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研究:创新、难点与突破

2010-04-12郭向阳国世平

关键词:生产性集群服务业

郭向阳,国世平

(1.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60)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研究:创新、难点与突破

郭向阳1,国世平2

(1.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60)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环勃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多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业,率先进入到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索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方式,实践服务外包、利用外资、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及动力机制集成创新等,将会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践产业发展方式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区域条块分割、产业供给及比重较低、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及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困难。政府应在健全激励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引导园区产业发展、建立区域创新网络、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及培养专业高端服务业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难点;突破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配第-克拉克三次产业演进规律,当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中有不少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不仅超过了第二产业,而且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5.9%;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9.4%;制造业大省广东的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地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0.9%、53.2%和52.5%,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生产性服务业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服务业的平均水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国际转移,积极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与外包成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关系到在新的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全球化

(一)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业。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性服务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使用服务,不是用于最终消费的服务而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服务业[1]。后经过Browning&Singleman(1975)等经济学家的发展而得到深化,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指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如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经纪服务等行业[2]。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产业,我国统计年鉴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信息与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它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形式、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和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在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性服务越来越广泛地被参与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管理功能转变成一种有助于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营以及提升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的促进功能。演变到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工业生产,而且仰仗于各个经济部门,生产性服务更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具有战略功能。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产业或部门增长的中间产业,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催化剂”[3]。

(二)服务全球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服务全球化是指与服务相关的生产、消费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国界配置,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网络,多个国家的服务业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国际化的服务供给和需求不断增加。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服务业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分工协作从传统制造业逐渐向生产性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经济不断向服务经济转型[4]。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重大转变,自此拉开了服务全球化的序幕。全球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使得各国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比重持续上升,大多数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0%以上。

服务全球化主要表现在服务领域跨国公司迅速扩张,成为推动服务全球化的主体;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猛,服务业跨国并购大潮迭起;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加快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促进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服务离岸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行核心竞争力战略,越来越多地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全面外包,其中离岸外包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服务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2009年,中国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基础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2.6%,不但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国内传统服务行业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拓展国际市场和应对外来竞争的能力较弱。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未来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探索

(一)基于生产性服务FDI拉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探索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逐年上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服务业外包的大趋势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主要措施有:沿海地区应利用区位优势及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合作协议如CEPA协议等良机,利用外资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辐射及扩散效应,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及港澳台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及本地产业向内地辐射,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与升级。内陆地区应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放松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金融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的管制,促进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与协调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明显,特别是在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因此,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应密切配合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如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等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注重外商直接投资质的提高,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采用外资拉动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的重点领域,也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策略。采用外资拉动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利用有利的区位优级势,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承接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的能力。二是应继续开放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吸引生产性服务FDI的层次和质量,更多地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尤其是全球500强企业在华设立区域性的研发中心,为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服务支持。三是坚持贯彻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实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做好与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内陆的产业转移,为内陆地区提供外包机遇,实现与制造业的协同共生发展。

(二)基于生产性服务国际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发展方式探索

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外包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形式,也是生产性服务业FDI的主要途径。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正在从制造外包转向服务外包。据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外包提供国,这将是我国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千载难逢的良机。利用生产性服务外包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将外需服务外包和内需服务外包并重。承接外需型服务外包,能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能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特别是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离岸外包,是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转变贸易方式、推动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重要途径。内需型外包涉及的行业领域更为广阔,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本土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综合成本的重要手段。内需型外包是因本土企业或本土跨国公司需求所产生,因而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沿海发达地区应利用独特的区域优势,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外需外包与内需外包并重,这样就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探索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产业集群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形成多个微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域[5]。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产业专门化、信息化和集群发展的产物,由具有密切联系、互补作用强或具有类似特征的企业或公共服务平台向特定区域集聚,或由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通过打造区域性服务平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就国际发达国家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形成来看,大致有三种:

1.自发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有哪个区域形成、以何种形式形成,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们认为产业集群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很少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6]。这种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模式一般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旺盛的服务需求、发展强劲的制造业集群、密集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市场、优良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资源禀赋及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如美国“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主要动力来源于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和良好的技术外溢效应。

2.外生力量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Scott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地理区位因素的区位优势、历史氛围、文化环境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外部因素[7]。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面言,在没有区位优势的地区,政府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规划目标,建立政策性优惠措施来激励特定对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区位和范围,形成制度性政策级差,从而诱发特定的服务业企业向预期收益高的地区移动和发展。随着这种趋势的加速集中,逐渐使关联产业及相关服务机构向该区域转移集聚,最终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3.共同力量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这种集群模式其实就是由前两者共同促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8]。在某些特定地区,具有一定的区位因素,但还没有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此时,政府对该地区采取一定的政策扶持,给予优惠或资金政策支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特定的集聚区域,促使服务业形成产业集群。如金融服务业、软件服务业、专门的技术服务业等资金或技术密集型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四)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机制的集成创新方式探索

服务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断创新,在各种驱动力下,在产业发展战略、组织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造,同时在创新的知识要素配置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产业合作上起着内部化、中间桥梁及外部修正作用。具体而言有服务专业方式、客户导向方式、团队战略方式及虚拟经济区方式等。这些新型的产业发展方式使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赋予了合作意识,并通过实施和评估方式反馈培育该集成创新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成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的困难

生产性服务业新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规模,有利于与制造业的更好融合,有利于形成梯度产业集群。但是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及各主体的博弈关系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形成了一定的困难。

1.区域分割严重,机制缺乏协调。重复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地方利益之间、地方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之间冲突的外在表现。集群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门类多,横跨领域广,且新的业态、经营模式和产业融合现象不断发生,容易出现政府交叉管理或缺位管理的问题。多部门交叉管理容易导致条块分割,给行业内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形成带来新的困难,甚至影响其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多部门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并存,往往导致对行业发展难以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利于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监管体系,也导致政府对集群服务业的支持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影响政府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甚至给集群服务业的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障碍。

2.产业供给严重短缺,导致企业和产业发展方式创新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多数产业集群内部,应对国际贸易纠纷,争取国际行业协会等机构认证及开拓融资渠道的需求迅速膨胀,由此导致对优质高效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急剧上升。但是,我国相关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引导相关产业形成区域集群并迅速发展,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3.产业比重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即使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明显不相适应。根据对相关国家资料的测算,目前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和就业一般要占到整个服务业的一半以上。据此推算,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35%,其中,澳大利亚2007年服务业比重为80%,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上升到了40%左右。而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为29%,浙江仅为17%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其他内陆地区则更低。虽然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开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服务配套,但比重仍然偏低。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拓展能力明显不及制造业,更难以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发展势头相提并论。一方面,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不强;另一方面,国际化水平也普遍较低。由于对集群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够,加之市场准人和标准化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在浙江部分地区,集群服务业的发展方式问题正在迅速凸显。目前,集群服务业的聚集发展问题虽然开始引起重视,但在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业发展中分散布局、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粗放经营等发展方式问题,在近年发展集群服务业的过程中又有所再现,如许多地方的商务服务业分散布局,会展场馆分散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至于市场培育中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更是比较多见,有些市场建设甚至因为布局不合理,导致有场无市。

4.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激励产业创新的政策滞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小企业居多,多数企业提供的只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上的低端服务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制度和政策环境普遍重视制造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尚未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研发投入下降而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上升的发展趋势。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使用程度也不高,缺乏激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新的政策体系。

5.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外包与区域集群的信息化和知识密集程度有待提高。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中,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现实水平服务质量和增值能力带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后劲,往往具有几何级数效应,甚至会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成本和风险而影响利益相关者增加外包与集群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与集群乃至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亟待加强。

四、突破的路径及措施

(一)完善政府职能,健全激励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

实践经验表明,积极实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的地区,其整体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水平往往都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充分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培育和发展,通过构建高效的市场环境、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提供一个完善的成长环境。

1.构建高效的市场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有其内生力量在推动,即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因此,稳定、公平、具有良好外部性的市场环境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政府很难凭空创造一个市场环境,但政府能够影响或逐渐改变一个区域的市场环境。政府可以鼓励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促进创新系统的构建,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破地区的封锁和部门垄断,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门槛,保证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各种产权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

2.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的政策体系。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更要善于运用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清理妨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结合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进一步清理现行服务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中不适应国际形势发展要求的内容,取消投融资及税收等方面歧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努力形成政策限制少、产业间公平发展、不同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改革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税种设置,推行与制造业基本相当乃至略轻的税负政策;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范畴,如出口扶持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优先供地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制订实施符合WTO要求的弱小产业保护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正确处理好与其他服务业及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是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变的新趋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向制造业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信息及网络技术、财务结算和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工作等专业化服务,可以大大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必须把两者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翼双飞”,大力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外包服务,加快构建两者互动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努力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全新的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其他服务业而言,创新发展方式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不但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明显落后于其他服务业,而且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会严重影响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置于整个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大力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好各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发达地区,更要围绕当地制造业企业的需求,构建一批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他地区也应采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方式,要从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出发,通过改造优化,进一步提高公共性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水平,努力形成各种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引导园区产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园区是发展方式创新实践的基本切入点,它可以最大程度的集中贯彻政府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并能最有效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各类园区的形式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及外包基地,如科技服务园区、物流服务园区、金融服务园区、中介服务园区及各类综合服务园区等。政府应以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向园区集聚,从而创造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1.规划和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区域经济的成长最终往往依赖于其有别于其他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而特色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政府在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中,应着重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同时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强化产业集群意识,在特色园区内,一方面注重延伸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吸引有关联的企业,特别是关联性强的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另一方面要注重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吸引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纵向链接关系的企业入驻园区,这样可以通过集约利用和废物的交换利用、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要进一步确定最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技术延伸、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的企业群分布区块,划出足够的预留地,以便利网络形成。

2.注意引导和吸引大企业落户本地。根据增长极理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推动性力量,在园区集群内部,大企业就是园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增长极。大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推动者作用。在园区内部缺乏大型核心企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企业在园区内落户,大企业的入驻首先会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众多以大企业为目标的中小企业也会纷纷效仿,出于技术外溢等目的随同大企业进入园区。为了吸引大公司的入驻,服务园区除了要充分发挥园区原本的优势要素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劳动力优势等,还需要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外生机制的建设,如进一步开发专业劳动力市场、便捷的公共设施服务建设、透明稳定的服务园区招商引资政策、政府高效简捷的办事效率等来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三)建立区域创新系统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从组织形态上看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龙头企业与附属企业,企业与政府机构,企业与高校之间,都在系统中彼此相互关联。保证这一链状系统的稳定性、合理性,并使得系统网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是政府推动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中的重点。

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良好的分工与协作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得以存在的价值,而不断的积极创新则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的源动力。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劳动力专业化程度不高,分工与协作程度不够,创新氛围不浓等问题,这些都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持续发展的主要局限。因此,政府不仅要把引导生产性服务业模式创新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产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引进外资及鼓励外包上,更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致力于提高企业家、创业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如何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各类创新,如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等问题上,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的持久竞争力。

2.加强系统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适度的竞争可以促使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改良管理流程,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使集群内的众多企业可以迅速了解技术的前沿问题。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处于系统内的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企业虽然会在竞争中感到压力,甚至在竞争中惨遭淘汰,但是从长远来看,竞争可以促使企业积极改变状况,是企业积极从事创新最大的动力来源。在合作方面,政府也可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设立专门的交流部门,努力扩展本企业与系统内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

(四)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不可缺少的实体,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中介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信息服务中心、专业的信息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等。中介组织可以使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强化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避免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中介组织可以由企业自主发起设立,也可以由政府牵头发起设立。由于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比较有限,企业自主发起设立的中介组织的规模往往不大,在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有职责适当鼓励和引导中介组织的建设,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性的各类社团组织,通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双管齐下,共同规范集群区域的市场秩序,制止过度竞争。

(五)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复合型高端服务业人才

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集中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还相对滞后,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可建立企业与高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可按照企业的要求并结合国际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服务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可到相关企业实践实习,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针对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要加大使现代服务过程产生知识增值的培训,加大使生产性服务业产生规模效应和多种服务手段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有效地克服高端服务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刘易斯拐点”,建立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灵活人才流动机制,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通过外引内培,综合开发,满足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支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Greenfield H.I..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15-18.

[2]Browning H.,Singelman..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the USA[J].Paper of Social Science,1975.

[3]Riddle,D.I.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M].New York:Prefer Publishers,1986:27.

[4]江小娟.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8,43(2):4-18.

[5]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崛起的动因、空间和模式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9,(2):68-72.

[6]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483.

[7]Scott A.J.,Storper M.Regional development reconsidered[J].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Industrial Response:Extending flexible specialization,1992:1-24.

[8]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9,(4):83-95.

【责任编辑:林莎】

Abstract:Producer service sectors,being the main body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has being making a much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Many cities surrounding economically more developed areas such as Bohai,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have taken the lead in entering the service economy as the value-added output of the service sectors has surpassed the second industry.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new producer services development modes such as outsourcing,utilizing foreign capital,forming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and motivating mechanism integration under the service globalization would surely improve and maintain a healthy development.But there still exists difficulties such as regional intersections,low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supplies and innovation,backward infra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s.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support to political systems that would encourage industrial innovation,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establish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greatly develop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educate senior service talents.

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 sectors; the innovation of modes; difficulties; breakthroughs

Innovation,Difficulties and Breakthrough:The Study on the Developing Modes of Producer Service Sectors

GUO Xiang-yang1,GUO Shi-p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2.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518060)

F 273;F 252

A

1000-260X(2010)06-0061-07

2010-09-2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动因及互动机制研究”(9151802904000003)

郭向阳(1973—),男,河南武陟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讲师,从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国世平(1957—),男,湖南邵阳人,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际金融、港澳经济、政治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生产性集群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