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 时 中 共 改 造 乡 间 医 生 的 尝 试
——以太岳根据地为分析个案

2010-04-12成永亮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医卫行医乡间

□成永亮

( 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政史系,山西 榆次 030600)

太岳根据地东依太行,西望吕梁,南隔黄河与中原相望,既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西部屏障,又是华北与西北联系的桥梁,同时还是飞渡黄河、问鼎中原的前哨阵地,对中共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共在此建立地方政权,其势力控制着包括医卫的诸领域。战时,人的健康是输送兵员,保证生产支前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证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有效发挥,一支思想觉悟和业务效能均能适应战时需要的医疗队伍则必不可少。鉴于此,根据地政府对其领导下的乡间医生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造。

一、改造以中医为主体的乡间医生

乡间医生是当地医卫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而中医的绝对数量优势决定了其在医卫工作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其思想觉悟和专业技术的高低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医卫工作的实际效果。若要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量能适应战时需要的医生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根据地政府开始对现有乡间医生的改造以适应战局需要。

1. 改造中医理论和行医方式。1947年太岳区医药卫生座谈会上提出要走“西医中医化”、“中医科学化”的道路,客观分析了中西医的医学理论和行医方式:“西医比中医的理论科学,西医的体温计、听诊器、显微镜都是从科学实践中试验出来的。”但“西医药材困难,需要文化水平高 ,设备大,不适于农村,在根据地治病,中医则比较便宜、简单,药品采集方便,中医还不能丢。”“中西医都要很好的发展,过去是竞争的,今后要一起研究,自己看不了的病,介绍给别人看,中医看不了的介绍给西医看。”

2.改造医疗旧俗及产生的“地位、收入、支差”问题。当时,太岳山区医生缺乏,而对医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又很高,所以其社会地位、个人收入高、生活条件也很好。“请先生瞧病,要有马骑、坐轿,药价贵,脉礼高”,既排场又受人尊敬。但是“旧社会医生眼睛向上看,看不起穷人,穷人得了病只有坐着等死。”这对贫苦农民无疑是“请医如拜相”。没钱请不起医生,就只能自生自灭了。

根据地政府为改变这种“请医如拜相”的医疗旧俗,提出了“医生自上门,救命大恩人”的口号。在此口号下,贫苦农民长期压抑着的对医疗旧俗和乡间医生的怨恨迅速喷发出来,乡间医生在社会地位改变的同时其生活状况也急转直下,出现了收入锐减、“支差”过重的问题。

乡间医生的成分大多数在中农以上,“翼城县中农以上成分者占78%”,“高平县中农以上成分者占96%。”农民在翻身运动中获得打击传统乡间医生的权利,多数医生受到冲击,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被斗争的医生整天为群众服务,仍把他当成斗争对象”;“有个医生,在群运中被打死了,群众认为合法”;“医生不敢放大胆看病,尤其是对村干部,”生怕出现偏差,被打击报复。

还有一些地方的医生被当作义工来使唤,出现了所谓“官医生”现象。群众 “认为医生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看了病连饭都不管,而医生怕得罪群众又不敢不去。”旧时“请医如拜相”的风光不复存在,乡间医生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当时,乡间医生看病既无诊费又误农时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看病不要钱,随叫随到”,“平时看病,农忙时也得看病,自家的地没有人管。”他们“感到去也难,不去也难,拿钱不对,不拿也不对。”“ 不吃饭,不骑牲口,半夜三更去都好办,但生活问题无法解决。”医生个人收益失去保障,生计难以维持。

医生看病无诊费、误农时的同时,还有“支差”任务。医生们反映:“来即看病,看病回来即支差” ,“沁水县四区的一个中医,村干部叫他出外看病十几天,回来还叫他补了三次差,从此改行不行医。”这样导致原本就生活艰难的医生们又有了新负担,一系列负面影响也随即出现。

3.“地位、收入、支差”问题的消极影响。根据地政府对医疗旧俗的改造,使农民获得了医疗平等的权利,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问题。但因改造中的矫枉过正而产生的“地位、收入、支差”问题甚至过激行为,又对根据地医卫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医生“生活困难,思想上有了包袱,对政府、群众有意见,产生应付观点,”“不以看好病为要,而以不出事为原则。”据统计“士敏县因此不看病,消极怠工的有二分之一。”

二、改造中过激行为的纠正

根据地政府及时发现了这些消极影响,在继续强化“一人为大家”的同时开始纠正改造中存在的过激的行为。围绕医生们关心的“地位、收入、支差”问题,根据地政府向群众和医生两方面发出指示、号召,采取措施,消除医生顾虑,以保证医卫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1.定位职业性质、强化职业理念。沁源县五区领导医卫工作时指出,“对医生的领导,要尊重他是自由职业者,划分阶级成分时,应把家庭成分和个人成分分开,医生是脑力劳动者,是进步的。”1947年太岳行署提出:“领导上应该照顾医生的困难,不应单纯强调为群众服务,不要孩子老婆为群众服务即是不完全的群众观点。”根据地政府在纠正群众对医生职业性质错误认识和对医生的过激行为,提高医生地位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医生职业理念的正确引导和为人民服务观念的牢固树立。通过群众鉴定选出模范医生,并在群众性集会上公开表彰,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如屯留的高光,安泽的李克让等。这样使群众对医生的职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也使医生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念得到进一步增强,曾经急剧下降的医生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正确认识和增加医生收入。对于医生收入少的问题,根据地政府引导群众对医生收入有了正确认识的同时还采取措施增加医生收入。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让群众认识到“收‘脉礼’是应该的,医生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但不能白尽义务,应有报酬。”“医生看病是等价交换,互助合作。收取‘脉礼’、奖金、分红都是可以的。”

其次,制定政策提高医生收入。“广华医药合作社实行二八分红制”;绛县民兵医院规定“医生待遇均系分红制标准,劳资各半,以技术差别论功分配。”

最后,加强对医生的鉴定,统一颁发行医证,打击行骗乡间的庸医,保障医生的合法收益。“广华医院规定每个医生发行医证,佩证章。”太岳行署规定“各县医生都要鉴定,由行署统一发给行医证,防止野大夫欺骗讹诈。”这意味着没能通过审核鉴定的就会丧失行医资格,不能在根据地内行医。

在根据地政府的引导、调整、整顿,使医生的合法收入得到保证,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3.减轻“支差”负担。对于乡间医生“支差”过重的问题, 根据地政府通过群众路线结合医生实际表现给予减差、免差的政策。1947年太岳医药卫生座谈会指出:“支差问题要通过群众批准,只有通过群众路线才能解决问题。政府下令医生不支差,如果群众不同意也是行不通,有些医生如李高文,政府没有下令,群众也不让他支差。” 1949年太岳行署则明确规定“全区凡经鉴定有政府发给行医证的医生一律免出勤。”各县随即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沁水县免勤带徒弟”。这样缓解了医生以往负担过重,力不从心的压力。

经过努力,根据地政府纠正了以往在改造乡间医生时的一些错误,较大程度地消除了群众对医生的误解,提高医生的地位、收入,减轻了医生的负担,从而使其一度低落的积极性重新得到了激发,为根据地医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地政府从适应战时实际需要的角度考虑,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并附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念,对其领导下的以中医为主体的乡间医生,从其医学理论,行医方式,社会地位,家庭收入,政府支差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尝试性的改造,虽然在具体的改造中出现了一些过激做法,但能够给予及时关注和纠正,恰恰证明了根据地政府尝试性改造当地乡间医生的初步成功。这种尝试性改造既使根据地政府领导、管理当地医卫工作能力的日趋增强,也使其医卫领域的实力得到提升,推进了医卫工作,改善了医卫状况,保证民众身心健康,人口增长、兵员储备、生产支前,支撑着战争走向胜利。同时此次对乡间医生的改造也是太岳区医卫工作的发展方向,标志着其医卫领域由落后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医卫行医乡间
乡间小路
两会医声
新发展阶段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对策
两会医卫大变局
构筑医卫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大都市
“板鸭”行医记(一)——中医在西班牙行医的特点
行走在乡间的浅冬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乡间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