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未来视野

2010-04-11孙剑坪

关键词:公民价值政治

孙剑坪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广东深圳 51805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未来视野

孙剑坪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广东深圳 518055)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创新、多元文化不断冲突融合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更加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价值选择和新的挑战。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而个体价值的主要内容则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公民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和题中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政治认同;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大取向,社会价值主要在于传播政治意识、培养政治情感、引导政治行为、整合政治关系;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调控品德行为、塑造个体人格。社会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功能与职责,根据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追求价值认同的根本动力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运行与制度变迁的成本,价值认同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推动一国或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社会价值取向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两种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素,前者主要表现为政治认同的培育,后者则主要为公民教育,二者缺一不可,且其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所增减和调整。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创新、多元文化不断冲突融合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价值选择和新的挑战。显然,未来一段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视野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下,积极开展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民教育。

一 政治认同

“认同”的概念发端于心理学,不同的学者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描述和界定。对于认同,心理学中一般解释为一种主观的归属感,是认同主体模仿、学习和内化的过程。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我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状、生理特征、以往经验、现实情境、社会期待、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二是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对什么是政治认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解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我国学者马振清先生在《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一书中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

简而言之,政治认同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国家、政党、政治思想等的归属感。政治认同的内容可以从多个维度上来界定,包括:政治实体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政府认同等);政治价值认同(理想认同、信念认同、主张认同等);政治工具的认同(法律认同、政策认同等);政治体制认同(议会认同、机构认同等);政治效能认同(公平认同、效率认同等);等。这些认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基础,政党认同和政府认同是核心,理想和政策认同是关键。政治认同的一般机制也可以从不同维度来描述,包括:本能—情感—理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服从—认同—内化。政治认同是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核心精神力量,如果一个政党或国家丧失了民众政治认同的基础,则社会倒戈和颠覆就不可避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深刻变迁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发展进程中,在这一重大社会变迁面前,社会关系及运行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震荡,极易消解人们原有的政治认同,造成一种危机或认同危机倾向。当前,在我们国家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价值认同危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消极现象,尤其是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冲击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和丧失,使得主流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经受冲击。

二是政策认同危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极其明显的实惠,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和拥护,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又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局势的不断变化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大,积累和新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导致人们对改革的评价降低,从而出现政策认同危机。

三是实体认同危机,包括对国家和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国家的性质和地位必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有对它的认同,这是构成国家稳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从横向看,由于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容易使人们丧失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造成对国家的认同危机;从纵向看,由于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容易把情感投至宗族、地方团体等层面却不容易扩展到国家层面。而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则主要体现在政府能力和领导人两个方面,改革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又积累或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一方面新旧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极易造成二者都无法充分发挥体制性驱动的空缺和盲点,使得各种合理利益要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非合理利益却能因钻空子而得利,从而造成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各种腐败和消极现象滋生蔓延,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则使得人们对领导者产生一种严重的不信任和不认同,干群关系紧张。

这些危机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势必引发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甚至是颠覆性的暴乱,近几年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例证。社会上的这些思想观念无疑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大学生因国家观念淡薄、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责任感不强误入歧途的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事例。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观和正确引导,势必影响到一代青年的未来和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获得大学生和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那它的前景必定是黯淡的、短促的。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尤其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作为其价值取向。政府更需要采取措施去维护和强化相应的政治认同以为其稳定有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作为整合社会政治意识、规范社会政治行为的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性、阶级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规定着其开展社会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一定的统治阶级或集团对其社会成员的政治期望和要求,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已被验证的、带有普世性的、积极的政治价值;另一方面,是执政党所奉行和倡导的具有特质的政治理念、政治意识、政治方略及政治运作。当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认同教育方面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保证。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政治现象、国家意识和执政党执政观念的思想体系,它能够为政治实践制造政治舆论,提供辩护,进行政治动员,培养社会成员形成相应的政治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二是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知识等培育和教育。三是政治认同技能实践,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爱国技能等。这几方面的知识,都蕴涵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好好贯彻和坚持。

二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历史的优良传统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及趋势。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产生于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中,其发展变化与“公民”概念的发展演变相伴而生。公民的概念及其教育实践可溯源于古希腊时代,在这一时期,公民专指“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人”,公民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好公民,即他的所有能力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具有勇敢、节制、宽容和正义的公民美德。柏拉图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都对公民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有重要论述,开启了公民教育的美好先河和优良传统。中世纪的神权政治的黑幕统治使古代公民的身份不复存在,公民教育的发展和传承也就此中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方社会的公民意识又得以重新觉醒和延续,涌现了诸如《社会契约论》(卢梭)、《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政府论》(洛克)、《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自由主义》(密尔)等一大批经典之作,公民的内涵及其教育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扩展,强调政治参与、个人权利等主体意识的诉求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落实。

在我国,“公民”的概念是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逐渐引入的,公民教育亦随之萌发。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实践中,臣民、民本等思想,一直主导着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正的民主和公民观念才得以唤醒和被诉求。在以强调“个体本位、独立人格、权利观念、功利取向、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科学理性”等启蒙精神的新文化运动中,“公民精神”得以充分彰显,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直接使公民教育的实施成为可能。1922年壬戌学制公布后,作为独立学科的“公民科”及其课程标准产生于学校生活中,公民教育正式发展起来了,并进入了一个相对系统化、制度化的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更是直接写入了1954年《宪法》,公民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由于各种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宪法所规定的民主权利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公民教育也曾一度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受到批判,公民课被取消,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所复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的价值取向也更加迫切。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民意识作支撑。市场经济是平权型经济形态,强调自由竞争和契约自由原则,要求运用法治手段来规制经济主体、经济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样态必然是公民社会,即公民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具有尊重契约自由原则、诚信原则、公平交易原则、互惠互利原则等的道德和法律精神。

其次,公民教育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时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作为治国方略被写进了我国的宪法。法治的基本特征是以权利与义务的双向规定为机制,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关系,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它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职权与职责的统一,强调法律的至上和人格的尊严,这些规则及其的实施都有赖于公民教育的承担和支持。

再次,公民教育是社会自治的要求。根据现代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系统可以划分为国家—公民社会—市场(经济)三个领域。在这一体系中,市场侧重于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国家侧重于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公民社会侧重于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这三者相互配合,有机结合,便形成了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得整个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如果说市场是私域,国家是公共领域,那么公民社会便是这两域之外的“第三域”,它具有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强调公民的自我管理与社会自治,是公民防卫商业市场体系私利性过分侵蚀,抵御国家权力和职能的过分扩张的根本保障,是民主政治的牢固基石。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娴熟自治技能的公民,以建构成熟的公民社会。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则是对他们自治能力和主体意识的有效培养。

最后,实施公民教育还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发展的担当者,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独立的自主个体,有着自身发展的基本人性需求。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互对立,在教育实践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社会功能,而忽视甚至否认个人的内在需要、个体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人的主体性发挥。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纯粹的政治和道德说教,一味强调政治本位和道德本位,这都有悖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性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尊重和兼顾个人的内在需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既要传授知识、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塑造,又要培育主体的能力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

公民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虽然西方公民教育的实践始于古希腊,但最早提出“公民教育”这一概念并形成公民教育理论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他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一个人是否是有用的公民,判断标准是看他是否有助于他人、社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领会个人之间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懂得健康的法则,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自我控制、正义和履行义务的实践中,应用于那种蕴涵着强烈的个人责任感的明智生活中。”[2]现代学者、美国哲学家高尔斯顿认为,教育只有哲学教育和公民教育两种,哲学教育以理性的追求和探究真理为目的,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则不是追求真理,而是为了陶冶社会成员的人格,使其能在所属的政治社群中有效实现个人的生命理想,并因此而强化和支持其社群,所以公民教育是要维系其社会现行体制,公民教育的结果不应该塑造和其政治社群对立的公民。[3]哥特曼则认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成员有能力参与和制造彼此共享的社会。[4]简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培育公民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陶冶和满足主体性需求,从而塑造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态度,使之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维系社会的稳定。

广义的公民教育包含着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广泛的内容,从这个范围看,政治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涵容于其中。狭义的公民教育主要指对公民主体意识的培育、满足和张扬。无论公民教育的内容有多丰富,“公民教育”都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也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以普遍的人文素养为基础内涵,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为基础,传播人类主流文明中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公民人格,培养其独立的公民意识,提高其整体公民素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意义所在,从这一点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与公民教育是相通的。因此,笔者认为,从价值理念上看,主体性精神价值应当是现阶段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最起码的做人的素质,没有廉耻感、规范意识、同情心和合理的畏惧感,那么,所谓政治忠诚、法律观念、社会责任感、公德观念和政治价值观又从何谈起呢?显然,公民的实际角色定位不仅仅是“革命者”、“接班人”,还应该是具备普遍人文素养的“社会人”、“自然人”的统一。尽管公民教育的内容不仅仅为主体性内容,但主体性是它的核心和基本价值目标。

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主体性公民教育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对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主体性精神失却的重拾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内容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道德的养成与公民价值观的塑造。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尚处于不确定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可逆性,需要对之进行引导、教育和重塑,使之获得独立思考、洞察现实、理性判断、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二是公民知识的传播与教育。公民知识的传播是塑造公民道德观与价值观,彰显主体精神和个性的前提。公民知识中,大学生至少要了解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利益、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得滥用,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知道先有人民,后有国家,先有权利,后有权力,国家权力在于增进公民的福祉,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为己任。明白公民利益不得侵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国家不仅不得侵害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还要保障社会利益,增进社会利益,以服务公民。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大学生对宪法至上、司法独立、分权制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文官制度、市场经济等涉及现代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知识规范有所了解。三是公民参与技能的训练。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公民知识,形成了公民意识、公民道德观、公民价值观之后,还需要将之外化为实践行为,即如何实现走出校园,成为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社会人”,实际参与到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中去,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大学阶段公民教育中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加强社团和实践基地建设,多给学生活动团队和公益活动的锻炼和实践机会。

目前,我国各高校还未专门开设政治认同和公民教育课,但很多中央文件都有所涵指,2001年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5年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根据这些文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程方案得以出台。这些文件和教材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教育和公民教育提供了蓝本和指导。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无论是政治认同教育还是公民教育,其内容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囊括和指导,我们需要作的是如何做好贯彻和创新工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课堂、主渠道。能不能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关系到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高等教育的大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理清其价值取向,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持续予以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2]瞿保奎.教育目的[C]∥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W illiam A.Galston.Liberal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242-243.

[4]Amy Gu tmann.Democratic Educa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39.

(责任编辑:毕光明)

Abstract:As China is now in a new era of refor m and innovation aswell as incessant confront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various cultur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 is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more complicated and varied cultural values aswell as new challenges.Therefore,in years to come,themajor content of social valu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es in fostering the political acceptance in studentswhile the chief content of individual value is to carry out education for citizens,which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and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political acceptance;education for citizen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osp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 in the New Period

SUN Jian-p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Shenzhe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Shenzhen518055,China)

G 641

A

1674-5310(2010)-06-0164-04

2010-06-21

孙剑坪(1965-),男,云南大理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德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价值政治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