲电流的作用下对特定穴位和经络刺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起到了双重治疗作用。因此中药经皮给药对小儿迁延性腹泻的肠道功能恢复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迁延性腹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5]。本文结果显示:中药经皮给药联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可协同互补,提高疗效,中药经皮给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97-1299.

[2]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之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6):384.

[3] 杨海军,孙梅.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9:27(10):930-934.

[4] 王茂贵.儿科医师进修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69.

[5] 方鹤松.小儿迁延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8, 15(11):6-8.

猜你喜欢

贴片经皮性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贴片电阻银离子迁移失效分析及工艺优化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心脏细胞微针贴片,可治疗心肌梗死
微型的皮肤贴片 让你不运动就能减肥
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改进
陆地棉数量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