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需要调查与启示

2010-04-11张旭新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张旭新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当代大学生道德需要调查与启示

张旭新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当代大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教育

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对大学生道德需要的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认识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一 大学生道德需要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于2009年10月对大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是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28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为695份,占回收问卷的95.47%。在调查样本中,男327人,占47.05%,女368人,占52.95%,文科357人,占51. 37%,理科339人,占48.77%。

道德需要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个体道德需要,二是群体道德需要,三是社会道德需要。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的道德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偏离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道德领域新旧交替,多元共存,这对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回答“你最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有47%的大学生回答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33%的大学生回答想做一个“有钱的人”,有11%的大学生回答想做一个“有权的人”,有9%的大学生回答想做一个“有名的人”。调查表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日趋多元化,在我国社会道德观念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我国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从上述大学生道德需要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明显偏离,只有不足50%的大学生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有近50%的大学生想做一个“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有名的人”。

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明显偏离,充分表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道德期望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求背离

大学生道德期望是大学生依据道德需要规划的自我努力的道德目标。大学生道德修养是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实现大学生道德期望的道德实践过程,而大学生道德修养追求则是大学生通过道德修养期望达到的目标。回答“在道德修养方面,自己着重追求什么?”这一问题时,有77%的大学生认为“与人彼此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促进”,有12%的人回答“与集体和谐一致”,只有11%的人回答“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

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教育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道德期望更加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而轻视与集体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道德期望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要求明显背离。

(三)大学生道德行为与大学生道德认知不一

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是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外在表现,它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回答“在公共场所,你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吗?”问题时,回答“有时偶尔”的占42.96%,回答“经常普遍”的占10. 77%,回答“从来没有”的占17.44%,回答“很少”的占28.83%。在回答“上街遇到红灯时,自己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74.66%的人表示“遵守规则不闯红灯”,有13.44%的人表示“警察在时遵守交通规则,警察不在时不遵守”,还有11.97%的人“经常闯红灯”。在回答“您对考试时的作弊行为有何看法?”时,有13.54%的人选择“为了考高分,可以理解”,有19.73%的人选择“总比补考好吧”,有8.78%的人选择“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有57.95%的人选择“有失诚信,自己从来不作弊”。在回答“对个别同学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你怎么看?”时,有19.35%的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39.76%的人认为“这是一般违纪行为,有7.78%的人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有33.11%的人认为“这不符合大学生的道德规范”。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尽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随机性,道德行为缺乏自觉性,基础文明行为欠缺,大学生知行不一,知而不行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突出表现。

二 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调查显示,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大学生道德期望与大学生道德要求背离,大学生道德行为与大学生道德认知不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道德需要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准确把握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系,真正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基点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现实选择。

(一)道德需要是道德行为的动因

需要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一块基石,它奠定了需要的哲学基础。对于需要的研究,历史上由来己久。马克思在吸取前人有关需要思想的基础上,将需要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为需要下了如下定义:“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1]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正确认识了需要,确立了需要范畴在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进而形成自己的需要学说。

人行为的动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28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提示了人类行为的动因,为我们认识需要和行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前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出发点和归宿,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动因,人的需要也是考察分析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马克思的需要学说深刻阐述了人的需要与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关系,奠定了需要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现代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从心理层面揭示了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点。

道德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道德需要本身所反映的就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和道德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确切地说,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道德所具有的依赖性和倾向性。”[3]道德需要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的社会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心理倾向,它对一定社会道德秩序具有依赖关系,是个体道德活动的内驱力和道德积极性的源泉。

道德需要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首先,道德需要是通过“奉献”被满足的。以奉献而非索取形式帮助他人或社会满足“需要”,这是道德需要区别于其他各种需要的首要特征。其次,道德需要是建立在高度自觉与完全自律的基础之上的,并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再次,道德需要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它是和义务感和责任感相关联的,是通过义务和责任的履行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达到内心的道德满足感。

道德需要是道德活动发生的原动力。从需要和行为的逻辑关系来看,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期望,期望推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道德活动。人的道德需要会激发他的道德动机,促使他去积极地从事道德活动,以弥补自身的欠缺,获得满足,也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

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活动持续进行的推动力。道德需要激发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推动道德活动,通过道德活动满足人的道德需要,然后又引起新的道德需要,进而激发新的道德动机,最后又推动新的道德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

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只有从道德需要与道德行为的因果关系上才能科学理性地解释大学生知行不一的根源。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大学生是知而不行,进一步深究,大学生为什么知而不行。其实,大学生知行不一是表象,其深层根源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脱节,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其道德需要而不是道德认知进行其道德行为。

(二)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根基

传统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将道德行为片面地归因于道德认知,忽视了道德需要的基础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大学生道德期望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求背离,这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

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起点。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以人的道德认识为起点,但却忽视了道德认识的动因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要道德认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道德认识这一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弄清的前提性问题。前已论述,道德行为根源于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道德主体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从道德需要入手,以道德需要为起点,根据道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道德教育活动,道德认识只是道德教育的终点,但绝对不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知识,而是要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首先,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能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这应当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

道德需要是检验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激励和引导,而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则是检验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道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要人们一般地懂得善恶、是非、荣辱,而是要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到人们的内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4]检验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就要看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否满足和提升了大学生道德需要。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的放矢。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是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

(三)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正确的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中,长期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只讲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道德认识,而不是道德需要。正如恩格斯指出:“迅速前进的文明之一切勋绩,都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因此习惯于以他们的思想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自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到头脑中和来到意识中的),——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论的宇宙观。”[6]515以道德认识为起点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使得本应建立在以大学生道德需要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变成了以道德认识为起点的道德灌输教育。

我们只有依据马克思的需要学说和现代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入手,才能对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大学生道德期望与大学道德教育要求背离,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做出科学理性的解释。

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现实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却长期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中不是处于基础的地位,大学生道德教育不是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起点,而是以大学生道德知识为起点。我们注重大学生道德知识教育,而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存在,造成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完全脱节。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行动纲领,如果不同人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即使他在理论上是基本正确的,那也毫无实际用处。”[5]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表明,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脱离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没有与大学生道德需要相结合,是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次根源。我们只有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上彻底改变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的现象,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应有的基础地位,切实了解大学生道德需要,真正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四)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仍是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五元素为结构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有缺陷的,也是不完整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一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素缺失,缺少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等核心要素;二是道德教育的结构残缺,只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外显层,而缺少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等内隐层;三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错误,传统道德教育的起点是道德认识,而不是道德需要。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有: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其基本结构是以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为核心内层,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为外层的相互联系的双层体系结构。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的实施应当以道德需要为起点,引发道德动机和道德期望,在外部社会道德规范、原则和义务的影响下产生道德认识,继而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激发道德行为,同时产生新的道德需要,由此开始新一轮的道德教育,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在道德教育的过程结构中,道德需要是起点,内隐层和外显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过不断的内化、外化、再内化、再外化的过程使道德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

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要求把研究大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深入了解和切实关注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和逐步提升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启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机制,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不断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创新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基点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以大学生道德认识为起点,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和教化,强调由外化到内化。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起点,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为基础,以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目标,以激发大学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为导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

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就是要将传统的以道德知识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以道德需要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将以教师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入手,强调从内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内,其目标是切实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而不是大学生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

传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点是道德认识,而不是道德需要。因此,必须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点由大学生道德认识转变到大学生道德需要上来,从教会大学生道德知识转变到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应从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入手,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需要的特点和层次,制定出切合大学生道德需要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真正回归到大学生道德生活,真正贴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3]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5.

[4]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3-22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责任编辑:胡素萍)

Abstract:As is shown in the survey,there is a discrepancy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needs and the a im ofmoral education at college,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xpectation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aswell as be 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cognition and theirmoral conduct.This paper opines that the very cause for the vague orien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lies in the long negligence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needs and in the divorce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from their moral needs.It is the practical choice of boosting th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needs i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by re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with college students’moral needs as the core and by renovating the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moral needs;moral education

Survey and Revel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M oral Needs

ZHANG Xu-x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ainan Nor 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D 648

A

1674-5310(2010)-06-0160-04

2010-05-26

张旭新(1957-),女,山西阳城人,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