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方式
2010-04-11张宽武
张宽武
(郑州大学美术系,河南郑州450001)
论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方式
张宽武
(郑州大学美术系,河南郑州450001)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主要有五种基本方式,即哲学衍生式、个人体悟式、理论派生式、现实激发式、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这五种生成方式相互补充、融为一体,不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关键词:中国古代;古代画论;生成方式
在当前中西方绘画理论交融并逐步趋向西化、追求片面的深刻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画家认为,中国绘画艺术从形式、技法、内容等方面很难再有新的发展空间。由此,也引发了中国画界的激烈论争。面对这种严峻而富有挑战的形势,中国画家若想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能够有新的突破,就必须重新审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画论,对之深入研究并从中探求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方式,以实现古代画论、现代画论、西方画论的有效对接,真正有益于当前中国绘画的发展。
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主要有以下五种基本方式。
一、哲学衍生式
中国历代画论都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绘画理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和艺术效用,而道家重视绘画的艺术精神自由,二者的并济、互补给中国古代画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中和”与“和谐”,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提示人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要采取积极、乐观的入世态度,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经世治世,对生命和人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感,在有限的人生中展示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些思想给后世的论画者以巨大的启示,直接或间接促发了古代画论的产生。另一方面,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审美心态和审美趣味给古代画家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道家对于“道”“气”“无”“神”“自然”等元范畴的探讨在给画家的创作实践有所裨益的同时也深刻促发了古代画论的产生与发展。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得意忘言”等哲学论点在与绘画艺术的融合中,直接或间接地衍生出众多绘画理论。魏晋玄学思想、佛学思想、禅宗对于古代画论的生成也有巨大影响。魏晋时期的绘画之所以重传神、重自然,追求清俊、飘逸风格的特色,魏晋玄学功不可没。从现存的文化遗产中,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我们也可以看出佛学思想对于绘画的影响。如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就深受佛教人物画画风和技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也促发了其“传神”论的产生。此外,禅宗所讲的“顿悟”“自心是佛”“无念为宗”等思想对于明代董其昌提出“画之南北二宗”的论点都从根源上给予了理论支撑和启迪。
二、个人体悟式
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是文人画都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都与人的生命体悟和精神之美有关。首先,中国画论的个人体悟表现在善于将标示人之生命的“气韵”“骨”“形”与“神”等范畴应用到绘画评论上。无论是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还是在其基础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尤其是谢赫极为重视的“气韵生动”论,都格外重视画内与画外的生命力,以“形”之丰满生动刻画“神”之灵妙和脱俗。绘画作品中的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人格力量在绘画创作中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画论中,许多人把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品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自然万物为绘画题材和内容去表达人的品格,展示人的意志和生命意识。古代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广博的文化修养、勤于读书与深入生活对画家提高绘画素养大有裨益,并把这种个人体悟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概述,形成了见解精辟的画论。
三、理论派生式
中国古代画论是在诗论、文论、书论、乐论等众多理论的发展与派生下而产生的。书法、绘画都以笔、墨、纸为工具材料,十分讲究用笔与用墨,善于运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各种线条来表情达意和产生意境,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绘画传统。书法的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以及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又因为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且古代画论与诗论、文论在意境产生、审美意识、创作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因而画论在与诗论的相融、互补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传统诗论中的“意象”论、“滋味”说、“意境”论、“神韵”说、“性灵”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都追求境生象外、象外之象、含蓄自然,在给绘画创作以极大影响的同时也派生出了许多新的绘画理论。
四、现实激发式
任何一种画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是活生生的现实激发了画家以及画论家的思想灵感而生成影响深远的画论。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六法”等正是在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藻、强调精神风度的现实下提出来的。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严酷,文人大多寄身于山林,画家在当时盛行玄学清谈和人物品藻等社会风气的激发下,不仅认识到人物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传神写照”,而且深感如果能以笔墨去表现人物的生命活力和气韵流动、描绘自然山水的灵性,将会使绘画的境界得到提升,不仅可以大大拓宽人物画的表现力,而且也可以使山水画得到发展,由此产生了大量相关的绘画理论。因而,社会现实无论是对绘画乃至画家的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都在不同程度上成就了当时的画家,促发了绘画理论的生成。正是在和平或动荡的社会现实影响下,中国古代画论一直保持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产生了诸如“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等画论论点。
五、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
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画论是在历代画家或画论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通过对前人具有生长点的绘画理论进行补充增扩、借题发挥而形成自己新的内涵丰富、见解新颖的画论;另一方面,在前人某些见解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提升、不断探究而将此问题引向更深层次。对于前者,如“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苏轼在《又跋范汉杰画后》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在此就强调士人画最重要的是要有文人情趣和文人精神。明代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被正式提出和使用,标志着文人画的发展业已进入成熟的阶段。而近代画论家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更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人画的产生、构成要素与价值等。正是在承接苏轼提出的“士人画”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后世画论家对此不断深化才形成了见解新颖、方法多元、资源丰富的文人画理论。对于后者,如自从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后,后代都进行了深化和提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绘画论点正是在后代的不断深化中才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泽被后世,历久弥新。
中国画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五种画论生成方式的共同作用、相互补充不断丰富和滋养着博大精深的画论宝库。一方面,哲学衍生式、个人体悟式和理论派生式启发我们要注重绘画艺术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中国古代画论的产生不仅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丰富的哲学思想作为支撑,而且它是画家和论画者个人艺术实践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格魅力。中国古代画论重视审美主体的艺术精神自由和审美心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逍遥之“游”与“得心应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等,这些绘画论点都给当代绘画创作以有益的启发。另一方面,现实激发式、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也提醒当代画家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身的创作扎根于肥沃的现实土壤之中,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用古代画论中的优秀思想去启迪人们,调整自身的心态,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继承中国古代画论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在学习、借鉴古代画论的基础上要深入挖掘,学会借题发挥,善于将论题引向深入,进而生发出一种新的理论命题,既传承、接续古代画论的思想,又进行合理的开拓创新,实现古代画论、现代画论、西方画论的有效对接,从而有益于当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 许 昌]
J209
A
1000-2359(2010)05-202662-02
张宽武(1961—),男,河南三门峡人,郑州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
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