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010-04-10陈斌
陈 斌
(湖北民族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20世纪是一个翻译研究多元化的时代,流派纷呈,理论迭新。70到80年代以后,在西方“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和标准的认同。其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立足于“译者主体性”,首次将性别视角引入翻译研究,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从事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李丽华,吴欢,2006)。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受到了译界的广泛关注。译论家们纷纷撰写文章宣传其翻译理念,促使人们思考传统翻译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一、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女性主义是跟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世纪末期,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同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也被称作“女权运动”。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的,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要求各个领域对公众开放,等等。波伏娃的《第二性》即产生于这一时期。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长久以来,在社会上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他们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压迫的现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女性主义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切入点,致力于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传统的男性中心观念提出挑战,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简介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转型过程中兴起的一派译论,它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从诸多翻译理论中脱颖而出;80年代后期流行于北美,如今波及全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 Flotow,Sherry Simon,L. Chamberlain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女性与翻译在社会中有着相同的际遇,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常有人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使之女性化。有翻译文本中存在的大量性别歧视话语为证,如描述译作与原作关系的性别隐喻,有翻译过程中的性别话语以及译语使用上的性别话语;二是由于翻译逐渐成为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有效途径。女性由于长期生活在男权制度话语的控制下,没有自主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她们尝试通过翻译这种途径来介入某些政治活动,以期提升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地位。正如西蒙所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逐出社会和文化底层的现象。为此,它必须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并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结构(Simon,1996)。综合上述代表人物的理论,杨柳在2007年指出: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探讨:(1)关注女性的存在,将性别意识首次植入翻译的理念之中,评估女性译者的历史和现代作用;(2)以语言为中心,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中心主义,消除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抨击传统译论中将女性和译者贬入社会底层的现象,强调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平等关系;(3)分析翻译作品中对不同性别的语言处理及其意识形态问题;(4)提倡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增补”(supplementing)、“加写前言与注脚”(refacing)和“劫持”(hijacking)等“重写”策略实现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增补即“补偿”手段,一般的翻译者也常使用,但女性主义译者只注重于补偿原文在表述性别意义上的方式。(5)鼓励多性别文本研究,提倡差异性和多样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翻译的主体性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它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者”地位。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相对于原作者只能处于“从属者”地位,这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区别。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无论是理论目标还是实践手段都带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观至少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即作者如同男性,代表着本源、第一性、创造性,处于等级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而译者则如同女性,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机械的和没有创造性的,只能亦步亦趋地服从于作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在翻译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的现状,让女性身影在文本中得以显现。因此,她们尝试翻译在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文本,即带有浓厚男权思想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她们对原文中的用词、语法、概念和思想等各个层面的表达提出质疑,并试图用创造性的翻译方法来彰显原文中性别歧视话语的性质,以引起读者对性别问题的思考。
三、女性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倍受译界的关注,译论家们对它更是有褒有贬。尽管如此,但有一点大家都似乎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我们反思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不足具有多重启示。结合译界大多数人的述评以及本人的理解与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女性主义应用于翻译研究使得人们进一步从性别的角度去理解翻译的复杂性,为我们认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翻译原则以及译者主体性等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众所周知,性别差异是在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是由于千百年来文化和政治上的男权统治地位造成的。在性别的构建过程中,语言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成了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成为了权利操纵的手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女性主义呼吁我们的世界用女性主义话语来表达女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让我们这个用话语构建起来的世界拥有女性自己的声音并努力使女性获得与男性精神上和政治上平等的社会地位。女性主义的口号之一就是“妇女通过语言获得解放”。刘军平(2004)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中评述道,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综合考察翻译中的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将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女性是自由精神与创新精神的体现,女性、差异性以及他者性将为重建译者主体性和其他翻译模式提供无限可能的空间。
(二)女性主义对于我们反思传统翻译观念的合理性,开辟新的研究向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任何理论一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这一理论将个体视为特定文化政治的产物,承认这些因素对个人的见解、观点以及翻译产生的作用,重视文化差异、语境以及特定历史环境中翻译的可能性与选择性。女性主义认为,翻译是跨文化、跨语际的违规(transgression)过程,是译者传达、重写并操纵整个文本并使之适用于目的语读者的过程。此时,种种文化张力尽显其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效果,即作为社会的、文化的和性别化的个体译者总会在其翻译中留下某种特殊标记。Diane Rayor指出,女性身份和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时代的语境是她翻译存在的条件。当然,个人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并不是女性主义的首要发现,但是女性译者会大量利用一些论文、译评、前言和注脚、译者个人生平、传记材料等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种族背景乃至于性取向,强调并正面肯定译者主体性和差异性在翻译中的作用。(张魁,2005)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倡导的是一种差异性哲学,它让我们意识到翻译是文化、政治、历史、思想等各种差异剧烈碰撞和交锋的场所。
翻译活动致力于消除差异,但也有可能造成差异。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使得人们把视线从翻译的其他方面转移到性别差异上,转到二元对立中的弱者——女性中,转到众多的他(她)者上,使文化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边缘角色被展示出来,被人们关注,为差异的合法性辩护,为当今文化批评,为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葛校琴,2003)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合理运用翻译理论可以为建立健康的两性社会和良好的国际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曾经说过,语言是斗争的战场。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活动也是如此。翻译是差异的碰撞,更是文化的斗争。它既可以成为强势文化实施文化霸权的同谋,也可以成为抑制文化霸权的利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是如此。它在历史上曾经为捍卫和维护父权语言而战斗过,现在同样在为女性赢得男女平等的权利作贡献。我们相信,通过弱势文化自身的不断努力,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两性社会一定会出现。
四、结束语
当然,不是任何理论都是完美无缺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它过分强调翻译中译者对语言的操纵和干预,以女性为标准审视男性文明,以女性为中心排斥男性。也有人认为它所倡导的翻译理论给人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在理论的阐述中经常使用一些过激性的词汇,如剥夺、侵占、劫持、颠覆等,有形成新的二元对立(女性男性)的倾向;在翻译策略上和翻译效果上有时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葛校琴,2003)。总而言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的成熟与实践上的统一还有一定的距离,仍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的空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能否被更多的人接受,尚需时间的验证。
[1] Bern,Sandra Lipsitz. 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Diane Rayor Sappho’s Lyre. Archaic Lyric and Women Poets of Ancient Greece[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Kate Millett. Sexual Politics[M]. New York: Ballatine Books, 1970.
[4] 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P124-125.
[5]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6] Von Flotow, Luise. Translation and Gender[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7] 葛校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外语研究,2003(6).
[8] 李丽华,吴欢.颠覆与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1).
[9] 刘军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J].中国翻译,2004(4).
[10] 张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女性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