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探讨
——从全国和湖南两个层面分析

2010-04-11胡守勇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十二五结构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30001)

“十二五”期间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探讨
——从全国和湖南两个层面分析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30001)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基本结构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社会形态,是观察分析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状况、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准确把握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对于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基础结构变化趋势基本定型,给就业和养老带来多重压力;社会整合结构功能出现分化重组,给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空间分布结构呈二元梯度格局,给公共资源均衡发展带来障碍;生存活动结构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给民生的改善带来挑战;社会地位结构分化不合理,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带来隐患。

“十二五”期间;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济形态,是观察认识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社会结构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社会形态,是观察分析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状况、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1]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与之相对应,否则,就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长期以来,出于加快发展、集中精力办大事的战略需要,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忽视了对社会事业的同等重视,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往工业化后期发展的阶段,而社会事业和社会结构却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社会结构的滞后,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也成为我国结构性社会矛盾的根源。

经过“十一五”时期,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来,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结构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笔者拟从社会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生存方式结构、空间分布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几个方面,简要阐述目前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征。

一、社会基础结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基本定型,给就业和养老带来多重压力

人口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础结构。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经过几十年的调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都一直保持下降趋势,目前总体上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老龄社会的提早到来。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 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 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二是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人口流动性加快,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聚集。三是性别结构异常。

湖南的人口结构与全国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09年的人口出生率为 13.05‰、死亡率为 6.94‰、自然增长率为 6.11‰。人口年龄构成中 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 16.5%、74.3%和 9.2%。2009年末全省就业劳动力 3935万人。湖南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未来一、二十年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湖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从 1998年起就开始老龄化,当前湖南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就业、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等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社会整合结构——家庭和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重组,给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家庭和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两大整合方式。家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初级单位。家庭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现在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各种类型的家庭,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都开始出现。二是家庭的功能开始改变,经济功能日益强化,传统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将逐渐被剥离,转移给社会和国家。就社会组织结构而言,已经从 “国家——单位”的单一结构模式演变为 “国家——企业事业实体——社会组织”的复合模式。国家的职能发生变化,已经从很多领域退出;企事业单位逐渐从单位办社会的包袱中摆脱出来,专心于企事业单位本身的业务;社会组织在总数上已经取得巨大发展,截至 2010年第二季度,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 42.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 23.8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19.1万个,基金会 1791个。在这些社会组织中,有的还带有官方性质,没有从行政部门中分离出来,履行着行政职能,有的功能还不完善,有的虽然在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名正言顺地得到官方的认可。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确保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并发挥积极作用。

湖南家庭结构与全国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在城市,目前形成了“4-2-1”型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 4个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农村以“4-2-2”型的家庭结构为主。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使家庭规模进一步减少,趋向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结构的脆弱,使负担老人的能力大大降低,难以承受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冲击。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以及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社会组织发展出现强劲势头,截止 2009年,全省社会组织总量 15324个,其中社会团体 10124个(省级 730个),基金会 10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5100个(省级 191个)。可以预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和阶层的分化,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将进一步增加。

三、空间分布结构——城乡二元、区域梯度发展格局,给公共资源均衡发展带来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政策的松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我国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转移,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户籍政策已放松,我国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到 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算,已经达到了 6.22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 46.6%。但是受到目前户籍政策的限制,一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构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遭受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排斥,他们没有真正融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人在城市、心在农村。就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发展差距呈东、中、西部梯度递减格局。2008年,东部地区以全国9.5%的土地面积和全国 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58.4%的生产总值,中西部内陆地区则以全国 90.5%的土地面积和全国 60%的人口,仅创造了全国 41.6%的生产总值。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但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在扩大。

湖南作为中部省份,从城乡收入比的运行轨迹看,湖南与全国基本相同,近十年来呈单边上行态势,全国城乡收入比由 1990年的2.02∶1扩大到 2008年的3.31∶1,湖南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 1990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0.38发展到 2008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0.25。2008年,全国各省城乡收入比按从高到低排序,湖南位居第16位,在中部六省中,湖南位居第3位。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呈现出城乡二元和区域梯度的格局。要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化,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和区域的梯度格局。

四、生存活动结构——就业、分配和消费存在结构性矛盾,给民生的改善带来挑战

就业、分配和消费自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计划体制的单一格局,市场机制逐渐发挥着主导作用。1978年全国 4亿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分布的结构为 70.5∶17.3∶12.2。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到2008年,全部就业人口的三次产业分布格局演变为39.6∶27.2∶33.2,非农就业人口占 60.4%。1978—2008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 1166.4万人。总体来看,中国就业结构已经不再是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标准,但是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2007年,占全国总人口40.8%的农业劳动者创造了 11.7%的GDP。十二五期间,一方面我们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就业存在着结构调整的艰难任务。

在分配领域,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依然没有处理好。存在着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积累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个人收入占比越来越小。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存款”项目下的资金额从 1999年的1785亿元一路上升到 2008年的16963.84亿元,猛增了 9.5倍。20年来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少的同时,政府储蓄率却在节节攀升,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从10.95%升至 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二是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而工农大众收入偏低。全国总工会2010年 4月发布的一个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 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在大幅提高。从 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 GDP的比重从 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 GDP比重从 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 GDP的比重大多在 50%以上。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1扩大到 2007年的3.33∶1。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 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 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 0.5,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从消费结构来看,消费开始向高级化趋势发展。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低到 37%和 43%左右,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居民消费阶段。但是,就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提升。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提高收入水平。

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大幅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调查显示,2009年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3%,消费水平在中部地区排位第一;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也居中部地区前列。2009年湖南省城乡消费结构中,城镇交通类消费、居住类消费及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支出居前 3位,同比分别增长 54%、7.5%和 16%,旅游消费快速增长,高档消费品购买热度不减。受家电、汽车等下乡政策的驱动,湖南省农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9%,居农村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首位。可以看出,消费结构已经开始升级。就业、分配和消费说到底是民生问题,由于整个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民生的改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社会地位结构——社会阶层分化不合理,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带来隐患

就社会阶层结构来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简单结构演变为包括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十大阶层。[1]在这十大阶层中,按照学术界的共同观点,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很不完善,表现社会中产阶级成员所占比例太小,中下层所占比重太大,呈现为一种金字塔形状。而比较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布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因此,设法壮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对于社会结构的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湖南社会阶层结构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差不多。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在富民强省战略的推动下,中等收入阶层有着增加的趋势,但是不牢固。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中产阶级后备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差,劳动法律、法规没有真正落实,现在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社会声望优势已经不存在,不少人毕业就失业,这样的群体很庞大。二是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增加面临很多问题,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而农民始终是最大的就业群体。三是垄断行业的收入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制,所得税制度利于富人而不利于中下收入群体。四是对于工薪阶层,没有形成工资(劳动收入)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机制。总体来看,虽然社会阶层分化加快了,整个阶层结构也有向现代社会的理想结构——橄榄型趋势发展,但是这种趋势还很脆弱。而这种阶层分化的不合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编辑:芝山;校对:朱恒)

[1]学 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23.

C912

A

1009-4148(2010)05-0025-03

2010-09-17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与战略创新研究”(编号:2010WTA10)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胡守勇(1975-),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猜你喜欢

十二五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