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2010-04-11刘新丽

关键词:师范生幸福感主观

刘新丽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刘新丽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

师范生群体是未来教师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和幸福感指数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范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承受的学习压力、专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师范生的身心健康。文章选择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讨和研究。根据对首师大和北师大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了影响当代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讨了提升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方法。

师范生;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就是一切行为的目的。”[1]11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也经常在不同的时候把不同的东西当成幸福。在生病的时候,他把健康当幸福;在贫穷的时候,他把财富当幸福;当人们感到自己无知时,便会对某些思想家提出的那种宏大高远的理论感到新奇。”[1]4积极心理学正是一门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

20世纪中叶发起的积极心理学改变了先前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应该更关注培养、构建人类的优秀品质,更关心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就是这场运动的发起人。2000年1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刊登了《美国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专辑》,其中15篇文章大多是由当时一些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撰写,这些文章从理论上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基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在21世纪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我国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1世纪初,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一大批高校中开展,主观幸福感的讨论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一大批理论文章和专著问世,积极心理学和主观幸福感开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关于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少,故笔者就师范生这个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

一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界定

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于20世纪末,被归纳为是一门关于幸福的学问。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类所具有的权利。积极向上和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追求人民的幸福快乐,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3]15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说:“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4]

(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主观幸福感是近年来人们讨论较多的话题。但是,什么是幸福?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是什么?则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见解。

1.幸福的内涵

幸福的内涵是什么?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他说:“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4]12-15柏拉图则认为幸福只不过是“善”的理念,他说:“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威力上要远远高于本质之上。”因此他认为,人们只有摆脱现实世界,才能进入幸福的理念世界中去,“这样在解脱了肉体的愚蠢之后,我们就会是纯洁的,并且和一切纯洁相交通,我们自身就会知道到处都是光明,这种光明不是别的,乃是真理的光。”[5]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说得更简洁:“善就是幸福。”幸福,从古到今,从东方人到西方人,人们都在从各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2.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是对生活的满意度,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3]2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体验,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对幸福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所以幸福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心理学上把这种感觉称为幸福感。人们对幸福的感觉取向关注于生活质量,侧重于人的主观感受方面,这种幸福感又被称为主观幸福感(S WB)。因此主观幸福感(S WB)就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产生的积极体验,是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6]幸福感是一个伦理学、哲学、心理学问题,但是对师范生来说,更是一个人生观问题,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

(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 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基本特点是:

1.主观性,即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

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3.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6]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纬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三)主观幸福感的维度

关于主观幸福感(S 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 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调查

为掌握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笔者对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的师范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历时半年,共发放调查问卷319份,收回调查问卷319份,有效调查问卷315份。

(一)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本次抽样调查内容共计26项。问卷从性别、来自何地、专业和年级四项为纬度,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本调查统计表从师范生的社会生活幸福感、家庭生活幸福感、学校生活幸福感进行了问卷,就师范生承受的学习压力、专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感情、经济和终身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

两校师范生315名,男生87名,女生228名;来自城市181名,乡镇87名,农村47名;理科生71名,文科生326名,艺术类8名;2009级72名,2008级58名,2007级47名,2006级138名。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强。

1.生活幸福感。从1分至10分,1分幸福感最低, 10分幸福感最高,选6、7、8分的占72.38%,男生略高于女生。

地域:来自农村的师范生生活幸福感最高;第二是城市,最后是乡镇。

专业:艺术类专业生活幸福感最高,第二是理科学生,最后是文科学生。

年级:第一是2009级师范生的生活幸福感最高,第二是2006级毕业生,第三是2008级,最后是2007级。

2.家庭幸福感。从1分至10分,1分幸福感最低, 10分幸福感最高,选7、8、9、10分的占84.44%。

性别:男生略高于女生。

地域:来自乡镇的师范生家庭幸福感略高于城市,农村最低。

专业:艺术类专业家庭幸福感最高,第二是文科学生,理科学生最低。

年级:2007、2008级师范生家庭幸福感高于2006、2009级毕业生。

3.学校生活幸福感。从1分至10分,1分幸福感最低,10分幸福感最高,选5、6、7、8分的占81.58%。

性别:男生略高于女生。

地域:来自农村的师范生学校幸福感最高;第二是乡镇,最后是城市。

专业:艺术类专业学校幸福感最高,第二是理科学生,最后是文科学生。

年级:第一是2009级师范生学校幸福感最高,第二是2008级毕业生,2006、2007级相对较低。

毕业后选择深造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女生69.29%高于男生66.66%;城市学生选择深造的比例为78.45%,高于乡镇和农村;理科学生选择深造的比例为73.23%,高于文科和艺术类学生;2006级毕业生选择深造的比例为81.15%,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师范生。

到何地工作选择城市的比例非常高。女生选择城市的比例为96.49%,城市学生选择城市的比例为97.79%;艺术类学生选择城市的比例更是高达100%; 2007级学生选择城市的比例为97.87%。

从学生是否有进行职业规划和是否有追求的生活目标来看,有进行职业规划和有追求生活目标的师范生幸福感更强。

影响师范生幸福感的因素中,学业问题首当其冲,占到49.2%,求职问题占到25.8%,感情问题占到13.3%,经济问题占到11.7%。

随着社会生活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范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影响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我们分别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主观因素

(1)人格

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是相当稳定的,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公正性、宜人性、神经质性和外倾性,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神经质和外倾分别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正相关,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因此,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工作都集中于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和外倾之间的相关关系。

师范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的主要责任不是直接生产物质财富,而是生产精神财富,所以师范生的个人品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德以载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师范生是从事人的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在雕塑人的灵魂。师范生的个人人格怎样,将来走上讲台,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海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力华说:“当老师是很幸福的事,特别是从每届毕业生中都会找到很像自己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是我把自己的灵魂和思想都给了他们。”[7]

1934年10月,因为博古、李德等人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再加上当时敌强我弱的局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师范生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是伴随着人的长期修炼而成。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的差异铸造了性格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鲜明个性。我国历史上从孔子到武训,从陶行知到闻一多,那些献身教育事业的先人们,无不具有高尚的人格。当代的师范生中就有千千万万具有高尚人格的同学,他们有的在偏远乡村支教,还有的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英勇献身。但是还有不少同学在人格修炼中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有:无聊、不良意志品质、懒散、退缩、偏狭、虚荣、自我中心、环境适应不良、自卑等等。

(2)自尊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个体实际成就与抱负之间的比值。”“抱负是指个体对其潜在成功的评估”,抱负是“可以从个体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中获得预知。”Alan Carr谈到:“高自尊与成就(不是失败)有关,它可以影响其他人的权利和技能(不是无权无势),带来符合道德标准(不是不道德)的行为方式,能被别人接受和支持(不是被拒绝)。”“当我们积极地评价自己时,当我们相信目标一定能够获得成功时,我们会从内心感觉更健康更幸福。”[8]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希望,自尊是师范生成长中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分重视师范生的培养,教师的地位也越来越提高,社会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也是对师范生自尊心的提升。但是现在的师范生心理素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自尊心方面,一些学生的状况令人担忧。

(3)归因倾向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它可以分为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个体行为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外因,如环境、任务难易等;二是内因,如能力、动机等。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一方面师范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师范生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若一味强调外部的背景、运气因素,归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时,其主观幸福感较高,把失败归于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时,其自信心下降,从而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体验。

(4)自我价值感

个体的价值取向(内部取向或外部取向)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Kennon.M.Sheldon等的研究表明,对于成人来说,内部价值(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等)比外部价值(如健康、财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在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水平等)表现为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们都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师范生的价值感直接影响其追求人生价值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情绪反应。追名逐利的大学生,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合理竞争与不正当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在争夺名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心身失调的主要原因。而以追求完善自我和为社会作贡献为目的的大学生,可以随时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机会较多,在使自己得以完善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后,往往得到社会的肯定和积极评价,其自我价值实现,主观幸福感提高。

2.客观因素

(1)社会关系

在社会关系的广泛范畴中,有父母、亲戚、兄弟姊妹、老师、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有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但每一个人与社会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人都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这些角色、关系的处理是否恰当与和谐。”[3]10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在我们对师范生的社会关系所做的调查中,家庭、恋人和室友所发生的特殊情况,对师范生的情绪影响极大。例如父母生病或去世,会使大学生活始终沉浸在悲哀的气氛中。例如失恋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师范生走向极端。室友天天住一起,会时时刻刻影响其与同学的情绪。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经济状况

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多数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

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大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相比,师范生有以下特点,一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比较多,二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比较多,三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同学比较多。他们报考师范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免费生。我们的调查发现,家庭经济低收入的师范生其生活满意度低于家庭经济高收入的师范生。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有差异,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3)专业因素

影响师范生的专业因素来自多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是按照报考志愿录取的,但学生的报考志愿,往往不完全出自个人的意愿,影响学生意愿的主要有:地区因素、高考分数的因素、父母的意愿因素、未来的就业因素、班主任老师的意见因素、周边同学和亲友意见因素。对师范生来说,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经济因素和就业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在校学习。有些同学报考志愿时,就已树立了很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把从事教育工作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因而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有些同学或出于经济因素报考师范院校,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高回报收入的职业,各种满足虚荣心的职业,还有期望在未来有各种建树的职业,因而会对师范的学习失去兴趣,这一部分同学容易在未来的职业目标寻求中随波逐流,失去既定的目标,也可能无所作为;还有一部分又找回到师范生的目标,会不断地加深对师范生目标的热爱,专业化的学习动机会逐渐巩固,专业方面的主观幸福感会不断提高。

摆在我们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的主观幸福感的理解。首师大号召师范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认为,如何真正解决师范生的专业去向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除了提高师范生对于专业的主观幸福感以外,还需要解决师范生的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师范生去农村的待遇问题,以及其他的生活保障问题。

(4)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Heady&Wearing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大学生虽然已步入成年初期,但生理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

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根据周末、巢传宣两位老师的问卷调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均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城乡差异。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亲友死亡、与教师关系紧张、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被盗或丢失东西、家庭经济困难、与人打架、家庭施加学习压力等,都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三 加强心理引导,提高师范生获得主观幸福感的能力

没有幸福的老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我们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一)为师范生营造“幸福”环境,提升师范生幸福的感觉。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是他们的世界观、信仰和职业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不仅是训练大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职业知识和熟练技能的专家过程,也是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积极的生活追求的过程。一是帮助师范生快乐学习,生活中要有丰富的精神追求。追求是实现理想和获得主观幸福感的努力。追求是师范生在主观幸福感驱动下,实现理想的过程。二是帮助师范生战胜消极情绪,为实现理想和目标百折不挠地努力。当代的师范生正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师范生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要有毅力和耐心,要有审时度势、胸怀全局的智慧和襟抱,要有应对现状、适者生存的谋略和能力,要有实现理想付出百折不挠的努力。三是要有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淡泊名利。古人倡导,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为了“行义”而“争于道”,对于为师者而言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师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引导师范生改变习惯,体会身边的幸福,提高对幸福的感受能力。一是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二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与主观幸福感,热爱生活;三是注重沟通的艺术,学会与人合作,建立宽厚的人际关系;四是悦纳自己,用赞赏的目光对待自己;五是宽容别人,不苛求别人;六是学会忘记过去的失败对自己的伤害;七是避免过分自责;八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消化负性情绪;九是不要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十是学会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以避免因此引起负性情绪体验。

(三)热爱师范专业,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主观幸福感。启功把师范概括为“学为人师,行为师范”。钱伟长先生把专业理解为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这里有最大的群体和最优秀的人才,当他们创造人类辉煌的时候,无不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而充满幸福感。一是在专业学习中享受求知乐趣。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专业学习兴趣相关联。师范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创造幸福,而且要在职业体验中享受幸福。二是在育人实践中体验自我价值。师范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经历着角色的转变,当他是学生时,他是被教育者,他接受着老师的教育;当他站在讲台上实习时,他是教育者,他在体验着教师职业的责任和幸福、困难和求索。师范生在经过这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也在体验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三是师范生必须获得社会的认同。为人师表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师范生应严格遵守校规和校纪,加强职业幸福感。

(四)在师范专业开设《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课程;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指导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终生学习意识,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职业发展中获得自我成长;帮助师范生制定明确的生活目标;正确引导师范生就业。师范生选择城市工作的比例相当高。城市会有更多的机会,发展空间也很大。但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工作压力很大。若师范生选择回到乡镇和农村工作,师范生的工作舞台会更广阔,既可以节省生活成本,减小竞争压力,生活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幸福感也会不断提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师范生——未来的人民教师,全社会都尊重教师。师范生有高质量的幸福感,我们的教育质量才会提高,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充满希望。

[1]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292.

[3]郑希付.我们的幸福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4]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导论[J].美国心理学家,(55):1.

[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3-191.

[6]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7).

[7]郭力华.魅力老师师范人生[EB/OL].http://news.qq.com/a/20070508/001637.htm http://news.QQ.com 2007-05-08 15:56.

[8]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4.

(责任编辑:李 莉)

Abstract:As nor mal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future teachers,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moral quality wi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However,due to dramatic changes in social life in recent years,norm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faced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s in their studies,specialty,employment,finance and society,and consequently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ave witnessed an increase,which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on theirmental and physicalwellbeing and has brought both pressure to their families and loss to the n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and study normal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from a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Based on a survey on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of students in CapitalNormalUniversity and Beijing NormalUniversit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normal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and discusses the ways to increase their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Key words:normal 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y;a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Studies on Normal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Happiness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L IU Xin-l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apitalNor 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G 650

A

1674-5310(2010)-06-0168-05

2010-09-23

刘新丽(1971-),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师范生幸福感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