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辅助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2010-04-12曾迎春杨银妹
曾迎春 杨银妹
(江西省胸科医院 南昌330006)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结核杆菌而合并肺结核,其抗痨治疗效果也比较差。为此,我们在常规抗痨治疗基础上试用黄精辅助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6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肺结核诊断: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和X线证实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初治(未用过抗结核药物或不规则用药不足1个月)[1]。(2)糖尿病诊断: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年龄18~65岁,无严重心、肝、肾疾患,无其他免疫功能低下因素如HIV感染,近3个月未曾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4)所有患者均接受胰岛素降糖治疗。
1.2 治疗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8例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化疗方案为 3HRZE/6HER(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所有患者在血糖控制达标后仍持续胰岛素降糖治疗,每周复查血糖1次,并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治疗组加用黄精(每日50g,水煎服,分2次服用),对照组仅行抗结核和降糖治疗。
1.3 观察项目 (1)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月痰涂片查抗酸杆菌、胸部X线检查。(2)每周复查血糖1次,同时记录胰岛素用量,每月复查血、尿常规,治疗后第1周、第2周及以后每月复查肝、肾功能。(3)详细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1)以连续2个月痰菌阴性且不再复阳为阴转。(2)X线表现:病变范围以所有病灶相加后所占肺野数计算。显效:病灶完全吸收,病灶吸收面积≥原病灶1/2;有效:病灶吸收面积<原病灶1/2;无效或恶化:病灶无明显改变,病灶扩大或播散。(3)症状以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好转为有效。
2 结果
2.1 痰涂片查抗酸杆菌检查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强化期结束时(治疗3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59%(65/68)和81.67%(49/60),差异非常显著;疗程结束时 (治疗9个月),痰涂片阴转率分别为100%和86.67%(52/6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2.2 病灶吸收结果 (1)强化期结束时疗效:治疗组显效52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8.24%,显效率76.47%;对照组显效3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66.67%,显效率56.67%。(2)治疗结束时疗效: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8.53%,显效率95.59%;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81.67%,显效率7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2.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症状消失或好转65例,有效率95.59%;对照组症状消失或好转53例,有效率8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2.4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于抗痨治疗1周时出现AST、ALT轻度升高 (测得值小于正常值1.5倍),未经特殊处理,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无因AST、ALT升高退出病例。治疗组有5例出现轻度发热(体温未超过38.2℃)、头晕、无力等症状,未经处理均于用药3周后恢复正常。治疗中未发现黄精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蛋白分解增多、合成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血糖、组织糖含量高,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降低,加之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甘油三酯、胆固醇增多,给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结核发生、发展、恶化,糖尿病患者中的结核菌痰涂片阳性率高,传染性强;另一方面,结核菌促使胰岛β细胞营养不良和萎缩,分泌功能减退,易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二者互相影响增加了治疗难度,造成结核病不易治愈,由于人体免疫力降低,更可导致结核病灶的扩散。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肺结核的患病率高出一般人群3~4倍[2],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预后比单纯糖尿病或单纯肺结核都差。因此,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联合抗结核治疗以及增强免疫。黄精是常用滋补中药,兼顾调节血糖、增强免疫、抗疲劳以及抑结核杆菌等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病灶吸收、症状改善、痰菌转阴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故认为加用黄精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可以加快痰菌阴转,提高痰菌阴转率,促进病灶吸收,改善肺结核症状,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1]谢惠安,阳国太,林善梓.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33
[2]Kim,Hong YP,Lew WJ,et al.Incidence of punary tuberculosis among diabetes[J].Tubercle,1995,76:529-533
[3]何新荣,刘萍.黄精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