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出版中的几个问题
2010-04-12李继高张国春
李继高, 张国春
(商洛学院学报编辑部, 陕西 商洛 726000)
0 前 言
2005年7月,中国举办了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2009年7月7~9日,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会议显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所展示的巨大潜力与前景令世人瞩目.
2008年末,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了70.15%;2008年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1]. 又据统计,2009年该项收入达到750亿元,比2008年增长41.5%.正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所说:“数字出版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2].这也是今后我国将重点发展的5大文化产业之一.
2008年7月16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签订了《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人民政府部市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确定在数字出版方面的6大重点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同时,中国首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上海浦东)正式成立[3].2009年5月6日,重庆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12月29日,广东数字出版基地正式开工.2010年4月21日,陕西数字出版基地项目启动,并被列入2010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这种井喷式的、遍地开花的产业态势让中国数字出版人在多年的苦盼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说:“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579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出版电子图书50多万种,比2007年增长了25%”[4].另据统计,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阅读率为24.5%.阅读人群从80后、90后波及到了70后、60后,甚至对50后也产生了影响.全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刊.全国有75%的报社涉足网络报,55%的报社拥有手机报.全国手机报的数量突破了1 500种,手机正在并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终端之一[5].
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覆盖范围却是前所未有的,它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者,我们应紧跟时代发展,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数字出版的概念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被发挥到了极致,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正在逐步形成.数字出版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各种图、文、声、像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入信息库中,出版者根据市场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加工、整合,然后以纸介质出版物、光盘或网络出版物等形式投放市场的出版活动.它包括以CD、VCD、DVD、EVD光盘为载体的数字音像出版、以CD-ROM、FD、DVD-ROM光盘等为载体的电子出版、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出版以及传输相同内容到不同媒体上以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跨媒体出版(如手机出版)等[6].
数字出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强调出版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阅读形式的数字化.与传统出版业相比,它具有出版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存储容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
从技术角度讲,数字出版不是说在网上直接编辑内容就叫数字出版,也不是说把传统的印刷版出版物扫描到网上就叫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出版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数字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正处于由认识提高阶段向操作实施阶段的转型期,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懂得数字出版的操作流程,如何开发数字出版产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指出:“科技创新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局部的、手段上的技术要求,而已经成为整体的、战略上的必然选择”.
数字出版的重点是要对传统出版内容进行简化处理,即将海量内容经过深加工处理简化成有效内容,呈现出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数字产品.这是因为,目前的数字产品大多数是把内容商提供的原有内容通过渠道商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终端上面,这并不能显示出数字出版的独特性.
在我国数字出版的各业态中,手机出版最为引人注目.手机出版具有便捷、全球化、互动性、跨文化传播、多媒体等优点.在成熟的收费模式和高精尖的通讯技术保障下,手机出版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21世纪,3G时代已经来临,手机的功能将会被进一步挖掘,通讯功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它将会向移动媒体终端发展,手机读物、手机视频将会有大幅增长.数字出版发展的步伐也会大大加快.
2 数字出版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数字出版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1)版权保护问题.不论是数字出版业还是传统出版业,版权保护问题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书报刊数字化以后,盗版非常容易,而且复制与原版一模一样,这就使得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难度加大.若不能有效地保护作者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将会给出版业带来灾难.正如线装书局出版社刘聪建所说的:“数字技术的生产手段先进,同时它的复制手段也相当先进.数字技术服务商怎样能够说服我和我的作者们相信,在此处的授权不会导致在彼处的泄漏?”[7],这也是数字出版出现“一头冷、一头热”(冷的是作者和出版社,他们对数字出版心存疑虑,担心被盗版,不愿授权给数字出版商.热的是数字出版物的制造商和销售商,他们是数字技术的积极分子和新兴代表,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的冰火两重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版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至关重要,若此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产业即使再有发展潜力,也不会兴盛太久.可喜的是,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日前表示:我们正在积极调研,将研究制定相关法规,加强数字版权保护.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也表示:“我们现在做的是128位加密,这是银行级加密的水平.”[8].笔者以为,进行版权保护一方面要加强反盗版维权,这要从社会环境、技术措施、行政服务、法制建设等方面做起,严禁破解版权保护技术,及时监控用户使用情况,随时跟踪侵权行为发生.另一方面要形成合法授权的长效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模式,从作者、出版社到技术商、销售商、运营商,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做到有效、合法的授权.随着数字出版物制作手段的不断进步,可以预见其加密技术也会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有效地保护出版者的合法权益.
(2)技术标准化问题.我国数字出版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如在互联网期刊上形成了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咨询、龙源期刊4大家;在电子图书上形成了方正阿帕比、书生、超星、中文在线4大家;在多媒体互动期刊方面形成了ZCOM、Xplus、POCO、VIKA 4大家;在数字报纸方面形成了方正阿帕比、Xplus两大家;手机出版方面形成了方正阿帕比、深圳掌媒等几大家[1].但数字出版物的阅读必须通过显示器才能进行,阅读终端设备成了阅读数字出版物的必备条件.纵观数字出版技术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数据、编码还是作品格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得用户在阅读不同的出版物时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这不仅增加了用户的阅读成本,也不符合人们自从纸张发明以来就养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成了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最新的阅读设备——电子纸阅读器是数字出版技术的代表,在阅读感受上,它已经接近于纸张,但在触感、书写等方面仍与纸张有较大距离,此外在支持文件格式上仍以纯文本为主,网页、Word、PDF等常用格式的支持率不高,但因其环保、信息记录空间大、附加功能多等优点还是受到了市场的亲睐.一位长期从事数字图书信息化研究的企业代表的话很值得深思与借鉴,他说:“在国际上比较标准的格式是PDF格式,它同时支持XML,这是一个纯粹的内容存储格式,包括微软的办公软件也支持XML格式.现在国家即使没有制定出所谓的数字图书的标准,起码应该保证各个出版社想做的数字图书能有一个输出的接口.比如规定这个输出就是纯粹的XML格式,所有的出版商都按照这种格式制作作品,这样就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应用中都可以阅读,可以做好排版格式,可以打印,同时包括元数据描述等环节的成本都将大大降低”[9].目前相关部门——标准组织、行业协会、出版企业正在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数字出版的统一标准会成为国家标准,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
(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传统出版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业界精英.而我国的数字出版业目前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许多有关数字出版的知识与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所以,数字出版及其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知识,还要精通数字出版物的制作技术,熟悉数字出版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而目前的人才结构比较单一,一方面是传统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了传统的出版业务,但不了解、不熟悉数字开发技术和数字出版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是数字出版业的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却不了解传统出版流程,至少在出版细节上不熟悉.数字出版业要发展,需要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又掌握新兴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参与进来.全社会,特别是出版界应加强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早做好数字出版的智力储备和技术支撑.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技术与出版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张泽说:“出版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康乃馨出版社是德国顶级教育出版商之一,其国际合作与版权部主任霍尔格·贝姆说,新兴电子产品催生了新的营销渠道,为此康乃馨集团进行了自上而下、有侧重点的业务培训[10].因此,培训适合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中逐步增加数字出版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条件之一;二是要加强数字出版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已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院校,尽快设置有关数字出版的相关学科和课程,突出数字出版的教学内容,培养适应新时期数字出版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三是加强出版单位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由高等院校提供技术人才,出版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共同打造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4)商业运作模式问题.目前,传统的出版单位垄断着大量的出版资源,但其工作模式和数字出版完全不同,要想进行数字出版活动,出版单位就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技术设备、运营模式的全面升级,这无疑会增加运行成本.另外,出版商涉足自己陌生的未知领域,难免心存疑虑,所以会持一种观望态度,表现得相对冷淡一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技术提供商,他们成为当前数字出版的主流,抓住数字出版的商机,风风火火地搞起了电子书、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数字动漫等.这种“技术提供商一头热、出版社一头冷”的现象不改变,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就不会有质的飞跃.我们认为,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发展的一个阶段,两者是合作关系——一方提供出版资源,另一方提供技术,而不是竞争关系,不存在数字出版物取代传统纸质出版物的情况.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家强说:“过去出版一本书,我们在书后附一张光盘,作为纸质书的电子衍生品,但是并没有看到读者因为首先接触到光盘而来买书.现在我们结合网络发行了多媒体书之后,发现很多读者会反过来按图索骥.我们的纸质图书销量反而会提升.”[7],这充分说明,只有两者联合才能实现共赢,大规模协作将改变一切.笔者以为,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有内容提供者,有内容制作与管理单位,还有应用技术集成服务单位和各种运营接入单位,这是一个各种技术服务单位共同参与的局面,每个单位在各自的环节上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就是自己的专业优势,孤立的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只有合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做大做强.政府部门是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推动力,政府要通过健全法制来规范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出版秩序,维护出版者的合法权益,为数字出版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市场等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其中都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出版传媒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但是数字出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一项产业,要不断发展、逐步成熟,需要社会环境、应用条件、消费习惯、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期.让我们拭目以待,相信我国的数字出版会有一个繁荣的春天!
[1]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DB/OL].(2009-04-11)[2009-10-20] http://www.5book.com/Class/yanjiu/4111342.html.
[2] 孙寿山.加快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1-15.
[3] 孙丽萍. 总署与上海签约在数字出版六大领域进行合作[DB/OL].中国新闻出版网.(2008-07-17)[2009-09-25] http://diaoyan.chinaxwcb.com/sjgd/200807/4418.html.
[4] 邬书林.金融危机下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和应对策略[DB/OL].中国出版网.(2009-09-02)[2009-11-22]http://www.chinapublish.com.cn/rdjj/09gjcblt/jbtp/200909/t20090902_54379.html.
[5] 郭晓虹. 寻求数字与传统出版的产业融合--北京图书订货会的转型思考[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0-01-11.
[6] 韦金良.中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及思考[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0-01-20.
[7] 周 婷.传统出版业陷入滞胀状态 数字出版引领产业未来[N].中国经济网.(2006-11-06)[2009-04-23] http://www.ce.cn/cysc/cmcb/chuban/200611/06/t20061106_9290169.shtml.
[8] 胡 薇.数字化席卷文化产业 数字出版业年增长率超50%[DB/OL].人民网.(2010-01-20)[2010-01-30]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0808084.html.
[9] 张 霞,刘向阳.数字出版产业链需要修复[N].中国青年报,2005-03-25.
[10] 中国数字出版的现状:科教图书出版的新思路[DB/OL].中国网. (2009-09-03)[2010-01-25] 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9-09/03/content_18457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