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恩施州利川市为例

2010-04-10周兴茂汪玲丽

关键词:利川文化遗产文化

周兴茂,汪玲丽

(重庆邮电大学 法学院, 重庆 400065)

利川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号称“东有玉笔朝天,南有八宝炼丹,西有万里城墙,北有卧龙吞江”。利川是湖北省的西南边陲,西、北都与重庆市接壤。利川是湖北省海拔最高的县级市,平均海拔1100多米,素有中国南方避暑胜地之美誉。利川有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壮观最震撼人心的特级“喀斯特”溶洞之一——腾龙洞。毫无疑问,在国家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湖北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过程中,利川不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也一定会大有作为;在利川自身的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一定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前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创意产业”[1]

(一)世界的背景与“文化创意产业”。从1926年德国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本雅明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到今天,整个世界的发展基本上都抛弃了单纯的经济目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逐渐走上了一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之路。1997年,英国人又进一步提出了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Creative Economy)、创造性产业等概念,而且还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可以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以消费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等广泛需求为市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传播媒介为主导,以经济与文化的全面结合为特征,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等产品并获得高额利润的新兴产业,并且逐渐形成为跨国家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等的新型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改变了传统物质产业发展的静态模式,而趋向于一种精神文化的动态发展模式[2]。综合起来看,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源泉,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至今已风靡全球,成为了充分吸引世人“眼球”、击中世人心灵的“朝阳产业”。虽然当代世界的很多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并未作严格区分,但客观上它们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文化产业侧重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统一标准,而文化创意产业则侧重于文化创意,它是人们的思维火花和灵感的突显,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一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师,都根据一定的地域文化资源不断地提出新的文化创意,并在此基础上蓬蓬勃勃地发展为多种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很多地域文化资源都在不断地由过去的观念、制度、表演等形态逐渐发展为产业形态,既为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提供了价值支撑,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大都达到了GDP总量的10%,特别是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地凸显出来,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也必然会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

(二)中国的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进入了一个全面兴起和飞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不但充分肯定了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提出加速文化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和新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可以预计,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甚至已经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3]标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蒙特利尔会议的规定,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音像业、报业、出版业、广播业、电影业、电视业、动漫业、文艺演出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互联网业、旅游业、艺术品及古玩市场、建筑艺术业、公共文化服务业、体育娱乐业、广告业等产业。

二、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

要大力发展利川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首先弄清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这犹如修建一栋高楼大厦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一样。如果对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不清晰,梳理不准确,或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战略定位,那么,我们的所谓文化创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么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胡乱模仿;要么就是脱离时代的主旋律或利川的地域特色胡思乱想。实际上,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和研究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就是要真正找到利川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创意服务。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人们对文化的界定往往是非常宽泛的,甚至可以说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东西都是文化。但我们认为,确立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有重点的选择,不能把什么都说成是利川文化。首先必须是积极向上、正面的文化资源,而不是糟粕;其次是必须具有利川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要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底蕴;再次是要有较为宽泛的覆盖面,不能以点带面和以偏概全,要能得到大多数利川人的认同。那么,利川到底有哪些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呢?

(一)巴文化。利川远古隶属廪君,周隶属巴国,秦隶属黔中郡,汉隶属南郡,三国时隶属吴国荆州建平郡,北周置盐水县,唐并盐水入清江县。元朝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设利川县[4]。可见,利川自古以来就属巴人与巴国领地,因此,利川的历史文化底蕴毫无疑问是巴文化。

显然,巴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属于西南山地区系,其文化类型也必然属于山地文化,这是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巴文化,就是世代聚居于湘、鄂、渝、黔、川等古代巴属领地的巴人,在自身的民族繁衍、发祥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并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巴人及其巴属领地开发和进步状态的标志。可以认为,古代巴人是巴文化生成的民族主体,巴属领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巴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巴人在与外界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社会环境等合力之中,自然环境透过社会环境实现其作用力,最终创造出了灿烂的巴文化[5]。属于山地文化的巴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一是以“白虎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巴人以“良心”为其根本出发点,良心是其人性本体,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崇力尚勇”和“淳朴憨直”的阳与阴、刚与柔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形成互补,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巧妙融合,刚柔相济,阴阳和合,这是巴文化的人文精神基础。二是物质文化,如服饰、西兰卡普、兵器、虎钮錞于等等。三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巴人的社会组织、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二)民族文化或土家文化。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中所有民族(包括汉族)的文化,但在这里,我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的,即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文化。利川是一块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利川应该打民族文化牌。但由于利川土家族的人口在少数民族中最多,其次是苗族,所以,如果我们严格地说,利川的民族文化主要就是指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其中土家族文化又是最重要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大概于唐、宋年代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土家族文化与巴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明显地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关系。如果说巴文化是其历史形态,那么,土家族文化就是其现代形态。从古至今,不管是古代巴人,还是今天的土家族,他们都创造了大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土家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不过是其历史形态巴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在今天的再现;土家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指土家族加工自然环境的产物以及加工工具和能力的全部物质构成总和,它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物化结晶;土家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土家族的社会组织、语言、风俗习惯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遗产,即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应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农村和城市遗产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所指的遗产应主要是物质遗产。物质遗产注重的是物,也就是外在的自然文化景观和建筑遗址,如我国已有故宫、长城、九寨沟等30余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更注重的是历史、文化和知识的传承,是艺术、技能、技术等,是活的财富,一切以人的传承为主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权威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按照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s)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表演艺术;第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第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6]。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确立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级体系(国家、省、地区、县)的标准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杰出价值;二是濒危程度;三是有效的保护计划。

利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存在多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疑是利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在2008年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肉连响”已成功入选。在2008年湖北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种瓜调”、“利川灯歌”、“利川小曲”、“肉连响”等成功入选。除开这些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存在大量的诸如龙船调、哭嫁、跳丧、孝歌、山歌、编织工艺、吊脚楼工艺等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面地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

(四)革命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利川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敢于同内外敌人不断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从而形成了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些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利川的革命文化或红色文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川人民曾经多次掀起过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斗争,特别是利川人民针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压迫和剥削,曾经进行过悲壮的教会斗争。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利川人民的杰出之士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从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之后,利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积极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开国元勋贺龙元帅在利川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利川人民还以“神兵”的形式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利川人民积极支援抗战前线,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尽到了应尽之责。解放战争时期,利川人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为夺取全国胜利和迎来民族的新生作出了贡献。

(五)以“喀斯特”溶洞为标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在整个利川市内,真可谓三步一景,五步一点,处处是景观,处处是传说;并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利川丰富多彩的景观文化。实际上,这个景观文化的框架就构成了整个利川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自然与人文基础。

首先,利川的自然景观是以“喀斯特”溶洞为标志的。我们以利川市城区为圆心,在它周围的30公里半径之内,存在着“腾龙洞”、“玉龙洞”、“水莲洞”、“朝阳洞”等著名洞穴。特别是腾龙洞,它离利川城只有7公里,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驰名中外。1988年,经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目前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7]。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腾龙洞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环境,被公认为旅游、疗养、探险、地质考察的首选去处。加上目前洞内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剧场,每天都有一场高水准的大型土家族情景歌舞《夷水丽川》,以及洞中梦幻激光秀,由此,腾龙洞已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全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个变化莫测、空旷神秘的梦幻世界。如果说腾龙洞的最大特点是震撼伟岸、梦幻空灵的话,那么,玉龙洞就是晶莹剔透、钟灵毓秀;水莲洞就是水陆两栖、曲径通幽;朝阳洞则是蛟龙出山、鬼斧神工了。其次,利川的土家山寨“鱼木寨”、“大水井古建筑群落”、“水杉活化石”、“清江漂流”等等,都是利川乃至全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利川应该很好地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全面整合,使其成为综合性的地域文化资源。

综合起来,巴文化是利川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底蕴;民族文化或土家文化是利川地域文化资源的现代形态;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利川地域文化资源的精华和灵魂;革命文化是利川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柱;以“喀斯特”溶洞为标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则是利川地域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和自然形态。可见,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著称于世,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为利川人民造福,我们就将有愧于这片神圣的沃土。

三、利川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微观创意

我们在较为彻底地弄清利川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再来研究和制定大力发展利川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宏观战略,这就有了科学的基础,其宏观战略也才会行之有效。并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解剖麻雀,得到一些关于利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殊创意。所谓宏观战略,主要是指从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对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估量,制定相当长时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宏观的战略构想、战略重点与战略目标等,这是一个总体纲要,是带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规律性的一些问题。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8]。从指导思想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的全局,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文化发展为目的,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文化结构的调整为主线,大力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推出文化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具体来说,要立足于利川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实际,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为导向,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文化景点(文化园区)为载体,全面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在市、乡两级政府的引导及推动下,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布局科学、效益显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提升利川的城市形象,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价值支撑,力争在二、三个五年计划之内把利川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市和湖北西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从基本原则看,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二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建设和谐文化、先进文化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三要坚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原则,既要立足于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立足当代,甚至充分吸收全国以及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四要坚持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引导、管理。发展和繁荣是文化建设的主题,引导和管理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有力保障。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战略重点与战略目标。利川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是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优扶强;二是要全面突出地域文化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三是要注重培育产业链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系统的文化创意产业。

从宏观上看,利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到以洞穴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旅游和打造中国南方避暑胜地方面。利川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应该通过电视、电影、文艺演出等进行推介,最大限度地使利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利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目标必然要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结合起来,要与这些战略做到同步发展。大体到2020年,要形成利川地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GDP总量的10%以上,并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湖北西部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利川的文化定位。要大力发展利川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对利川进行一个总体的文化定位。这个定位既应该以利川广泛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又应该能够占领利川文化的制高点,还应该成为利川文化的支柱产业和走向全国、全世界的文化品牌。我们认为,利川是否可以从总体上定位为:洞穴之都,清凉利川。我们之所以这样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从整个利川来看,古溶洞群落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其它景观都不可能与此相比。特别是腾龙洞,它不但在中国是第一,而且在世界都有一席之地。全国其它地方也有溶洞,但像利川这样既有世界级的特大溶洞,又有一个由多个洞穴组成的古溶洞群落,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实际上,利川以腾龙洞为核心的古溶洞群落,完全应该独立申报或与其它地区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且被批准的可能性极大。如果利川的古溶洞群落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利川就会成为名符其实的“洞穴之都”。二是利川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堪称清凉世界,是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如果以此来进行创意,就可将利川打造成湖北西部的避暑胜地和会展中心。三是利川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土家文化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奇特,这些构成了利川的人文景观,为“洞穴之都、清凉利川”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底蕴。我们相信,利川以古溶洞群落为品牌,以清凉的气候和良好的环境为生态,以古朴奇特的土家文化为底蕴,一定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基于利川地域文化资源的微观创意。宏观的战略构想是需要微观的文化创意进行补充的,战略与战术总是相辅相成。没有战术的战略不过是空中楼阁,而没有战略的战术也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

从利川的具体实际来看,就目前的文化创意而言,可能主要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重点考虑:一是生态文化旅游业。利川的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因此必然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发展空间。重点应该围绕“洞穴之都、清凉利川”的总体定位,力争经过二、三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个基本的战略构想,不但使利川的旅游业走到西部甚至全国的前列,而且还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利川应该充分利用洞穴和气候资源,并进行科学策划和整体包装,力争将其培育成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力争将其打造成利川乃至全国的知名旅游名片。利川还应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协作,积极与湘、渝、黔等地合作,共同整合旅游资源,努力构建武陵山区“黄金环线”,形成跨区域的旅游产业增值链条。二是电视、电影和广播业。在当今的传媒中,最有影响力、市场规模最大的就是电视媒体。利川除开新闻电视以外,应该基于自身的地域文化资源,形成和发展自成体系的电视节目创作、电视节目演出、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播出等电视业结构。如历史中的“巴国风云”、“巴蔓子将军”、“贺龙在利川”、“神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肉连响”等;自然景观中的“洞穴之都”、“鱼木寨”、“大水井”等,都是进行电视创作的优秀题材,利川应该组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进行有序分工,争取尽快将这些内容创作出来,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全世界推介。在这些电视创作题材中,很多也可以作为电影创作的题材,实际上,电视与电影是有共通之处的,它们并不能完全分开。一般来说,广播与电视是互补的,广播是白天的媒体,电视是晚上的媒体。利川的广播业除开新闻以外,也应该向地域文化倾斜,要充分利用广播广泛地宣传利川的地域文化。利川的广播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要把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三是文艺演出业。从组织形式上看,文艺演出业有专业团体、民营和民间团体等,对这两方面的团体我们都要扶持。从文艺演出的内容看,我们认为利川的专业演出团体,当务之急是要打造一台或几台最能体现利川地域文化特色的实景精品文艺节目,包括“夷水利川”、“肉连响”、“龙船调”、“利川小曲”等等,既可通过这些节目向全国全世界推介利川,也可使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的人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了解利川,要把这台节目作为保留节目随时提供给国际国内的来宾,要不断地发扬光大。甚至我们完全可以就其中的某一个题材,做大做强。如利川是否可以像广西桂林在阳朔漓江上搞的《印象·刘三姐》那样,也在“清江半岛”一带搞一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全面反映利川地域文化的精品节目,如果做成了,就凭这一台节目就可形成一系列产业链条,既可对利川的文化创意产业提档升级,又可大大提高利川的知名度。对有些濒临消失的民间文艺,还要进行挖掘、复制和创新。如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巴渝舞,在周武王伐纣和刘邦平定三秦的战争中赫赫有名,但今天基本上失传了。我们能不能像当年湖北省对“编钟乐舞”的挖掘和创新一样,组织力量也将巴渝舞挖掘出来。我们设想巴人武士身披藤甲,手持巴氏剑戟,敲着铿锵有力的虎钮錞于,成群列队踏着罡步虎虎生风,这种舞蹈透出的是一股股杀伐之气和阳刚之气,它充分体现了古代巴人刚勇好舞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四是出版和报业。出版业主要指图书和期刊出版,利川应该紧密围绕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出版大型的地域文化系列丛书,还应该创办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期刊和杂志,要通过出版业向全国和全世界推介利川的地域文化资源。利川的报业资源要进行整合,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应该创办一份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化报,要使这份文化报成为研究利川的地域文化、进行文化创意、发展文化产业的喉舌和主阵地。五是节庆会展业。利川应该充分利用其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条件,构建多层次文化节庆会展体系,重点打造中国利川“洞穴之都”旅游节、“清凉利川”避暑节、“龙灯节”等,并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及会展品牌。要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努力把利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洞穴文化、避暑文化的会展城市。六是公共文化服务业。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业要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加强指导服务。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业要以创建先进文化乡、村为龙头,以建设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实施农村电影普及工程、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工程等社会文化工程为依托,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扶持民族民间文化和特色文化发展,建立文化常下乡机制,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促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可以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业的重点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如果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鸿沟是难以消除的,“城乡统筹”也难以实现。七是体育娱乐业。体育娱乐业大体分为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彩票、体育娱乐、群众体育等方面。从利川的具体情况看,完全具备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娱乐以及运动员休闲、越野等项目的自然地理条件,应该把利川打造成为中国的“体育运动休闲之都”。要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做大做强休闲度假市场;要依托旅游主导的城镇建设和“农家乐”休闲,大幅度提升乡村的返朴归真旅游;要努力提升酒店、“农家乐”接待的提档升级,使其能够在大力发展体育娱乐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除开这些重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还有文物、艺术品市场;互联网、计算机服务业;音像业;广告业;动漫业;建筑装潢业等等,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甚至它们的文化含量都很高,所以,我们也应该重视这些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

[1] 徐仲伟,周兴茂.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1-62.

[2]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概念[N].文艺报,2006-03-21.

[3]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文化产业政策汇编[M].2004:26.

[4] 利川县(市)民族志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利川土家族简史[M].1986,3.

[5] 代金平,周兴茂.重庆的地域文化资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8.

[6]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

[7] Baidu百科.腾龙洞[J/OL].

[8] 周兴茂.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3-74.

猜你喜欢

利川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观光铁路助力利川旅游发展
利川市草场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不让路上有空跑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