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遗忘的意大利汉学家
——朱塞普·罗斯
2010-04-11胡素萍
胡素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海南海口 571158)
不应遗忘的意大利汉学家
——朱塞普·罗斯
胡素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海南海口 571158)
民国时期的意大利驻华外交官罗斯是最早研究中国机制币的外籍人士,他精通中国图书,在华三十多年,收藏了为数众多的、珍贵的中文书籍和舆图,其中的海南岛史料内容宏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罗斯在动荡年代客死中国,其藏书在动荡年代散落各处,研究海南岛的愿望亦未能实现,这是他不被中外学界所熟知的原因,但他对汉学研究的独特贡献是不应被遗忘的。
意大利外交官;朱塞普·罗斯;机制币;汉学家;海南岛史料
在意大利汉学家中,人们熟知的有早期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61)和罗明坚(Matteo Ruggieri,1543-1607),清朝宫廷画师马国贤(Matheo Ripa,1682-1745),罗马大学汉学教授华嘉(Gionanni Vacca,1872-1953)和长期致力于中国明清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1943-)等人,但民国时期驻华外交官朱塞普·罗斯(Giuseppe Ros,1883-1948)的汉学成就却鲜为人知。当代中国泉界有关民国钱币的研究和考据中很多论述都是引自罗斯的著述,大多数人却不清楚他还精通中国图书,是欧洲人里收集中国图书的佼佼者。罗斯在动荡年代客死中国,未能广为意大利及中国学界所熟知。本文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罗斯儿子赫伯特·罗斯(Herbert Spencer Ros)的回忆录和相关的资料,阐述意大利外交官罗斯及其对汉学研究的贡献,以期对学界有所补益。
一 最早的中国机制币研究者
罗斯1883年8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祖先在18世纪后半叶来自西班牙。罗斯曾就读于欧洲最早的汉学研究机构、意大利汉学研究中心那不勒斯东方学院,毕业后于1905年进入意大利外交部,1908年3月通过外交翻译官考试,受意大利总领事馆瞩目,1910年派赴上海并结婚,开始在中国的外交生涯。一战结束后,出于子女教育问题和不太融洽的夫妻关系的考虑举家返回意大利,在与其妻分居事宜妥善处理后于次年再度到上海。罗斯1921-1924年间担任驻意大利汉口领事,1924年3月改派北京意大利驻华使馆。1926年任中国治外法权研究国际委员会意大利代表助理,1931年任上海中日停战监视军民委员会意大利委员,1936年底改派意大利驻广州领事,1942年升任总领事。除了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和广东话以外,他还能够看懂汉文。罗斯1946年退休,1947年到私立海南大学任教授,教授昆虫学及拉丁语,兼任图书馆馆长,1948年6月18日病逝于海南大学附设的海南医院,享年65岁。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罗斯作为外交官来华,汉学背景使他很自然地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兴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近代变迁的转型时期,近代工业的兴起带来了造币方式的变革。19世纪末中国仍是以浇铸方式造币,清末开始引进机器制币,各省纷纷自行造币。为统一币制型式,清廷户部设置了造币总厂。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造币总厂曾于宣统二年(1910年)依照《币制则例》颁布后的型制,试制标示为“宣统年造”与“大清银币”或“大清铜币”,单位为圆、角、分、厘系列的标准国币。时任意大利驻华使馆参赞的罗斯很快成为集币爱好者,他很敏锐地意识到民国初年机制币的未来价值。他与同是来自意大利的雕刻师路易奇·乔奇(Luigi Giorgi)有直接往来。[1]乔奇在1910年应聘担任清朝天津造币总厂总雕刻师。辛亥革命期间,天津造币厂被毁,从1912年起担任新建天津造币厂首席设计师及总雕刻师。乔奇在华期间的作品,有民国三年袁世凯七分脸像、共和纪念币、小飞龙币、民国五年发行的铜币等,且均有签名版存世。在他任职期间曾培养6名中国工程师学成了雕刻技术,直至1920年才返回意大利。
罗斯有意对近代中国钱币作深入研究,在国人尚未开始对机制币研究的时候便亲自到各主要造币厂收集硬币及资料,以他外交官的身份,常能获得外界无法得知的资料。他认为,中国人热衷布币、刀币和方孔钱,却没有认识到今日的通货乃明日的珍品,许多七八年前随处可见的银币或铜元现在已消失无踪。民国初年,他便发表过若干文章,论述民国钱币,自己出版小册子《近代中国钱币》(Modern Chinese Coinage)及《吉林厂平银两币》(A Tael Coinage for Kirin),亦在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发表有关北洋机器局库平一两及十两铜质样币的论述,①参见Eduard Kann:Illustrated Catalog of Chinese Coins,第331页,2006年出版。其中《中华民国钱币》(Coi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一文最为重要。[2]在这篇文章中,罗斯将民国硬币及资料作系统的分类和整理,这些资料现为考证许多民初中国硬币的依据。如:他关于上五星孙中山像开国纪念银币及袁世凯像十文铜元的正确制作地点及时间的记述,宣统年造系列币模的来源,开国纪念币十文铜元归属问题等等,并首创在中国钱币学术性论述中,图片以照相制版而非传统的描绘或拓印方式发表。在罗斯收藏的资料中,还有大量中国古钱币的印模。可惜罗斯对中国近代钱币进行系列性写作的工作并未继续下去,已发表的部分文章未汇集整理成书出版,也未译成中文,尔后他的兴趣主要集中于收藏中国图书。
二 收藏中文图书的佼佼者
近代以来,收集中国图书文献的欧洲人中以早期居留中国的外交官和传教士为主,如曾任英国驻华公使的威妥玛(Thomas F.Wade,1818-1895)和英译《四书》、《五经》的苏格兰传教士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两者的藏书身后分别捐赠给所执教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②威妥玛返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牛津大学于1875年为理雅各开设汉学讲座。澳大利亚出生的英国人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892),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和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的私人图书馆收藏了有关中国和亚洲的图书、杂志、地图等文献二万多册,被称为“莫理循文库”, 1917年被日本收购,成为日本“东洋文库”的前身。与他们相比,罗斯收集的中文图书毫不逊色。
罗斯收藏了为数众多的、珍贵的中国图书和标本,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在业内广为人知,其藏书被成为“罗斯文库”。日本著名学者神田喜一郎的有关论述描绘了罗斯部分藏书的大致情形。1944年神田喜一郎为罗斯藏书准备转让给台湾总督府一事,奉命对文库进行调查,撰有简单的报告,他的调查报告基本上是唯一记载罗斯文库的文献。下面就神田喜一郎的报告择要叙述。
罗斯在华30年期间苦心收集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图书和标本。大部分的图书都是汉文书籍,大概有七八万册,连同一些小册子和零散的单页装订本,算起来大约有十多万册。罗斯文库的价值主要在于那些图书,标本是其次的。汉文书籍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史类图书占了相当分量。罗斯文库有几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有关广东、广西、云南三省的东西特别多,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都是非常罕见的。罗斯曾在1936年赴海南岛作调查,随后于当年底被派广州担任意大利驻广州领事。罗斯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及昆虫学有高度兴趣,自从在广州居住以后,注意搜集广东、广西、云南三省的东西,收集的地方志、少数民族图谱等非常丰富,这是他藏书中最耀眼的部份。特别是广东地方志收集得非常完备,有很多是难以到手的珍贵资料。如《连阳八排风土记》,而《粤海诗海》和《文海》,可谓从古至今广东人诗文的集大成之作,是前所未有的。由广州掌管监察事务的官衙编写的《粤鹾辑要》写本,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很多关于苗族、猓狸和磨些等少数民族的文献非常有趣。罗斯文库有新旧数十部色彩艳丽的介绍民族风俗的图谱和图释,比如《云南永顺镇营制总册》,非常生动形象,还有《苗疆题补》写本也是独一无二的。罗斯对中国南部少数民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藏书中关于海南的文献整理有序。
第三,罗斯文库中最为珍贵的文献是为数12册的《华夷译语》,它们格外引人注意。《华夷译语》是外语和汉语互译的词典,在明朝曾几度编纂改写,有好几个种类。罗斯文库中的词典版本形式是中间为外语,右边为汉语译文,左边是汉字音译,另外还附有一个小册子,是外国朝奉给中国朝廷的表文和汉文翻译对照,称之为《来文》。罗斯文库中的12册分别是《缅甸馆译语及来文》、《新罗馆译语及来文》、《西天馆译语》、《百夷馆来文》、《西番馆来文》、《高昌馆来文》、《回文馆来文》、《八百馆来文》等。
神田喜一郎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他在报告中说,罗斯是西方人士中少有的精通中国目录学的人,其所收书目之多难以一一列举,他对自己收藏有珍贵图书如明朝玉欗草堂的初印本《辍耕录》、明万历年麻城梅园桢著《西征奏议》、清代雍正《鄂公平·奏疏》印本、清代蒙古旗人延清的《巴里客馀生诗集》印本是颇为自豪的。神田认为:“在意大利,能够称得上是优秀的汉学研究者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而罗斯是当之无愧的一流汉学研究者。”①神田喜一郎:《罗斯图书馆》,见《神田喜一郎全集》第3卷第71页,同朋社1997年出版。
罗斯藏书远不止这些。上世纪2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慕名前去拜访罗斯文库,然而毕竟是私人文库,能有幸一览文库全貌的人并不多。因为职务变动和时势动荡等原因,罗斯曾几度忍痛割爱,将文库的一部分珍藏转卖出去。罗斯一生有两部分藏书,第一部分藏书在他任汉口领事的时候转卖了。时值1924年3月,他被改派北京意大利驻华使馆。当时政治局势纷乱,因担心殃及爱书,曾有意将藏书捐赠给意大利政府。但墨索里尼“认为从公务员处接受如此丰厚的捐献不妥”而拒绝了,[3]于是罗斯就带到北京,后被北京图书馆买下。1928年12月,北京图书馆公布购得罗斯部分藏书,证实了这部分藏书的下落。
罗斯的第二部分藏书是他在任意大利驻广州领事时收集的,即神田喜一郎在广州见识过并高度评价的文库。前已述及,1944年罗斯欲将部分藏书转让给台北总督府,神田喜一郎事前奉命对文库进行调查,然而,此后神田喜一郎再未提及图书转让的后续事宜。日本学者高田时雄认为,转让之时临近二战尾声,神田喜一郎来不及完成此事战争就结束了,所以转让一事不了了之。[4]那么未转让的图书后来下落何处?意大利学者图莉安认为第二部分藏书于“1943年被日本人没收,在运往日本途中,船被美国潜水艇击中而沉没。”[5]但此说并未出示足够的证据,就1943年这个时间而言也有错误,与神田对文库进行调查的时间不相符合,因此罗斯这部分藏书的下落仍然是一个悬念。
因为某些机缘,罗斯还将少量藏书赠给其他图书馆。罗斯在1930年成为日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为支持他所关注的民族研究,他不仅同意民族学组使用他的藏书,显然还捐赠了部份藏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里所藏的少数民族图谱《番社采风图》、《黔苗图说补》、《龙胜五种图》、《黔苗图说》,档案记录系1935年2月入藏,由“意人罗斯赠予民族学组”。这些也只是罗斯藏书的部分。
罗斯还收藏了大批珍贵的中国舆图。1929年1月,罗斯因内定为民国政府的顾问而辞去意大利公馆的一等书记官职务,移居南京,为此要卖掉手中的藏书。满铁大连图书馆馆长柿沼介获悉消息后立即与精通中文典籍的松崎鹤雄一起赶赴北平,先会见日本“对支文化事业委员会”干事濑川浅之进,希望濑川能去探听并劝说他的朋友罗斯将图书转让大连图书馆。经濑川介绍,翌日他们造访罗斯,以3000日元一次购入罗斯收藏的约六百种珍贵的舆图。柿沼介后来在他的一篇回忆录中写道:“在罗斯的指引下,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斋,果然是出类拔萃的藏书!尤其是中国舆图,相当丰富。弥足珍贵的是,约有六百幅清朝初期的写图,其多数在今天是很难到手的。更有许多是未经裱装,卷束而藏的舆图,故不能一一查看。”他赞叹“罗斯先生是一个不同寻常藏书家,他在中国30年间所收集的典籍、舆图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6]这批舆图于4月2日运抵大连,很快做好了目录,并于1930年在大连图书馆展出,其中康熙十三年南怀仁编的《坤舆全图》、乾隆敕撰《满汉文战迹舆图》立即引起日本专家的高度关注。[7]同批购入的还有中国陆军测量局制作的1:50000至1:100000的中国各省区地图,达两千件以上。这些地图在日本发动的“七七事变”中发挥了作用。[7]除了上述舆图之外,柿沼介还从罗斯手中购买了有关回教的书、图画等约三百六十余件,以及其他各种珍贵资料。
日本二战战败后,苏联军队进驻大连接管满铁,大连图书馆改称中长铁路大连图书馆。苏联人管理期间,将一批珍贵图书和相当数量舆图运走,其中有《皇舆全图稿本》、《坤舆全图》、乾隆铜板《平定台湾战图》、《平定苗疆战图》,等等,现在它们可能仍在俄国某图书馆内。现存大连图书馆的舆图虽然整理过,但还需要做最后的鉴定。[7]341-350.[8]558-561
三 罗斯珍藏海南岛资料
罗斯文库因为藏书量大,整理工作很困难,很多的书都是杂乱地堆放在书库,但是只有关于海南岛的文献是专门用一个书柜陈列着。神田喜一郎描述文库中“有关海南岛的文献很详尽,连一些非常小的册子也收罗进去了,形成了同类研究所无法匹敌的大宝库”。①神田喜一郎:《罗斯图书馆》,见《神田喜一郎全集》第3卷第74页,同朋社1997年出版。
罗斯1936年就对海南岛做过调查。由于公职上的便利,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不少海南岛方面的资料。著名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评价罗斯说:“留华四十余年,对于我国图书文物,造诣湛深,所藏关于海南岛资料尤为丰富。……西沙群岛之资料,大部分为报纸杂志剪裁,肆意搜罗,数十年如一日,先生诚有心人也。”[9]72后来,罗斯把海南岛研究作为项目定下来,并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在1939年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这一年,他计划开展对海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希望与台北帝国大学教授共同参与,并将自己的藏书提供给南方民族研究组以为研究之用。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研究工作未能继续下去。
罗斯1946年退休,1947年他得知私立海南大学筹备创设,自愿捐献有关海南岛的文史资料三十余箱及大量动植物、矿物及昆虫标本予该校,并任昆虫学及拉丁语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准备专注海南少数民族的研究。但是,罗斯一年后便病逝于海南,他所关注的海南岛研究,事业未竞,令人惋惜!
罗斯捐赠的这批图书包括中西日文书籍及杂志共615册。[10]4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大学解散,其藏书被新建立的海南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海南师范大学)接收,后大部分调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整理装订成《海南岛史料集》。这套资料大致分为《海南岛史料》、《海南乡土人物》和《剪报》三部分。[11]583-601
《海南岛史料》共355册,包括海南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民族、华侨、卫生、名胜、物产、人物、民俗、宗教等方面,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海南历史文化颇具参考价值。例如,有关海南民族的《琼崖岛民俗志》、《黎族婚姻制的演变》、《游野人国——琼崖黎民生活的实地写真》、《黎人口琴之研究》、《海南人刻木为信之研究》、《儋州蛋族》、《阐究海南岛民族风情》和《黎族志》等文章,可供研究海南岛少数民族问题的参考;利用20-30年代的《粤盐关税》及有关档案汇辑成的9辑《盐务》材料,是系统了解民国时期海南盐业发展的原始素材;英文《琼州商务年报》、《琼海关贸易季册》是研究清末民初海南商业、海关、贸易的重要外文资料;而琼崖抚黎专员公署的公文档案,有关海南各县长任命、选举、侨务的公文档案,有关海南药房、书局、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的票据、印鉴等,更是难得的珍贵档案材料。
《海南乡土人物》共48册,来自海南方志及有关古籍,分乡土和人物两部分。乡土之部又分地名(古迹)、动物和植物三部分。地名之部辑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海南书院、庙宇、牌坊、古塔等共4,295处的修建情况,汇订成25册;动物之部收131种;植物之部收1,030种,汇订成7册。人物之部,收录自宋代以来历朝至民国初年海南名人2,959人的资料,汇订为16册。
《剪报》部分共46册,主要根据上世纪30-40年代的各种报纸剪贴而成,除其中两辑为《南海诸岛材料》、《海南岛风土人物及传教士资料》外,其他内容多超出海南岛范围,属海南岛的文献不多。
罗斯收集的这批资料来源十分广泛,有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图片、档案、票据等。据不完全统计,仅中文报刊一项就将近一百种,其中有清末的《赏奇画报》、《两广官报》、《新宁杂志》、《京话时报》等,民国初年的《广东公报》、《商权报》、《广东财政月刊》等,20年代的《广东建设公报》、《广东教育会杂志》、《广东清党旬刊》、《筹赈月刊》、《农工旬刊》、《地学杂志》、《道路月刊》、《觉觉杂志》、《公路年报》,40年代的《琼农月刊》、《广东省银行月刊》、《四路军月刊》、《实业部月刊》、《新广东》、《统计汇报》、《国货月刊》、《审计处公报》、《文华月刊》、《广东司法月刊》、《越华报》、《实报》、《上海报》、《香港工商日报》和《华字日报》等。外文期刊、报纸来源达70种之多,包括英、法、意、日、俄、德文,其价值不可低估。
罗斯搜集整理的这套《海南岛史料集》,虽然是尚非成型的正式出版物,且存在分类不当、缺乏系统等问题,但搜罗宏富,集档案、图书、杂志、报刊、图片资料为一体,实属罕见,是研究清末到民国时期海南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不可多得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身为外交官的罗斯在华数十年间,以个人兴趣和特有的眼光,通过各种渠道苦心收集大量中文图书。然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藏书在动荡年代几经辗转出让,现在已难以看清全貌,这是他不被中外学界熟知的重要原因。虽然罗斯大部分藏书已散落各处,研究海南岛的愿望亦未能实现,但是他对汉学倾注的热情,对民国钱币研究的独特贡献,那曾经广为人知的“罗斯文库”和他留下的海南岛史料都是不应被遗忘的。
[1]孙浩.李伯琦《中国纪念币考》手稿中的民国初年金银纪念币[J].中国钱币,2007(1).
[2]Dr.Giuseppe Ros.Coi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J].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 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XLV III,1917.
[3]〔日〕高田时雄.罗斯文库[J].文学,2001(5-6).
[4]〔意〕图莉安.意大利汉学研究的现况——从历史观点[J].汉学研究通讯,2006(3).
[5]〔日〕柿沼介.回忆购书二三事[J].书香,1937(101).
[6]〔日〕福田收作.中国地图展览会及以后之事[J].书香,1931(23).
[7]王多文.稀世珍本,国之瑰宝[C]//大连图书馆.百年大图.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
[8]〔日〕大谷武男.满铁大连图书馆的终结及其以后[C]//大连图书馆.百年大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杜定友.东西南沙群岛资料目录[Z].广州:利达印务局,1938.
[10]苏云峰.私立海南大学——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11]倪俊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藏旧海南地方文献述略[C]//周伟民.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 莉)
Abstract:Giuseppe Ros,an Italian diplomat,was the first foreign researcher studying Chinese machine-made coin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Ros collected a lot of precious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maps during his over-30-year stay in China,ofwhich the historicalmaterials aboutHainan Island are abundant and of important value.Ros died in China during the turbulence epoch,and his collected books were scattered everywhere across the country,thus preventing him from fulfilling his desire to study Hainan island,which explainswhy he is rarely known at home and abroad,but his unique contribution to Sinology shouldn’t be forgotten.
Key words:an Italian diplomat;Giuseppe Ros;Chinese coins;sinologists;data on Hainan Island
D iplomat Giuseppe Ros——An Italian Sinologist Seldom Known by People
HU Su-p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HNU Journal,Hainan Nor 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K25
A
1674-5310(2010)-06-0111-05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罗斯与罗斯文库研究”,编号:Hjsk2009-54;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罗斯文库调查与研究”,编号:Nh0905。
2010-09-04
胡素萍(1965-),女,湖南常宁人,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