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认知对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启示*
2010-04-12彭正龙季光辉
彭正龙 季光辉 陶 然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组织认知对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启示*
彭正龙 季光辉 陶 然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面对市场竞争与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众多企业重新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进行思考,开始把寻求竞争优势的目光从产业扩张引回到组织本身上来,并认识到企业只有以提升企业的组织认知能力为着力点,通过积极和有效地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形成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才能从容的应对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危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认知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依托,通过组织认知的内涵、组织认知能力系统的构成,以及组织认知对开放式创新影响机理的阐述,分别从组织支持、组织智力和组织表现三个角度重点讨论了组织认知对于中国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启示。
组织认知;开放式创新;中国企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大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并随时面临着由各种经济危机所引发的冲击。因此,众多企业重新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进行思考,开始把寻求竞争优势的目光从产业扩张引回到组织本身上来,并认识到企业只有以提升企业的组织认知能力为着力点,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形成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才能从容的应对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危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组织认知能力的提升,是企业战略思考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在前期研究中总结了认知理论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组织认知的内涵,构建了组织认知对创新绩效综合效应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组织认知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①陶然、彭正龙、季光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组织认知影响创新绩效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09年第 28卷第 8期。本文基于前期研究成果,拟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探讨组织认知及其能力系统对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企业实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启示。
二、研究概述
(一 )开放式创新
自从 J·A·熊彼特首次提出系统创新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创新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相继提出了产品 (服务)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等概念,并围绕创新理论朝着开放式的方向进行了拓展研究。其中,哈佛大学教授 H·切萨布鲁夫于 2003年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他认为,与传统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是有意识的利用知识的流入与流出来加速企业内部的创新,同时利用外部创新来扩张市场的一种创新模式。②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金马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H·切萨布鲁夫教授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之后,更多的学者通过对 IBM、Intel、Lucent、Xerox、Philips、P&G、宝钢、华为等公司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开放式创新的特点和创新模式等问题;也有学者基于理论推理和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与外部创新源、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开放式创新运行机制、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涉及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企业不断地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对于企业形成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的价值所在。然而,开放式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绩效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组织认知水平。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展开研究,对于提高企业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二)组织认知及其能力系统
阿莱尔和弗瑟图 (1984)的研究认为,组织可以被界定为具有共享认知图式的社会人文环境或被界定为集体心智的建立,集体心智不仅仅是组织成员个体心智的复制。Daft&Weick(1984)认为,组织有认知系统和记忆,并指出组织是解释信息的系统,组织信息加工过程绝不仅仅是个人信息加工的过程,尽管组织成员来来去去,但组织成员对信息的认知和加工依然表现出一定的正常状态和规律性。董小焕、庸少宏 (2007)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时指出,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其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
从系统的观点对组织认知能力进行阐释,是指以组织的各种资源、结构、规则、流程等要素为基本框架构成的,能够实现并有效发挥认知功能的有机整体,即组织认知能力系统。对于组织认知能力系统的定义和划分,我们认为,组织认知能力系统包括三个层面:最里层为组织支持层面,它是组织认知能力系统的支撑基础,包括信息与知识、硬件与软件、文化与制度等组织内部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中间层为组织智力层面,主要由感受系统、效应系统、操作系统、贮存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情绪系统组成,以及围绕子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组织学习机制、组织运营流程等;最外层为组织表现层面,是组织认知能力价值实现程度的客观体现。
组织认知能力表现在三个层面上,是各种构成要素形成的综合能力,这种合力的形成是系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组织所占有和控制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是组织认知能力系统的支撑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认知能力的强弱;组织认知能力系统构成要素一旦突破组织界限,将以整体认知功能的形式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具体表现为组织所具有的完善的信息处理机制、高效的学习机制和优化的运营流程,最终表现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在市场上实现其最终价值。
(三)组织认知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
如前所述,笔者先期对“组织认知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
其一,构建了组织认知对创新绩效的综合效应模型。模型中显示的是组织认知能力系统的三个维度(组织支持、组织智力、组织表现)及其所包含的变量对创新绩效的综合效应。该模型为标准化的结构方程模型,为简洁起见,该模型只重点显示了潜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二,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详尽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组织支持、组织智力、组织表现等三个维度所包含的变量对反应变量“成功的开放式创新”均具有正向的直接作用。但是,组织结构、市场营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对反应变量直接作用不显著。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组织文化通过人才结构、组织学习机制间接作用于反应变量,组织学习机制通过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反应能力间接作用于反应变量,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处理机制间接作用于反应变量,组织运营流程通过组织协调能力间接作用于反应变量,组织情绪通过团队建设能力间接作用于反应变量。总体而言,组织认知对成功的开放式创新综合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结合组织认知综合效应模型还可以发现,组织支持的有关变量通过对组织智力变量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反应变量;同理,组织智力的有关变量通过对组织表现变量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反应变量。这也说明了组织支持是组织认知的内部基础,组织智力是组织认知的核心,组织表现是组织认知的外部表现。
三、开放式创新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基于组织支持的观点
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在整体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经验、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是迅速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的获得、维持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先进的管理方法,优秀的管理经验,提倡竞争、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完善的研发管理措施,严格的选拔用人制度,优化的创新激励体系等均是促进创新企业持续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并保持知识流动,推动组织学习,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理顺人才结构关系,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优化奖酬和考核体系,以发挥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开放式创新活动中的最大效用,并通过改善用人模式和人才结构,增加企业知识存量,保证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技术联盟、技术合作以及产学研联合创新活动中的技术优势,并为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和“筹码”。
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普遍比较重视资源配置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希望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弥补自己在管理水平、方法、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通过引进创新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整合创新技术,吸收创新团队,分配创新资源,调整创新方案等来发挥资源配置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同时,充分的资金保障对于企业实行开放式创新活动也至关重要。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企业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更不可能进行创新活动。没有资金的支持,创新意识无法转换为产品;没有资金的支持,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无法调动。中国企业应在合理的资源配置支持下,有效的调整资金流向,以此保障创新意识转化为可以获得利润的创新产品。
(二)基于组织智力的观点
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对组织内部创新知识转移有意识的管理多数停留在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实现组织内部信息在相关部门和员工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上。毫无疑问,这对管理企业内部创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创新管理的入门阶段。除了信息系统,中国企业应更加关注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信息处理方案,一套完善的信息处理机制。此外,企业信息系统或者与此有关的内部电子信息平台所关注的主要是可编码的知识,包括与创新有关的信息情报和具有共性的易表达的创新知识,而这些创新知识并非企业知识的全部,还有一些默会知识等,如技术诀窍、创新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创新活动中的潜规则等,这些与创新有关的知识是默会性质的,很难通过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转移,更不用说那些嵌入员工、任务、关系网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了。因此,以信息处理机制为基础,构造一套高效的组织学习机制是必须的、紧迫的。通过学习培训、技能考核、经验交流等组织学习的形式对企业内外创新知识和创新意识进行积累、整合和应用,以达到增加创新知识存量的目的。
在创新型企业内部,不论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往往在组织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共享心智模式,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能够保证成员在复杂、动态、模糊的情境中有效合作,包括对共同的创新任务的理解,对创新需求的渴望,对创新冲突的解决,以此减少创新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创新效率。因此,合理的诱导并形成这种建立在情感相近、兴趣相似、利益相同基础之上的符合组织创新目标的组织情绪,能够有效解决创新活动中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问题,保障创新绩效。与此同时,以组织情绪为基础,优化组织运营流程,强调创新活动中计划、决策、控制、反馈的良性循环的重要性,将组织情绪中对共享心智模式的理解与组织运营流程相结合,强调情感相近、兴趣相似、利益相同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性,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激情,以此获得边际利润,形成一种开放式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组织表现的观点
组织表现基于组织支持和组织智力,是组织认知在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价值实现程度的客观体现,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建设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反应能力等。具体的说,中国企业在通过技术联盟、技术授权、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等方式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时候,如何合理的协调本企业与内外创新源、创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开放式创新网络中利益分配问题是组织表现所强调的关键能力之一。协调能力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应该关注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团队,而这正是组织表现所强调的团队建设能力。一个运行高效、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创新团队,有助于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中国企业在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中,应该关注团队建设,保持团队的清晰结构,维护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培养团队成员合作精神,增加团队成员沟通机会,提升团队成员归属感和忠诚度,提倡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的合作与共享,以团队为解决创新问题的微观单元,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
创新风险是中国企业在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创新风险的关注和有效管理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合理的选择风险防范工具,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危机补救措施等均是组织表现中风险管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强调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如何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也是属于同样重要的问题。创新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瞬息万变,创新知识成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这些均要求参与创新的企业的反应能力。另外,由于创新风险的存在,中国企业应该注重组织即兴、强调反应能力,以期在短时间内应对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危机。
F270
A
1003—4145[2010]02—0103—03
2009-11-30
彭正龙 (1952-),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季光辉(1975-),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陶 然(1983-),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亦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