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发展源于艺术的不懈求索
——读张学军《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探索》

2010-04-11孙俊杰

关键词:论者当代文学现代主义

孙俊杰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文学发展源于艺术的不懈求索
——读张学军《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探索》

孙俊杰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张学军先生所著《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探索》(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一部研究当代文学艺术探索的学术专著。该书对当代文学60年来艺术上的探索和变革进行了综合考察。所谓艺术探索,当然属于韦勒克所谓文学的“内部研究”,它离不开论者对文本的细读、独特的感悟和精到的评价。此书也正是从作家个案、具体文本出发,展示了民族化的艺术实践和改革年代的世相心态,而且在宏观的视野下,不仅以市井小说、散文化小说和寻根文学为对象,考察了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更以先锋小说和女性写作的流变探讨了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艺术借鉴,展现了当代文学艺术探索的整体风貌。

从第一、二章我们看到,论者所选择论述的作家文本并非为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如郭澄清、赵德发等作家,《商界》、《大上海沉没》、《蓝眼睛·黑眼睛》等作品。这可说是本书的第一个特色。舍弃了熟识的文本,选取未有定论的创作,需要一定的眼光和学术的勇气。在民族化和大众化道路上的出色实践,是“文革”前十七年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孙犁、刘绍棠、丛维熙对于普通劳动人民人情美、人性美的书写是其中的一个向度。从刘绍棠和丛维熙均曾师法于孙犁,文学成就、发展道路各异。论者对他们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他们之间的艺术承续与创新突围,正是缘于囿于自我与自我“超越”的取舍不同。郭澄清的《大刀记》从另一个向度表现了人民的斗争精神,以民族化的艺术创造,显示出难以磨灭的艺术魅力。赵德发则是1990年代以后始引起关注的当代作家,其短篇小说有着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悲剧人生,为文“戚而能谐”的创作个性,继承了《儒林外史》的传统。从孙犁、郭澄清到赵德发,由日常生活的诗意刻画、阶级斗争到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审视与生存困境的表现,同样是民族化的艺术实践,论者给我们展现出它的多维、曲折与不断拓进的历程。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改革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深刻的变化,这不可能不反映在深具人文情怀的作家的笔下。论者依时间顺序选取了五部代表性作品来看改革年代的世相心态:《钟鼓楼》、《商界》、《大上海沉没》、《蓝眼睛·黑眼睛》和《人间正道》。它们分别描画了不同时段不同领域的改革风云,改革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以及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冲突与调整,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逐渐展开。这无疑有着茅盾所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色彩,也是作家“为人生而文学”传统的承续。

广征博引,融汇贯通的整体眼光,是本书的第二个特色,也是最使人称道之处。论者在论述每一个对象时,并不都仅仅限于论述对象自身,而是既将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信手拈来以类比,又对其艺术表现溯源其上,从中既使论述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也使读者见出艺术上的传承与发展。论述《大刀记》的民族化的艺术创造,指出其纪传体的形式源于《史记》,在情节结构上,将之与唐传奇、《水浒传》和《红旗谱》相比较;论刘心武的《钟鼓楼》则拿来了老舍、邓友梅、苏叔阳、陈建功等人的创作,以此指出《钟鼓楼》在刻画市民文化心态上的开拓性;马瑞芳的《蓝眼睛·黑眼睛》对《红楼梦》的有益吸取等等。这种类比与追溯显示出论者的胸有千壑,力图展示艺术之河流贯的魄力。这在第三、四、五、六章,从宏观上论述艺术探索的章节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古典文学中的《世说新语》、“温柔敦厚”、“中和”的儒家诗教、庄子的艺术人格所形成的极为丰富的艺术资源,已经成为流注在中国作家精神气质中的一股血脉,经过废名、沈从文、萧红等现代作家的创作,又有汪曾棋、阿城、何立伟等当代作家笔下的和谐而朴实天然的艺术实践。所以,论者说散文化小说正是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沃土上生成的一枝清雅俊秀的鲜花。更为可贵的是,论者不仅看到了市井小说、散文化小说和寻根小说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借鉴与继承,更在其中看到了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意识的碰撞与融合,正是这使当代的创作成为对传统艺术精神的某种扬弃,从而具有时代的特质。如寻根小说对偏远封闭的地域文化的表现,有着古老中国的文化心理,所处的时代又使他们不能不注意到“现代文明进程对封闭性文化形态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取过程中,不仅有着博尔赫斯小说的影子及其在先锋小说中的变异,波德莱尔的“审丑”观念对于莫言创作的影响,更有着20世纪以来中国各个时代的作家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吸取借鉴的丰硕的创作成果作为基础。论述女性写作亦是如此,通过古今对照,才见出女性意识自觉的曲折与艰难、女性写作中性别意识的高扬与矛盾以及在此过程中,社会、女性自身都应负有的担当。这既是艺术上的借鉴也是艺术上的发展,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共同为我们勾画了当代文学艺术探索的整体风貌,显示出论者的整体性眼光。

艺术本来即是“影响的焦虑”,论者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彼此勾连的艺术地形图。不仅如此,论者还指出了所论对象的不足和局限,如对于具体的作品,论者往往指出其成败得失;对于女性写作中存在的某种悖论,一方面肯定女性作家的私人化写作,“以强调性别差异、表现女性意识为核心,强调女性的自由、自尊和独立,以此作为对抗男权话语的手段”,另一方面又指出其私人化写作以对广阔社会人生的逃离为代价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而那种对女性躯体的暴露与展览的‘身体写作’,也成为一种自恋式的展示,并成为男性窥视的对象”。这无疑是极其深刻的洞见,使人感受到论者深沉的问题意识和热切的人文情怀。

感悟化写作是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本书不以阐述学理为主,并非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更多地是论者独特的感悟,睿智深隐在平实的语言之后,以广阔的视野,梳理六十年来的艺术探索与变革。从市井小说、散文化小说和寻根小说中看取当代作家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对先锋小说及女性写作的论述犹如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文学小史:艺术创造的借鉴和发展史。作者曾出版过另一本专著《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在当代小说中的表现、发展、变形、面临的困境以及中西差异等进行过详实的研究,而在此书中,专辟一章《西方现代文学的借鉴》,更是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将新世纪以来最新的现代主义文学现象、文学文本纳入视野,通过具体的文本,对于先锋写作前后期精神上的联系与不同进行了论析,体现了研究者对先锋创作的执着关注。作者指出:先锋写作主要的精神特征即是对人类存在的探索,前后期先锋写作都为之做了各自的努力,而在新世纪创作中,更出现了以荒诞意识对社会批判的作品以及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意义的缺失。此外,论者更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现实历史发展及现代主义文学自身的局限等方面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命运起伏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在论述过程中,论者不仅常常不自觉地深入文本之内,使文章具有一种谈话风,如论述马瑞芳的《蓝眼睛·黑眼睛》中高利器的丰富内涵:“这不禁使人想起阮籍和稽康,想起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和魏连殳,可以说高利器在精神上与他们有着血脉联系。”论述北村《陈守存冗长的一天》中复映式的重复叙述:“这使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小说《秘密的奇迹》,……”而且“明珠舍利,随转异色”,论者往往随所论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如与散文化小说的情致与精神相协调的诗意笔法,论述《大刀记》的英雄形象则充满了慷慨之气,对《蓝眼睛·黑眼睛》中不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又渗透了论者自我的人生体验与感受,因此显得真切和深入。

“知微”方能“见著”,论者不仅以对代表作品的细致解读构筑了文学艺术不断探索发展的坎坷道路,更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丰盈起文学创作之流。从艺术形式的借鉴到艺术观念的变革,从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到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转化,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代代作家在艺术探索的路途上所做的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毕光明)

Zhang Xuejun’sAn A rtistic Probe into Contem porary Chinese L iteratureInterpreted

SUN Jun-ji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I206.7

A

1674-5310(2010)-06-0075-02

2010-10-06

孙俊杰(1974-),女,河北沧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论者当代文学现代主义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