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8例临床护理
2010-04-12杨春平
杨春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可发生急性中毒,又称煤气中毒,是我国北方气体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毒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故常先受累,脑部血管痉挛、扩张,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甚至死亡,少数病人可发生迟发性脑病。我院两年来共收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8例,现将急救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入我院急诊科抢救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轻度中毒12例,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中度中毒6例,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神志不清、烦躁、呼吸困难、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 ~40%。
1.2 急救治疗措施及结果18例患者均有一氧化碳吸入史。到医院急诊科后,立即给予高流量持续吸氧,氧气流量8 ~10 L/min,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变化。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 mL,6 ~8 h 1次。在使用脱水剂过程中定期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情况,观察尿的颜色,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补充能量合剂、胞二磷、纳洛酮等药物对症治疗。中度中毒6例行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给予高压氧治疗。由于急救措施得当,抢救及时, 18例患者的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等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出现后遗症。
2 临床护理
2.1 病情观察加强病人的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呼吸模式、皮肤黏膜颜色及肢端温度;观察液体的滴速;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高热及抽搐患者应注意安全,防止病人发生坠床和自伤。询问患者除头晕、头痛、肢体无力外,有无其他不适。6例中度中毒的患者持续心电监护、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以预防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提高治愈率。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意识清楚患者应鼓励其咳痰,并给予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排出。对昏迷患者将头偏向一侧,吸氧、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但同时吸痰本身对呼吸道又是一种损伤,必须严格掌握吸痰的方法、技巧和时机,并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2.3 吸氧的护理一氧化碳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早期特别是中毒后4 ~6 h吸入高浓度的氧气,纠正脑细胞缺氧是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关键。所以不论轻重,必须立即给高流量氧气吸入,加速血液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和一氧化碳尽快排出体外。氧流量为8 ~10 L/min,吸氧时间轻度中毒病人12 h,中度中毒病人神志转清后继续吸氧12 ~24 h。给氧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4 h,以防发生氧中毒和二氧化碳潴留。重症患者尽早采用高压氧治疗。据研究表明,吸入新鲜空气时,一氧化碳由碳氧血红蛋白的释放半量约需4 h,吸入纯氧可缩短至30 ~40 min,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可缩短至20 min[1]。在纠正缺氧的同时加强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2.4 防止脑水肿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与中毒时间、一氧化碳浓度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有很大关系。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4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是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的1/3 600,碳氧血红蛋白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2]。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缺血最敏感,受损最早,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组织受损严重,一旦治疗不及时,就会对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昏迷、高热、抽搐患者应给予头部冰帽降温,降低脑组织代谢率,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3]。在降温和解痉时应注意保暖,防止自伤和坠床。同时应有效地应用脱水剂、激素消除脑水肿,应用能量合剂、脑活素等药物,以促进脑细胞代谢。昏迷病人抢救苏醒后应绝对卧床休息观察2周,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2.5 心理护理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促进和加速病人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病人和家属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极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护士应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一方面医护人员治疗护理要迅速、熟练、规范,使患者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耐心解释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通过家属来安慰和鼓励患者,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
2.6 健康教育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烟囱室内结构要严密,室外要通风良好。进入高浓度一氧化碳环境执行紧急任务时,要戴好特制的一氧化碳防毒面具,系好安全带。只有加强一氧化碳中毒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自救意识,才能从根源上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1] 王敏丽,杨芳霞,王丽娟.2种面罩吸氧法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12):12-13.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8.
[3] 谢冬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36例救治与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 2009, 17(19):90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