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编写意大利本土化汉语教材的思考

2010-04-11李雪梅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本土化语法汉语

李雪梅

目前,全世界约有一百多个国家的30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4000万人,累计有55万人次参加国内外近200个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的考试。汉语“热”起来了,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兴奋的同时,也深感任务的艰巨。就目前来说,意大利各种层次的教材还比较匮乏,编写出适合意大利的本土化教材,这是在意大利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一线教师的愿望和使命。但是如何理解本土化教材?怎样编写本土化教材?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一 如何理解本土化教材?

什么样的教材才算作是本土化教材呢?是不是把国内教材的样式稍作修改,增加了译文,把课文中的人名、地名换成了所在国家的人名和地名,书中的插图出现了外国人的面孔,这样就是本土化的教材了呢?笔者认为这种浅层表现形式不能算是本土化教材。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指出: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真正困难是不能贴近外国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惯。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土化教材的核心问题。

语言交际功能背后所隐含的是需求,根据需求编写的教材才适用,才有针对性,也才具有本土性。例如,在本人编写的《你好,中国》一书中,出现了“认识你很高兴”,“你的名字很好听”,“问芭芭拉好”等句子,国内有些专家看后提出质疑,并建议将其删除。经再三考虑本人仍将这些句子保留在书中,这是因为这些句子符合意大利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在意大利,当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互相问候后,马上要说的一句话是“认识你很高兴”(Piacere),所以每次学生学完“你好”以后,总是要问“‘Piacere’汉语怎么说”;当两个人问完名字后,意大利人总是习惯地要赞美一句“你的名字很好听”;当两个人告别时,如两个人彼此都熟悉另外一个人,其中一个人会对对方说,“问××好”。这些句子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来看,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有人认为一开始学习汉语就教给外国人这些句子,太难了,而且词汇和语法点超纲,不科学。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句子是按照意大利人的表达习惯来编写的,是学生们需要的,因此容易学,也容易记。

再如,很多国内的教材里都写到“你好吗”却不写“你怎么样”。将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在教材里,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编写《你好,中国》和《速成汉语》两部教材,笔者深有体会:实现教材本土化的关键,就是要符合本土学习者的需求,贴近本土人的思维、文化、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使教材有本土元素和地方特色,否则,实现教材本土化将是一种形式。

二 编写本土化教材的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一部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一部教材的灵魂”。任何教材的编写都要讲究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编写的意义和使用价值。教材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1.内容选择的准确性

“内容准确”是教材科学性的核心含义之一。一般来说,内容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选择的内容要健康、规范。二是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适合学习者。要根据不同的层次、年龄和需求选择内容,使编写的教材有可教性和可学性。以上两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近国内出版了一套用多媒体教授汉语的教材,从形式上看新颖活泼,适合中小学生,但就内容上看却适合大学生和成年人,这样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适用范围不广泛,也缺乏针对性,应该调整和改进。

2.体例安排的合理性

体例安排的合理性,是教材科学性的体现。本人在编写《你好,中国》一书时,采用了传统的编写体例,按照单元式,每个单元一个话题,有两篇课文,编写顺序按照课文、生词、注释、练习来编写,这种传统体例,有其优点,但根据学习者的习得习惯也可以打破这种传统模式。比如,本人在编写《速成汉语》时采取了将生词放在课文的前面,增加了一些适合本土学习者的一些板块。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种体例,只要符合教学规律,便于学习,就应该称之为科学和合理的编排体例。

3.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在编写本土化教材时,虽然我们应该注意到本土语言的表达方式,但却不可忽视语言运用的规范性。我们要用标准的的普通话来编写课文,不可将一些方言词、使用频率很低或者粗俗的词语写进教材里。例如,前几年笔者看到国内的一本教材,明显地感觉到书中使用了很多北京方言词,虽然有地方特色,但是作为对外汉语教材,还是不可取的。

4.语音、语法的系统性及分布的合理性

语音和语法是语言习得的基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语法规律。将汉语的语音和语法系统地分布在全套教材里,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习者循序渐进,在短时间内轻松、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意大利很多语音与汉语语音发音有相似性,因此要结合本地语言的语音系统,采取比较法,对一些和汉语拼音发音相似的语音,不需要解释很多、很细;而对那些与汉语拼音差别较大的语音,应该多写、写细。汉语语法点的分布可以参照国家汉办制定的语法大纲来安排,但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活泼、生动、真实,也可以打破语法大纲的顺序。笔者认为,语音、语法的安排顺序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不必教条地一味追随大纲,但是要注意将汉语的语音和语法合理地分布在整套教材里,这样便于学习者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语音和语法。

(二)实用性

这几年,编写本土化教材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因为,面对众多数量和各种类型的教材,“令人满意的却不多”。我在意大利接触过很多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了几年的汉语学习,却仍然不能张口说汉语,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交流。虽然这些学生认识了一些汉字,能看懂一些课文,对中国文化也有所了解,但是语言交流根本做不到。究其原因,一些学校使用的教材语料过时,书中对话枯燥无味,而且和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毫无实用性可言。语言课尤其是口语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如果教材缺乏实用性,就达不到教学目的。笔者的学生在学完《你好,中国》一年级下册后,去了中国,他们回来以后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们都去吃了大排档,吃了麻辣火锅、羊肉串儿、冰糖葫芦,还吃了北京烤鸭和东坡肉。这些词语有的已超出了词汇大纲,有的使用频率不高,但是因为这些词语鲜活、实用,与生活紧密相关,学了就可以用,因此容易掌握。尤其是应用到实践当中以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可以说实用性是编写本土化教材的基础,是达到教学目标和目的的途径。

(三)趣味性

最近几年国内很多教材在编写上都注意到了趣味性,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逗乐,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真正的趣味性,不只是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而应该是文章的内容是否是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成年学习者,对他们来说,真正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不是一篇课文读后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是能够给与他们丰富的知识,广泛的趣味性和思考。在《你好,中国》二年级教材里,本人编写了一篇课文“说话的艺术”(一篇笑话),作为练习部分的阅读题,学生们阅读后觉得很有意思,但过后,并没有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没有学生和我再谈及到这个话题。然而,在同一本书里,我编写了有关“京剧”、“颐和园”、“书法”、“长城”、“天安门”、“故宫”等课文,却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三年级上学期他们到中国实习时,所有的学生都去听了京剧,看了长城、颐和园、天安门和故宫。回来以后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看到了他们在课文中学到的地方,他们很兴奋,俨然是完成了一次语言实践活动,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种体验。杜若明认为:中国的汉语教材在海外推广上的阻力,存在于中国教材海外落地、也就是本土化的问题。国内的教材不适应海外教学情况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过去的教材在内容多讲中国或者北京的名胜古迹、生活习俗,海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些内容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而是编写者应该思考如何来编写好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编写这类课文时有两点应该注意:1.要切合本土学习者的思维和审美情趣;2.语言应该活泼、生动,而不是说教和介绍。当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有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学习者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和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在编写本土化教材时要根据本土学习者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才是本土学习者感兴趣、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期待的趣味性。

三 编写本土化教材的一些建议

(一)一流的学者最应该编写教材

前不久,本人读到一篇采访葛兆光先生的文章,颇受启发。记者提出:让一流的学者写教材的话,会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葛先生回答说:“恰恰相反,一流的学者最应该去写教材,教材是最难写的书,他们有学问,有见识,才讲得透彻,说得明白,让学术水平不怎么样的人写教材,不是误人子弟吗?……一打著作比不上一本好教材。”葛先生这些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最近几年国内外汉语教材层出不穷,“但要真正找到一本好用的教材却很困难。”笔者认为,虽然国内很多编者都是一流的专家学者,但是由于缺少国外的教学经验,有些人在国外也生活过几年,但是对当地的文化知之甚少,尤其是对当地的语言不精通,所以编写出的教材就不能贴近本土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没有针对性,不适用。尤其是教学难点的编写更是想当然,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认定,因此很多教材在国外不好用。杜若明说:“以国内的编写队伍为主,因为只有国内的专家和老师才能提供最标准、最地道的汉语,但同时也要积极听取外方对于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

笔者认为以国内的编写队伍为主是正确的,但是也应该吸收国外的一些学者,让那些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强,精通本土语言和谙熟本土文化的优秀本土教师参加,这样编写团队的组合才是理想的,写出的教材才具有本土化特色。现在在国外也有一些中外合作编写的教材,比如在意大利就陆续出版了几部教材。但参编的教师大都是国内近几年派出的公派教师,虽然这些教师专业知识很强,也在本地教了几年汉语,但是由于不精通当地语言,对当地文化了解得也不多,思维方式仍然很保守,因此编写出来的教材和国内编写出的教材大同小异,没有突破,没有新意。尽管编写班子里有当地外籍学者参加,但说到底外籍学者还达不到参编汉语教材的水平,只能是起到翻译的作用。

(二)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编写模式

国内编写的汉语教材,多是按照语法大纲的先后顺序,依次将这些语法点分布在编写的课文里面,再根据语法点来编写课文。换句话来说,就是把语法点作为一个框架,然后再“填词”。李晓亮先生曾在《对外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使用的许多教科书,充满着枯燥无味的对话,生拉硬扯地将一些毫不相干的,或是极不自然的句子拼凑在一块儿,虽然表达了语法,但语法是在一种干巴巴的语言环境表达出来的。学生接触到的汉语毫无生气,脱离实际,越学越没兴趣,许多满怀信心想学习汉语的学生,只好半途而废。佟秉正先生在他的《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不少教科书中的对话像审讯中的一问一答,绝非正常人的交流,纯粹是为了练习语法功能,完全脱离现实。有的短文根本不能称之其为文,因为只是把两个人的对话堆砌起来而已。李晓亮和佟秉正先生所指出的问题,就是按照语法点来“填词”的结果。

语言教材是以交际功能为着眼点,不可忽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该受语法的束缚。“语法大纲”为我们编写教材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也应该灵活应用大纲,正如李泉和金允贞先生指出的那样“依据各类大纲而又不拘泥;用大纲来约束教材编写,又要恰当地突破大纲的限制”。尤其是在编写本土化教材时,要结合当地国情和民俗习惯来安排生活场景,因此在大纲的使用上要更加灵活,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以语法点为框架填写课文的传统模式,编写出贴近生活的句子和课文。

(三)以交际功能为目的,培养语感

汉语教材,尤其是口语教材,应该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下些功夫。例如,对有些语音有变化的词,如“一、七、八、不”等词,一般的教材对其变调都做了讲解,但是在书写拼音时,又保留了原声调,造成很多学生记忆上的困难,阅读时仍然还读原声调。笔者认为,变调后的这些词,最好在书写时标出变调后的声调,这样容易记,也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自然的发音,逐渐建立起语感。

在语法和词汇的编写方面,应该多总结规律、多比较,增加一些比较的板块。以意大利学生为例,在开始学习汉语时,意大利学生容易犯的语法错误:一是将汉语的副词放在句首。例如,汉语句子:“我也是学生”,而意大利语句子的语序是:“也我是学生”;二是在形容词前增加动词。例如,汉语句子:“我很好”、“我很忙”,而意大利语的句子为:“我是很好”,“我是很忙”。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强调汉语与本地语言语法的区别,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汉语时,就能掌握汉语的基本句式,建立起语感。

在词汇学习方面,比较板块应该增加汉语同义词的比较、汉语和外语同义但用法不同的比较。汉语中很多词语搭配是约定俗成的,应该让学生积极地记忆和掌握。要想使学生出口就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汉语,必须通过这些训练来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四)适合学习者的需要,编写有针对性的本土化教材

姜丽萍(《魅力汉语》主编)认为,“编写教材首先要明确为谁而编,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地‘本土化’才能使海外汉语教材产生应有的效用。”曾编写过《跟我学汉语》、《加油》两部教材的刘妭老师也指出:“适用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特别是海外汉语教材的生命线。”他认为“汉语教材应该是一种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工具,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并最终以促进学生语言的知识增长和语言技能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求好用,要求教师容易操作,学生容易掌握,要能够使学习者在熟练地掌握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操练进一步掌握真实的语言事实。”两位教授从针对性和适用性方面指出了本土化教材的两个核心要素。要想做到这两点,必须清楚学习者的需求。

本人在编写《你好,中国》第三册时,对在校1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将这些问卷集中起来,编写出20篇学生喜欢的课文,在教学中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编写《你好,中国》,本人深有体会:编写教材应该走出去,应进行调研,从学生那里得知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因为教材毕竟是为他们编写的。

(五)新词语、新事物,时代感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词语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一些新的词语出现了;一些词语被淘汰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一些新词语虽然在词汇大纲里没有被写进去,但是这些新词语不该被认为是超纲词,因为这些新词语是时代的产物,与现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应用性很强。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吸纳这些新词语。

(六)中外文化兼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编写教材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不同的文化合流会产生碰撞。在这种情况下,“一味介绍中国文化就不如中外文化兼顾更科学”。在编写本土化教材时应该注意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适当地兼顾介绍一下本土文化,增加一些本土的场景,编写一些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课文,这样不仅对本土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对他们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乐趣和信心。例如,在《你好,中国》第二册(下)里,出现了一些意大利学生们熟悉的人物、事件、历史和文化,学生们表现得很兴奋,也很自豪。“能否处理好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摩擦,是语言教学成败的关键,教材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语言教师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在编写本土化教材时应该注意兼顾两种文化,照应和协调两种文化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两种文化带来的摩擦和冲突,增加一些必要的本土场景。

四 结语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教材。”虽然现在意大利已出版的一些教材还不尽人意,但是每部教材都有它可取的地方。我们应该对现有教材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大批各具特色,针对性、适用性强,备受意大利本土使用者欢迎的好教材。

参见:http://www.china-lesha.cn

参见:http://number.cnki.net

许 琳,参见:http://www.21stcentury.com.cn/story/30189.html

李更新等.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

李 泉,金允贞.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性[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吴勇毅.关于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借鉴[J].世界汉语教学.1998,(2).

杜若明.参见:http://www.6742.com.cn/news/4400.htm

葛兆光.参见:http://www.jyb.cn/china/gnsd/200909/t20090904_307996.html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十七)[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李晓亮.对外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6,(4).

佟秉正.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1,(1).

姜丽萍.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新华网广西频道,2009-08-04,http://www.gx.xinhuanet.com/dm/ 2009-08/04/content_17303252.htm

刘 妭.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新华网广西频道,2009-08-04,http://www.gx.xinhuanet.com/dm/ 2009-08/04/content_17303252.htm

朱志平.对新世纪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黎天睦.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教材简评[M].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本土化语法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跟踪导练(二)4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追剧宅女教汉语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