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谱与和谐文化建设*

2010-04-11谢琳惠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家谱传统文化

谢琳惠

(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洛阳 471023)

1 家谱及家谱文化

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家”是个象形会意字,是供人居住的房子,屋内养“豕”(猪),这是农牧经济的象征,故可以把“家”定义为以男女婚姻关系为基础的父母子女在一起劳动与生活的组织,它是最基本的血缘集团。至于“谱”,历代学者对其解释有很多。《说文解字诂林》称:“谱,籍录也。”即谱为薄籍册录。《释名》:“谱,布也,布列其事也。”即认为谱是布列同类事物,以便直接观赏。从上面“家”与“谱”的定义分析,既然“家”系指一定的血缘集团,“谱”系指全面系统地布列同类事物,那么,将“家”与“谱”合起来,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历史上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家谱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一部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体例和内容组成: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家法、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字辈排行、领谱字号等。在中国,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2401种[1],此外还有大量家谱散落在民间。家谱和帝系、年表、家乘、姓族历记、血脉图谱等,构成独具风格的谱牒文化系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家谱文化正式诞生于周代,历经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兴盛,宋、元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期,明、清、民国趋于完善、普及,近五十年来,大陆、乃至海内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重新掀起了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我国传统家谱往往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能充分反映家族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为后人研究社会、了解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 传统家谱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2.1 倡导家国一体,增强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2]。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3]。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以分为共同的民族渊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共同的国家三个层面[4]。民族首先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对其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传统家谱在维系血缘纽带和保持家族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同的文化意识和身份认同,进而扩展至对民族尊严和国家稳定的尊重与维护。其典型表现便是,包含有大量的“家国一体”的文化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国家就具体化为君主,爱国即为忠君。在家谱文化中,忠君和至孝是一样对待的。如在《河南程氏正宗世系》中即明言:“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五刑之戒莫大于不忠,百行之首莫先于不孝。为人臣者当鞠躬尽瘁,为人子者当慎终追远,不可一毫或忽也[5]。”此外,家谱通过记本族志士仁人传记概略的记录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如范氏宗族所崇尚的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即是范氏宗族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又成为中华民族高尚道德文明之核心[6]。

2.2 推崇守法明礼,维持社会稳定

家谱中一般均附有 “修谱例则”、“族规”、“家法”、“恩荣录”、“艺文”等,其中包含有大量家训家范,主要内容要求族人遵守法纪、履行公约、诚信待人、以礼行事。家训家范的形成往往历经长期的社会积淀,其中也融入大量的国家政权意识形态,这是因为家谱的存在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的存在一方面是靠执政者的宽容,但更多是家谱文化本身要与政权统治与社会稳定客观需要相一致。家谱的整理编撰的组织者一般都是那些拥有相对雄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的宗族精英,在这些族权人物的操纵下,将大量的国家政策法规和乡规民约揉进了家范族规,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家族的一定地方权威,同时又能保证家谱存在的合理性。中国封建统治者充分注意到宗族在维持地方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唐太宗,武则天都曾修订族谱颁行天下的谱系等级;顺治,康熙也均就宗族共同体颁布上谕;清政府的基层地方官保长、里甲等也常由族长担任,依靠家谱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实质互动,来维持封建统计和社会稳定。

2.3 重教亲传、传承家族理念

每一个家族都期望保持繁荣,以获取更大的社会影响和权威,因此,重视家族教育、发扬优良家族传统就成为家谱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家训家范中往往都对家族子弟受教育的目的、方向以及具体内容给以具体说明或规定。如《粤东简氏大同谱》中的《世德堂训言》说:“子弟为学,必先立志,以扬名显亲为己任”,“稍有知识,教之以爱亲敬长,戒其不训。八岁以上,教之以应付进退之节,令读朱子《小学》书、曾子《闻孝道》书,又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诸书,渐为讲习,收其心,养其德心。”江苏无锡常澄(江阴)《高氏大统宗谱》(思仁堂1926年修)《祖训》规定:“读书天下第一等事。读书上进须为国为民,毋徒为肥身润家计。”“读书以博科第,此十不得一之数也。但童心无着,为恶易,为善难,惕朝夕在塾,攻习经史,可以启愚蒙,可以慎威仪。”

家训中包含有诸多教育思想,如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指导教育,如要立志为先,要力戒奢华、安于贫贱,要开阔眼界和心胸,端正读书目的讲求读书方法等,关于为人处世的教育,如提到了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学会和谐处世,要懂得付出和回报等等,关于教育子女的方法也有具体的交代,如教子要及早进行,要严爱结合,要重身教,要进行全面的无差别的教育,要进行终身不已的教育等等。

2.4 修身养性,形成良好品德

中国传统家族维系推广至所有人际交往和处世准则,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其核心即为“道”与“义”,具体来说,就是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对社会“舍生取义”,不求私利;于国家“舍我其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国传统家谱文化很注重修身,而修身的目标就是“知荣明耻”、“诚实守信”和“亲近宽容”。“知荣明耻”就是要自尊自爱,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舍、识大体、合规范、守道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警亦是勉。凡我族中子姓,言行相顾,庶几称糙糙君子[7]。”“亲近宽容”就是要有“兼爱”“侧隐”之心,“事亲必孝,事长必悌;言必忠信,行必笃敬[8]。”“与人相处,务以诚信相先,毋习诈伪,始终如一[9]。”“毋华言以警俗。毋傲言以凌长,毋轻言以慢人[10]。”知荣明耻,古往今来,既是维护道德的防线,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

3 传统家谱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传承

3.1 正确认识,辩证对待

传统文化内容条目都是精华和糟粕的综合体、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共生体。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如家谱中的“孝悌”观念,它既是有人道主义合理意义的尊老爱幼的行为模式,也衍生出削弱人权平等、限制人格自由的“尊卑有序”的人格模式,还派生出“仁”的心理结构和“礼”的社会规范。再如家谱文化中的家本位观念,一方面它对亲情的重视有利于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的现代人们提供宽松温暖和谐的后方基地,同时家本位所提倡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等:另一方面,家本位重亲情,容易使人们习惯于感情用事,助长拉关系、走后门、重人治、轻法治等有违公正平等的不良之风。也容易使人囿于小家而疏于社会和国家,不利于现代人格的养成。再如,为了维护家规家训,除了说教以外,还实行严厉的强制性措施,体现在族长或宗长对违犯家范的家族成员和家族中的奴仆,可以实行罚钱、罚谷、革谱、出族、杖责甚至处死等处罚手段。长沟朱氏规定:“为强盗者,赃真事确,合族公同打死[11]。”宁乡熊氏规定:忤逆、劫杀、淫恶情重者,解宪处死;结盟拜会、习教、娼盗、造言惑众、停留匪类,怙恶不悛,犯至再三,公禀请处死;出家不愿还俗,凭族长处死[12]。这些无疑与现代法制相抵触,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合理内涵。

3.2 加强教育,突出特色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社会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帮助民众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他人、群体、自然、历史、国家和财富等各种关系。个人的生活生存都脱离不了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现实环境,也包括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因此,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塑造国民优良品质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教育突显更多的还是政治功能或经济功能,其意识形态和工具色彩较浓,在文化功能方面则显得不足。从世界各国宏观教育决策所表现的动向看,强调宏观教育决策的国民性似乎是战后世界各国的一个普遍发展趋势。

3.3 积极利用,坚持创新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13]。传统家谱包含有保守、封建、狭隘宗族利益的落后意识的一面,如重男轻女、攀名附贵、记优去劣、抬己贬外、树邦立派等均是与的社会和谐相不容的。因此,家谱文化研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更需要一种文化追求和精神支柱。为此,党中央及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传统家谱文化中所包括的以孝悌为中心的家庭人伦关系完全可扩展到整个社会以形成“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和谐人际关系。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家谱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新高度、新境界,努力繁荣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纂修家谱活动逐渐展开。出于实用主义观念的现实需要和现实诉求,家谱在主题内容、目的结果等方面加以改造和修正,新家谱中强调保存具有传统文化品位的治家格言等,突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社会使命感,“强宗固族”升华为 “民族富强”,“寻根谒祖”发展为“祖国统一与爱好和平”,家国同构的华人思维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对于修撰家谱的合理要求和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应给予充分尊重和积极支持。

3.4 传承历史,促进交流

近五十年来,在经济稳步发展、思想氛围宽松和崇祖寻根意识日益浓厚的社会环境下,海峡两岸,包括全体海内外华人在内的重修家谱热情高涨。值得肯定的是,今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的编修新家谱活动,是对旧家谱的继承、变革和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时代要求在民间出现的文化活动。同时,家谱研究开发工作者应认识到,新家谱是对旧家谱的改造、变革、升华,应在编修新家谱时注入新的观点、新的资料和新的方法,把家谱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借鉴家谱中一些优秀的规范、思想及条目,以村规乡约的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强化和传承传统美德的,丰富人们的道德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前瞻性、对策性服务。同时要结合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家谱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努力开发重点文化项目。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利用家谱信息对地域性景点进行论证,开发寻根旅游、名人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已经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修谱活动也是海内外同一姓氏家族成员广泛交流的过程,他们共同组成家谱编纂委员会、共同制订家谱编撰条例、共同搜集家谱资料、直至最后共同出版发行家谱,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对炎黄血脉认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直接促进和丰富了海峡两岸各方面的交流,对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必定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1] 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2.

[3]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琉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

[4] 王铭,赵建华.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2009(1):4-5.

[5]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6]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7] 《光绪鄞城华氏宗谱》

[8] 《云龙杨氏家谱》)

[9] 《民国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

[10]《光绪鄞城华氏宗谱》

[11]《光绪毗陵长沟朱氏宗谱》

[12]《光绪宁乡熊氏续修族谱》

[13]张岱年,王东.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J].教学与研究,1997(5):9-14.

[14]陈艳红.浅析家谱档案在寻根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湖南档案,2002(6):13-14.

猜你喜欢

家谱传统文化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