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10-04-1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人才大学生能力

王 明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王 明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地方院校应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一种办学方向,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就业教育的范围,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学生通往成功道路的基本方法和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

就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突出自身办学特点,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契合度,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高校人才输出的关键之一是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是多科性、应用性和地域性,多数地方院校存在强势学科单一,学科整体实力普遍处于弱势的情况。与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多数不能进行原发性的创新,只能算是继发性创新。地方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人才市场、企业技术变化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重点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应包括强烈的开拓精神,较强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同时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综合素质能力,如敏锐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动的能力、较强的调研能力和创造性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设计试验制作能力、实施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公关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等[1]。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的原则。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导原则是将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层次化和多样化。地方高校可以借鉴一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选修、必修通识课与专业课教育模式,资格证书教育模式,辅修学位高等教育模式,科技创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专业培养教育模式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三是教育的开放性与网络化。开放性和网络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性是指创新创业教育要开门办学,体现在从教育体系设计实施到评价的各个环节。网络化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源网络化连接,即将施教者,受教者,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孵化器和科技园,企业和其他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平台中,能为知识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全程咨询服务。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应的大学中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外延拓展项目将大学的创业教育资源与外界联系起来。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1、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高校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模拟和反复操练,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忽视了对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理念必须随之进行大的调整和变革,高校必须实现由就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2]。地方高校要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继续探索和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做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创办校企合作型企业和教学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历练、企业各渠道环节的体验。创新创业型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实践平台,在产学研一体化运作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转化科研成果、强化和提升自己的管理实战经验。这无疑为学校实现飞跃发展,打造区域特色的地方强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积极创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地方高校要为大学生创业划拨专门的基地,提供各种相关培训、项目实践与创新创业人才基金,建立学校创业风险投资的相关机制,支持和鼓励有创新创业意愿和素质的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实践。高校要最大限度的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按照市场的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行为,争取社会、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3、加强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浓厚的科技创新实践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学校要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可以根据校情,牵头举办各种科技文化节、模拟沙盘经营大赛、发明、创作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计划大赛等,藉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意识,为今后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邀请校内名家学者为大学生开设自然、人文科学讲坛,邀请校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来校举办专门的报告、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成长制度

一是在教师管理理念方面,要借鉴现阶段高等学校多层次定位管理的模式,结合教师队伍结构的多样化,打破教师队伍学术精英化的单一素质要求,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高校要为创新创业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创新创业型老师有精力和时间去提升自身创业实践能力,把自己在科研中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3]。二是改进教师评价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是否能取得应有效果,关键一点是教师的实践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有在相关领域从事真正创业实践的活动。教师在科研、开发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吸引社会、企业、学生参加,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创业活动与科研成果相结合,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开发的转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紧抓培训环节,加大改革步伐。创新创业教育是开放式的,走出去、请进来就是不断强化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和教师交流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四是倡导合作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学科的相互配合。每位创新创业型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校企联合、学校与科研机构互动等多种方式,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资源优势、取长补短,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5、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当前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高的问题,对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确定,究其根源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一个正确认识,给创新创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总认为按自己目前的能力素质不可能进行创新创业。还有些大学生从思想上就已经把学习与创新创业分离开来,认为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创新创业根本就是参加工作后的事情。这些观点都贻误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最好时机。创新创业其实渗透在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只要大学生能够不拘泥成法,能自主独立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这完全可视为是创新的一种表现[4]。地方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从观念上消除学生这种狭窄的认识,揭开创新创业的神秘面纱,增强大学生创新的自信心。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充分挖掘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大学生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创造力。

6、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地方院校要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使创新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这不但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也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福州大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对在创新创业较好或参加全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还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同时在免试研究生指标与条件等方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鼓励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三、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这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就业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开展就业择业教育的重要手段

强调高校毕业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等、靠、要”就业岗位,要善于走出一条新路,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更多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强化观念教育,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树立大创业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就业教育的范围,这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3、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80后、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随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发生着变化,在价值取向上讲求多样、务实,价值选择更为开放、包容,强调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开放,加之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无论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还是外在环境,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学生通往成功道路的基本方法和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

(编辑 :惠斌 ;校对 :朱恒 )

[1]陈家洪.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4):193.

[2]舒 涛,李军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J].教育学术月刊,2009,(3):71.

[3]曹胜利.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N].中国教育,2008-3-20(5)

[4]王振岩,吴友石.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社科纵横,2008(08):136.

[5]张项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 [J].中国人才,2008(10):25.

G640

A

1009-4148(2010)05-0142-02

2010-09-01

王 明(1981-),男,安徽合肥人,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人才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