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探析

2010-04-12陈运普吴小蕾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出版社学风

陈运普,吴小蕾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探析

陈运普,吴小蕾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并身体力行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立毛泽东思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基础;倡导深入群众,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提倡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通过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对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贡献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起,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已在客观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2]。然而,将这样一个客观要求及时地、明确地提出来,变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却不是简单的事情,早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大众化以及怎样大众化等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和苏联的经验绝对化,给党和党的事业造成极其困难和被动的局面。毛泽东经过对广大农村的调查研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真理一旦为群众所接受,将会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因此,他积极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群众化。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讲到普及政治宣传时,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3]34很显然,是政治宣传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危机意识和反抗意识,调动了民众追随共产主义的热情。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4]。“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5]858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如此,他向全党提出要用群众化的方式,“即是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方式”[6]323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的任务[5]861。毛泽东在这里说的“群众化”,实际上就是大众化的问题,就是强调理论掌握群众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从不同角度界定大众化的概念。他指出,所谓“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5]841。大众化从形式上讲就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7]534,在文化上“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5]852。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一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的问题。

二、创立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8]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248。旧中国特殊的国情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大地上,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中国这样的东方民族,“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即“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但又是一个能收到卓著成效的任务”[10]79。而“它们的解决方法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是找不到的”[10]80。这就决定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独创性的历史经验,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6]109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7]707。并反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3]124“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的理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11]381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才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形态和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广大群众熟知的语言加以概括,形成诸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这些著作,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转化为“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的东西”。另一方面,又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概括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并使之系统化,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并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强调党应起模范作用

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初步结合,并不意味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认为,党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模范作用。他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5]796。“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地表现于各方面,即应在各方面起先锋的模范的作用。”[11]408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11]522,“革命行动的实际影响比理论家宣传文章传播得快得多”[12],它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会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他们的现实需要和自觉行动。

正是党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任务,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他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11]522从整体上说,由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上或是不了解,或是不巩固”,我们党的理论水平还不高,同实践的要求相比较,我们党的理论水平还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毛泽东指出:“在理论上要提高,还要巩固”,“还要普及。”[13]“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3]296因此,尽快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7]534

为尽快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938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创建了马列主义学院,对学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培训。从1942年2月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更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创造了全党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的有效形式,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倡导深入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当成“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思辨的观念”,而是将之视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结,视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还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9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既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又揭示了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掌握群众,即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的具体丰富和运用。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它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因此,共产党人要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4毛泽东同志早在江西苏区革命斗争中就指出要“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137因此,“用全力去动员群众,用极大的耐心去说服群众。”[15]304

为帮助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就提出了十条教授法,这就是:“一、启发式(废止注入式);二、由近及远;三、由浅入深;四、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通俗);五、说话要明白;六、说话要有趣味;七、以姿势助说话;八、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九、要提纲;十、干部班要用讨论式。”[15]104-105毫无疑义,毛泽东所提出的这些教授法,乃是总结了前人的丰富教学经验的结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通俗化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在他的著作中,大量使用中国的格言、俚语、谚语、典故、比喻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放下包袱”说明不要居功自傲;“开动机器”说明应该多动脑子思考问题;“洗脸”和“扫地”比喻自我批评;“眼睛向下”说明深入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花岗岩”形容那些思想僵化的头脑;“自力更生”说明靠自己的力量变革现状;“两条腿走路”指一种全面兼顾的工作方法;“精兵简政”概括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一穷二白”说明一无所有的状况;“虎气”代表原则性,“猴气”代表灵活性;“破”指批判,“立”指创建等。受到群众欢迎,并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新的工作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

五、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毛泽东结合我们党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的实践,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两种对立的学风,并要求人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反对主观主义学风。他认为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因此,毛泽东把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到关系革命成败的高度而反复强调,“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5]813

毛泽东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就是: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毛泽东认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务必精通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唯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发展,革命事业才能胜利。“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5]797同时,要“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5]820。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应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16]。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才能实现其伟大作用。如果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和外国经验,不研究中国的特点,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也只能成为抽象的空洞的东西[17]。他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我们对这些人应该作启蒙运动。”[5]802只有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应用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的人,才是中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8]。

第二,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应以现实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贴近群众,密切关注现实问题,才是走进大众生活的马克思主义[19]。毛泽东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5]801“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人,提议取消他的‘理论家’的资格。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11]374。

第三,反对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是一种不正派的学风,是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对于主观主义的学风,毛泽东曾给予严肃的批评,他指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5]801。“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7]534

正如国外学者所评论的那样,“毛具有长远意义的成就之一,是把共产主义从其欧洲无产阶级的发源地中解放出来,并将它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其它大陆、其它国家和其它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来。”“特别是他把农民放在提前为工业无产阶级的精英们准备好的马克思主义地图上。”[20]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 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8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26.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9.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7-138.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陈金明,刘 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17]刘小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哲学阐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1).

[18]匡坤涛,王珍源.论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5).

[19]宋 一.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20]迪克·威尔逊.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89.

[责任编辑:赵秀丽]

A 841

A

1672-6219(2010)06-0014-04

2010-09-0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推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2009Y024)。

陈运普(1965-),男,河南漯河人,三峡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出版社学风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抉择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四)
人民出版社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