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 是 后 土 文 化 的 显 著 特 征

2010-04-12尹世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后土圣母崇高

□尹世明

(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万荣后土祠内供奉的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后土圣母是大地万物之主。华夏文明之根、华夏文明之源、华夏文明之魂就在这里。围绕这位尊贵的圣母形象,建筑、祭祀、民俗、书画、诗词等都呈现出千娇百媚、千姿百态、千回百转的美的意境、美的创造、美的形象、美的底蕴。

后土文化愈来愈受到海内外各界的重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祭祀朝拜的、寻根问祖的、祈福观光的、学习研究的,络绎不绝,蜂拥而来。何故?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因为她有历史悠久、千姿百态的美的形象、美的底蕴。她有强烈的以美感力为基础的吸引力、凝聚力、亲和力、震撼力,给人们以感染、以鼓舞、以激励、以教化、以启迪。美是后土文化的显著特征,从美感、审美情趣、审美心理、审美创造、美学修养等角度,对后土文化做深入探讨,将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崇高美、壮丽美

后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黄帝对后土圣母十分崇敬,他在经历了与炎帝和蚩尤的两次大胜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进一步安定天下,到汾阴雎上祭祀后土。今天我们在献殿西侧,看到的苍劲斑驳的石碑“轩辕扫地之处”,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我们诉说着五千年文明的源头盛事。庙内《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载:“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是说尧舜二帝派遣德高望重的大员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狗、季狸,专管在汾阴雎上祭祀后土。夏商周三代帝王,每年在汾阴雎上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后土仪式。

开始轩辕黄帝是扫地为坛祭祀。据《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狩二年提议,元鼎四年(前113年)建立后土祠,亲范祭拜。从立祠到汉武帝亡故,共有26年,每三年大祭一次,他祭祀就有八九次。他一生遗留下七篇大作,光照史册。在后土祠就留下了他伟大的诗作《秋风辞》和《宝鼎之歌》。

历代帝王“建邦立国先后土”(《文献通考》卷78),到汾阴祭祀后土,作为国家社稷祀典的头等大事。

自汉武帝之后,历代有作为的帝王,相继祭祀后土者,有汉武帝、汉元帝、后汉光帝、唐明皇等,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宋真宗从京城出发,二月底抵达后土祭祀。

在宋代之前,后土祠是历朝皇帝祭祀后土圣母的地方。汉唐宋三朝,就有八位帝王24次亲祀后土祠,至宋大中祥符四年改建,庙南北长1220米732步,东西阔553米320步,比现在的故宫还要大。

自金元起,由于建都北京,皇帝不便亲莅,而派重要官员代祭。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起天坛,祭天也祭地。明嘉靖九年,在北京又建起地坛。天坛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后土祠选于“泽中圜丘”,天坛亦设有“圜中丘”,天坛、地坛都源于后土祠。

这说明对中华最古之祖和土地最尊之神的祭祀,一直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萦怀于心的一件大事,不忘后土,不忘追根认祖,不忘珍爱土地,是对中华美德忠祖孝亲观念和强国富民观念的倡导和弘扬。

后土圣母是功德非凡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处于至尊至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她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而炎黄又是后土的后代,所以她是中华民族之祖、之根、之魂,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与陕西黄陵相媲美。

圣母的人格化、形象化,都体现在后土娘娘身上。后土祠供奉的是圣母。她雍容华贵,慈眉善眼,栩栩如生。身着帝装,凤冠霞帔,手执坤牌,表现出母仪三界的无上权威。整个后土祠的正殿配殿建筑、地形、风水、文化都为她服务,献殿两侧的东西五虎殿,分别供奉的五岳大帝和五虎上将,保卫护侍,都听她的调遣。

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后土文化,记载了后土圣母的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记载了历代皇帝和亿万群众对后土的动人心魄的祭祀和追念,记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沧桑巨变,记载了人们的爱戴、赞美、追思、奋发、拼搏等等深厚的耐人回味的华夏民族的审美积淀,焕发出人们歌颂圣母、生生不息、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的强大力量。崇高美,壮丽美,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

正殿娘娘龛两旁悬挂着一副十七字的木刻长联:

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

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

楹联生动地说明:(1)世世代代都应歌颂祭祀圣母的崇高美;(2)崇高美是和“圣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副楹联点出后土祠的主题。 在中外美学史上,对崇高、壮丽(刚健)美等做了一系列研究。在《左传》关于季扎观乐的记载中,出现了“大”的范畴。乐工舞《韶》乐,季扎评论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在季扎的评论中,“大”是一个和“德”相联系的审美范畴。

孔子也使用了“大”这个美的范畴。《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段话,“大”对于尧的赞扬:尧很崇高,尧很广大,尧的功绩很伟大,尧的典章制度很有光辉。首先是从道德上讲的,是从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就上讲的。但是,孔子用“巍巍乎”、“荡荡乎”、“焕乎”来形容“大”,就包含着美感的审美范畴。

孟子继续发扬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孟子·尽心下》记载: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为信?”曰:“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为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把人的道德修养分为几个等级。“美”包括“善”,又高于善。在“美”之上孟子又列出“大”和“圣”两个等级,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易传》阴阳刚柔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

《系辞传》认为,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互相作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个思想,影响到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类型:壮美和优美,即阳刚美和阴柔之美,其中,崇高美和壮美是密切相连的。

清代魏禧(1624—1680)关于壮美与优美,也有很好的论述。《魏叔子文集》卷十《文觳叙》中说:“阴阳互乘有交错之义。故其遭也而文生焉。故曰:风水相遭而成文。然其势有强弱,故其遭有轻重,而文有大小。”“重者人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心。轻者人乐而玩之,有遗世自得之慕。要为然之动,天地之至文,不可以偏废也。”

这段话说明:风水相遭,阴阳交错,产生了文(美);有两种不同类型:阳刚之美,阴柔之美。此文特别指出两种不同的美感心理:阳刚之美,“人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阴柔之美,“人乐而玩之,有遗世自得之慕”。

中国古典美学中,姚鼐、刘熙载等人对此都做了论述。姚鼐(1732—1815)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日,如火,如金谬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异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人寥廓;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蠕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惜抱轩文集》卷四)

到了近代,王国维更明确地提出:“美之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红楼梦评论》)

在西方世界也早有了崇高、壮丽与优美的实践。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是粗犷的、豪放的、悲愤的、冲动的,是阳刚的;阿波罗美神是美丽的、抒情的、沉静的、乐观的,是阴柔的。

对崇高与优美作系统比较研究的,当开始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柏克和康德。柏克在《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中指出,美的要素在于物体的形式,如小巧的体积,光滑的表面,渐次的变化,娇柔纤细的风格,洁净明快的色彩等,美使人产生爱的感情,美感以快感为基础。崇高则不同。它有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粗犷的线条,凹凸不平的表面,使人产生恐惧。然而由于人们与崇高的物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有着“保存自己的冲动”,因而常常引起喜悦,这就是崇高感,它是以痛感为基础的快感。

康德早年就写了《关于美和崇高的感情的考察》,后来又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做了分析,他一方面继承了柏克的观点,把恐惧作为崇高感的基本特征,认为崇高感是克服了恐惧感之后的快感。崇高是超越于事物感情形式的“绝对的大”。“凡是绝对大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崇高”。这种大,一是数学的,一是力学的,是大小的崇高,是力和能的崇高。“那对于自然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的崇敬。”他肯定了精神的力量,揭示了崇高的理性、道德的性质和内容,把崇高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黑格尔扬弃了康德的理性力量说,认为崇高是“观念压倒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了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理论,指出把“无限力量”、“绝对理念”作为崇高的“基石”,都是“空洞的字眼”,他主张用“伟大”代替崇高:“崇高的物象乃是其规模远超过与之比较的其他物象的那个物象。”(《美学论文选》,94页)崇高是艰难而伟大的美。

崇高美首先表现于自然的无限力量,像雄伟险峻的高山,奔腾汹涌的江河,但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崇高、伟大、神圣、壮丽等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后土的伟大、神圣、至高至尊的丰功伟绩,从帝王到群众对她的祭拜、敬仰,都是怀着虔诚的敬爱、欢欣的美感、创造性的审美心理。后土文化,首先是崇高美、阳刚美的深厚的历史积淀。

二、庄严、宏伟、华丽、精巧的建筑美

古罗马的建筑学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就指出“建筑设计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和美观”。建筑能成为艺术,是因为它通过特定的建筑艺术语言,诸如空间组合、体量、比例、质感、色调、神韵及某些象征手法,构成一个丰富、复杂的乐曲般的视觉形体构架,表现一种空间性和表现性相统一的造型美,形成蕴含特定意境的艺术形象,诱发观赏者的美感共鸣。

后土祠是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兴建于服上,经唐明皇修建,宋真宗扩建,形成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它是以后土圣母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群。庙在中部,坛在后部。《中国建筑史》说:“后土祠是按照最高级标准建筑的,与北宋东京宫殿建筑大致相同。”后土祠是第一大祠庙。故宫和天坛的建筑均源于后土祠。后土祠内有奉祗宫、坤柔殿、寝殿、真武殿、六甲殿、五虎殿、二郎殿、判宫殿、朝观台、钟楼、鼓楼、元宁亭、唐明皇碑亭、宋真宗碑亭、山门、承天门、延喜门、七甲柔门、东道院、西道院等二十多处建筑,史称“规模壮丽、同于王室”、“海内祠庙之冠”。

后土圣母塑像居于正殿之内,凤冠霞帔,仪态端庄,慈眉善眼,倾城倾国。所有建筑都表现了圣母的伟大、庄严、崇高。另一方面,建筑的内部,精巧、华丽、生动,又表现了圣母的平和、亲切。

秋风楼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一二层各突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檐下斗拱精巧,楼身比例适度,宏伟中不失秀丽之风。

后土祠建筑装饰主要表现在木雕、石雕、琉璃瓦艺术等方面。试举几例:

雕刻华丽,工艺精巧。献殿青石柱基上50个大小石狮造型逼真,神态各异,正殿两侧砖雕龙飞凤舞,翻云逐浪。屋面披覆的黄绿色琉璃瓦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木雕主要集中在檐部的挂落板上,植物花卉和动物组成一定的情节画面。使用比拟和象征手法。神童、麒麟表示麒麟送子,梅花、喜鹊表示喜上眉梢。松、竹、梅喻品德高洁,牡丹表富贵吉祥。雕刻技艺以盘曲的植物组成大面。在枝藤上雕出花卉、果实、人物等等。木雕又施彩绘,加上光影的变化,使雕刻更有立体感、层次感、运动感。献殿的柱础雕刻是我国北方地区明清时期高石柱础的代表。柱础以狮子为主题,狮子有的正襟危坐,有的侧头探望,有的玩耍嬉戏,“人化”把凶猛变为温和,可亲可近,组成吉祥图案。狮子配绶带表示“好事不断”,两双狮子表示“事事如意”,狮子与瓶象征“事事平安”,狮子滚绣球表示“好事在后头”。

琉璃:脊座似城门,上望三层楼间,两侧雕狮驮宝瓶,宝瓶均上下叠置,中以莲盘相托,以孔雀蓝色为主,朱红色檐柱门扉,金黄色门钉,姜黄色宝瓶,形制色制十分和谐。脊中众多雕饰,以龙凤、童子十分有趣。龙凤四双,或昂,或降,或峙立,或回首,皆用圆雕手法突出壁外。童子八人,清秀端庄,丰盈圆润,天真活泼,逗人喜爱。

以对比、调和、象征、穿插等手法,在建筑内部或细部形成不同赏美的形象。这些生动、活泼,都衬托圣母的平和亲切。

三、刚健、优雅、生动的艺术美

数千年来,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临祠祭祖,虔诚叩拜,感念祖德浩荡,吟诗作赋,留下一批妙诗华章、楹联匾额和碑刻墨宝。据不完全统计,后土祠曾有碑刻一百多块,其中有六尊碑可谓国宝。

第一块“轩辕扫地之处”;第二三块:汉武帝的《秋风辞》碑;第四块,唐玄宗的《祀汾阴后土》碑;第五块,后土祠的《庙像图》碑;第六块,宋真宗的《萧墙碑》。这六尊碑记载了历代的祭祀盛况,人文心态,也留下了珍贵的书品,有的是楷书又渗入了魏碑的笔意,凝重流畅,意趣横生;有的是隶属风格,脱离了汉隶古朴的韵味,表现的是丰肥淳厚的磅礴大气。

当然,从文学的价值讲,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汉武帝的《秋风辞》。

明朝徐祯卿评价汉武帝诗“壮丽宏奇”,清代沈德潜评价其诗为“离骚遗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写到:“武帝辞华,实为独绝,当其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历代帝王先后有20多位莅后土祭祀,仅汉武帝就八次巡幸。在他的晚年的一个秋天,祭祀后土时,思潮汹涌,浮想联翩,写下了《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她是缠绵的、流丽的,既有对后土圣母的歌颂,又有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壮志难酬、渴望再建功业的期待。历来对“怀佳人兮不能忘”的“佳人”指谁,以及写作时间,有不同的看法,我赞成陈振民同志的见解:“佳人”是指后土圣母,兰之秀、菊之芳是对后土圣母才华品德的赞美。“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表达的是来日苦短、如何惜时建业的忧患意识,不是虚度年华、不堪回首的悔恨情绪。这从作者性格、时代背景、审美心理上讲,是符合作者原意的。

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好事,这对后土文化研究是深入,从旅游美学上讲,求索、悬念,更增加了审美期待。

唐代诗人王勃、杨炯等在此都留有诗篇。这里还有许多绝妙的楹联、匾额。像前引的正殿娘娘龛两旁,悬挂一副十七字木刻长联,字体浑厚端庄,刻工精到。此联对这位先于黄帝,辟地开天,除害灭灾,护佑万民的圣母,至尊至圣,要代代崇敬,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情结。联首又巧妙地嵌入“后”“土”二字,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再如,前台柱石刻联为:

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

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

上联状轻歌,歌声悠扬,下联状漫舞,舞姿潇洒,四个文言虚词,“哉”对“乎”,“也”对“之”,对仗工稳、贴切。 还有许多楹联,匾额,亲切、生动、幽默,给祠内增添了艺术氛围,令人遐想。还有传说故事、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美的专题,都是要一一探讨的。

《后土文化》在全省是一种优秀期刊,她发表了李元庆、孙安邦、孟繁仁、孙养性、陈振民、杨洪杰、解放、潘新杰、景惠西、负创生、董一行、董仲民等一批学者有价值的论文。从政治学、文化学、宗教学、神话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对后土文化做了深入的探讨。一一浏览,颇有收益。笔者想从美学方面作以研究,限于水平,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姑为抛砖引玉,以期来者。

(注:本文原载《学术论丛》2009年第5期,本刊又在原有基础上,从学术论文的角度进行了加工。摘要、关键词等系编者所加,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王爱玲.从古典名著看文学作品的结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2]薛晓蓉.周氏兄弟文学创作民俗视角的内因探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70.

猜你喜欢

后土圣母崇高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晋中南地区后土图像流变及原因述论①
无名的崇高
千眼圣母
万荣后土祠大殿楹联赏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土脑子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吉县南柯榼村后土庙舞楼及戏碑考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