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2010-04-12夏俐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字格字义韵律

□夏俐萍

(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成语有固定的格式、独特的韵律结构以及丰富的内涵,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一般的词语相比,成语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成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词语教学。本文拟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手段,对成语的语音、结构、语义以及历史源流等方面的学习进行初步探索。

一、直接法、听说法——语音和结构的练习

直接法是19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直接法主张以“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地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使用直接法来学习成语的语音以及结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直接法和听说法在学习成语的语音以及结构格式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成语是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的,在《分类实用成语词典》中,共收词条3200条,其中四字格形式的3150条,约占总数的98.4%。非四字格的形式非常少,例如:莫须有、破天荒、百闻不如一见,等等。在四字格的成语中,各个音节融合成一个整体,有的通过音素的结合而构成为声韵的复沓,有的凭借声调的变化而组成为平仄的配对。此外,在韵律方面,四字格成语的韵律都被读成“2+2”格式。例如:舍己救人、崇山峻岭、四平八稳、众叛亲离等等,都是按照“2+2”的形式进行朗读的。还有一些本来不是“2+2”格式的四字格成语,在心理上也都被普遍地分化成“二二相承”的结构。例如:了如指掌、利令智昏、事与愿违,等等。对外国学生进行成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成语在语音和结构上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语音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地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例如在成语的韵律特征上,有些成语的韵律和语义结构是一一对应的,比较好记。如动宾式、联合式、偏正式、并列式成语的韵律自然地读成“2+2”的结构,但有些成语虽然在语义上并不是“2+2”的结构,但由于语音和谐的要求,也被读成了“2+2”的结构。如“身无长物、民不聊生”的语义上是“1+无(不)+2”的语义结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是“2+者+1”的语义结构,但在读音上跟其他成语一样,都读成了“2+2”的格式,出现了韵律和语义不相符合的情况,这些特殊的格式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二、翻译法、自觉对比法——成语字义的解读

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都属于外语教学法中的传统法。翻译法即将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手段和目的,将目的语翻译成母语或母语翻译成目的语进行学习,翻译法在19世纪以前的外语学习中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自觉对比法是20世纪30到60年代苏联唯一的正统教学方法,依靠母语,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以文字材料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在成语字义的学习当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了解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中各个汉字的字义。有些成语如果对其组成部分的各个汉字的字义了解以后,整个成语意思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例如“三言两语、目不转睛、安居乐业”,只要知道了其中“言、语、目、睛、居、业”的含义,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些成语中的某些字义,在汉语历史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的变得跟现代汉语中的字义完全不同。这就要求采用翻译法和自觉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字义的古今差异。例如:短兵相接、不速之客、不刊之论。这些成语中的“兵、速、刊”分别表示“兵器、邀请、修改”等意思,跟今天的“士兵、迅速、刊登”等含义有了很大的差别。

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具有某些相同的心理基础,知识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因此,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可以在别的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说法。例如英语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跟汉语中的“爱屋及乌”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相似之处,对于这种成语的教学,可以进行互译,同时满足两种文化内涵的需要。学习者可以联想到自己本国语言的故事背景,激活潜意识里的文化信息,更加清楚地理解所用的成语。例如“破釜沉舟——burn one’ boat”。汉语中的“破釜沉舟”讲的是历史上抗击秦兵的项羽领兵渡河时的情形,《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就是把船凿沉,把锅砸破,表示誓死不退的决心。burn one’ boat 讲的是公元前49前,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卢比根河时,下令焚舟,表明其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跟汉语中的“破釜沉舟”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学习“破釜沉舟”这一成语时,可以用burn one’ boat互译,这比单纯地解释“破釜沉舟”的历史背景和含义会更有效。

三、认知法——特殊格式的运用

认知法学习固定格式的成语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不×而×。由“不×而×”的格式构成的成语,第二个字是名词或动词,第四个字是动词。这类成语,大都表示虽不具备某条件或某种原因却产生了某种结果。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格式及其用法,理解和运用就不会产生偏差。例如:不约而同、不劳而获、不言而喻、不教而诛、不寒而栗、不谋而合、不期而遇、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等等,都表示一种意外的结果。不×不×。由“不×不×”格式构成的成语,第二、第四个字,大都是虽为同类却意思相对的词。这类成语,都表示“既不……也不……”或“如果不……就不……”。例如:不伦不类、不骄不躁、不闻不问、不亢不卑、不塞不流、不破不立等。千×万×。由“千×万×”格式构成的成语,其中的“千、万”表示数量多的意思,表明丰富或繁杂或程度深的意思。例如: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疮百孔、千言万语、千真万确、千军万马、千家万户等等。

以上这些格式的成语,在学习时不需单独记忆,也不需反复操练,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则,就可以掌握其用法和意义。还有一些格式的成语如“七×八×、一×一×、千×百×”等等都可以采用认知法进行学习。

四、视听法——历史文化背景的溯源

视听法又称“整体结构法”,它利用视听材料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相结合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视听法主张将一个情景、上下文或图像与一组词和意义经常联系在一起。

汉语中的成语既是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许多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通过成语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进行表达。正因为这样,外国学生对成语具有浓厚的兴趣,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外国学生觉得中国的有些成语博大精深,非常难学。对于一些有着悠久的历史来源和典故的成语,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视听法。即将一些成语故事做成CAI课件或动画的形式,以故事情节的形式讲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的能力,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了解成语丰富的内涵。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了解成语的含义,对于成语的来龙去脉也会有明确的认识,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例如“叶公好龙”这一成语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欢龙。他的家具和室内的装饰,多采用龙的形象,连钩子、凿子都做成龙的样子,门窗梁柱上也都雕刻着各式各样的龙。上界的天龙听说叶公好龙,于是下降到人间来访问他。叶公见窗口探进一个龙头来,堂屋里横着一条龙尾巴,吓得魂不附体,大呼救命而逃。这个故事具有讽刺的意味,比喻嘴上说喜爱什么,实际上并不喜爱。

“叶公好龙”这一成语如果单纯当作一种词汇教学,并把成语包含的讽刺意义告诉学生,可能达不到什么实际的效果。因为“好”本来就是喜欢的意思,怎么到了这一成语里出现了“并不喜爱”的意思,此外,“龙”在欧洲国家是一凶残的动物,并不值得喜爱,要说“好龙”,学生可能无法接受。但如果将这一故事做成视听材料,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形象了解这一成语的来龙去脉,效果可能要好得多。另外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狐假虎威”等等成语都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做成视频材料,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掌握和理解成语,从而也更能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杨晓黎.由表及其,形具神生——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J].安徽大学学报,1996,(1).

[2] 刘 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3] 高光烈.分类实用成语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4] 吴先文.四字格成语韵律错位与教学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字格字义韵律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同音》二字格探析
老虎棋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韵律之美——小黄村
河北迁安方言四字格俗语研究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多语料库中汉语四字格的切分和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