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思考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10-04-10严奉江
严奉江
(建始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湖北 建始 445300)
在民族地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开展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全民综合素质,传承、弘扬、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平等。2008年3月17日至22日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文教处处长张贤和一行4人会同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建始县民宗局、恩施市民宗局、宣恩县民宗局等单位,历时7天,深入恩施、建始、宣恩、咸丰、来凤等五县市、高坪汇富民族小学、黄泥塘民族中学等20来个民族中小学校。采取一听,听取各县市及民族学校汇报;二看,看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三座谈,分别与所到县市、民族学校、教育局、文体局的行政负责人、校长、老师、学生进行了10多次座谈,听取各方面群众意见;四讨论,在调查研究的当地,对所获得的调查材料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了一些个案意见。22日,二个调查组分别回到恩施,在张贤和同志的主持下,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调研活动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恩施自治州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的西南部,武陵山脉之中,人口387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86%,全州各类中小学1639所,在校学生44.5万人,其中民族学校102所。
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民族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387万土家、苗族儿女的愿望。
1.积极参与和支持民族教育工作。成立恩施自治州以来,全州民族工作部门就积极投入民族教育工作,尤其关注地处边远村寨的农村中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族部门就利用民族资金,配合教育部门集中帮助解决全州部分高寒、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努力实现一无两有的目标(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解决了部分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九十年代中期,配合教育部门重点围绕全州“普九”目标,帮助部分学校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解决部分贫困学生辍学的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2.确定102所民族学校。在全州普遍办理民族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经民族工作部门倡导,教育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共同努力,于1996年共同确认100所中小学为民族学校。到2005年,根据全州中小学撤并的情况,经过州民宗委、州教育局共同确认了102所民族学校。围绕民族学校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在全州同类学校中办成教育质量过硬、教学设施一流的目标,从抓好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贯彻,切实帮助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民族学校的特色建设入手,在全州开展了创办民族学校样板工程的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州建成了一批民族特色比较突出,教学设施有较大改善,办学质量过硬,综合实力较强的民族中小学。
3.创新提出在民族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1999年,建始县民宗局就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的发展,确定了突出民族特色、办好民族样板学校的工作重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同时借鉴外地好的做法,提出了“五个一”(即:要求民族学校有一处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每个学生有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服;有一套民族常识教材;有一台民族民间传统的文艺节目;有一组竞技水平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并得到了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县政府作出了在全县推行“五个一”工程建设的决定,制定了《建始县民族学校管理办法》,从而使“五个一”工程在建始县民族学校普遍地展开。2000年,州民宗委、州教育局对建始县推行“五个一”工程的做法进行了完善和总结,并从2001年起将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列入全州民族工作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中。自此,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作为恩施州民族工作部门参与教育事业,实现民族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全州普遍推广。
2002年8月7日~9日,州民宗委、州教育局联合召开的恩施州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现场研讨会在建始举行,全州35所民族中小学校长参加会议,省民宗委文教处张贤和处长到会指导,州委常委、副州长陈亚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贤美出席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充分肯定了民族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大家认为民族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是加强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建设,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最好形式,是民族工作部门抓好民族教育最佳着力点,是有效地参与民族教育各个环节的最好切入点。
2004年下半年,恩施州民宗委、州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州民宗委字[2004]34号文件,联合组织对全州民族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检查验收。八个县市分别确定了1到2所民族学校为恩施州“五个一”工程建设示范学校。
2005年4月,州民宗委、州教育局联合召开会议,对全州“五个一”工程建设开展得卓有成效的民族学校中命名了13所为恩施州“五个一”工程建设示范学校。2006年建始民宗局编辑出版了图文并茂、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建始民族》校本教材。咸丰、宣恩也相应编辑了一些地方民族特色浓郁的校本教材,提供民族中小学使用,成为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知识的重要手段。
2006年9月在州民宗委、州教育局指导下,州教科所开始了对“五个一”工程的课题研究,胡卫国所长发表了学术价值颇高的《恩施自治州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研究课题大纲》。
2007年4月16日州民宗委、州教育局又联合在巴东县召开了13所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示范学校课题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20多篇,各民族学校从不同角度承担了课题研究任务,从而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7年4月下旬省民宗委在恩施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会,提出了“一个打造,三个一批 ”的民族教育工作思路,“一个打造”即把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打造成全省民族教育品牌。“五个一”工程建设得以在全省推广。
2007年6月8日,建始县又在高坪召开“五个一”工程建设现场会,出台了《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考核验收办法》,从组织领导、标志性建设、民族校服、民族体育、民族文艺节目、民族常识课、创新等七个方面细化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内容,更有效地指导了民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恩施州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从而步入了有理论指导、有实践探索的高点发展、高标准建设、科学管理的新阶段,也开启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新天地。
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我国建立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我党民族政策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办好民族教育,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提出,对民族学校的建立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切实促进了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宣传贯彻落实。同时民族工作部门也找到了抓好民族教育的着力点,找到了有效地参与民族教育的各个环节的切入点,能够切实帮助改善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突出民族学校的特色建设。以“五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部门、教育部门抓民族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民族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奠定了一块良好的基石。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民族平等的有效途径。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教育事业的交汇点、结合部。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工作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进校园,符合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符合全国第五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探索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新路子的要求,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遵循了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在民族地区找到了一条教育现代化与传授民族文化知识相结合的新路子。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效果,使素质教育在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提高。民族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民族文化的艺术熏陶,从小就热爱民族文化,不断增加民族意识,逐步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56个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形式。
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发展到创新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的。生活在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下的民族青年,既是传统文化的承受者,又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民族文化进校园,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素质,内化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使他们能成为具有鉴别和创造先进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的价值共识,显现了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和教育性。任何新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延伸,离开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化创新和先进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保护和抢救,更需要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已是事实,关键在于要“流长”,而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通过对下一代的有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来实现的。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正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民族文化教育来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四)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以“五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在恩施州全面推行,逐步成为湖北民族教育品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着眼点,找到了民族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本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素质教育内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民族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学校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民族教育,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音乐教学中传授民间乐器、民间舞蹈、民间歌曲、美术教学中组织学生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等等。通过民族民间文艺节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不断丰富、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不自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及基本评估
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经过广大民族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九年的探索,九年的实践,成为彰显民族特色的有效载体,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最佳平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推选民族体育竞技人才的最好基地,对外展示民族地区浓郁民族文化极佳的窗口。
(一)民族特色标志性建筑为民族学校增添的民族色彩,促进了民族学校的校园建设。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的气质、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设起到了树立标志,唤醒意识,改善条件的作用。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美好的学习环境,而且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举足放眼都被一种浓烈的民族风情感染,必将激发对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我们充分利用民族学校调整学校布局的同时,及所能及的彰显民族特色。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因地制宜,以“穿靴、戴帽、缠腰”的方法改建了一批原有建筑,新修了一座座飞檐翅角式仿古特色校门。
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部门协调、社会共建,改善办学条件。如高坪汇富民族小学,民宗局、教育局、发改局先后共同为该校投入达180万元,还吸纳香港汇富集团为其捐赠11万元资金。全州共修建民族标志性建筑、校区54处,修建民族特色的综合楼、教学楼87栋,建微机室、音乐室、图书室、语音室、试验室共380个,装配计算机330多台。九年来,全州民族工作部门共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帮助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恩施州102所民族学校基本都有仿古特色的校门,教学楼、语音室、住宿楼、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场地,应有俱有,无不展示着民族建筑的悠久历史、风情艺术。现在恩施民族地区,校园建设最好,民族特色浓郁,最亮丽的校园当数民族学校。
(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丰富了民族学校教育内涵,开辟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弘扬的新方式。
民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生活素材、艺术养份,传承是艺术创新的基地,创新是艺术传承的生命。随着一批民间老艺人的逝去,一批民族文化的瑰宝,已经或即将成为“棺材里的文化”,源于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五个一”提出了让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路,开辟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弘扬的新方式。
“五个一”工程开展以来,教师、学生、家长、民间艺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原本分散的力量逐渐凝聚成搜集整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热潮。为了学习民族歌舞、音乐艺术,师生们走访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然后将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加上自己的思想,使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歌舞演变为校园艺术。如建始长梁丝弦锣鼓大师肖远游在民族小学带徒传艺,民族小学成立了少年丝弦锣鼓队。民间艺术大师龙世斌被请进了汇富民族小学的课堂。为了编写民族常识教材,师生们广泛搜集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谚语,如《建始民族》、来凤百福寺民族小学的《土家语教材》就是民族工作者和教师们辛勤劳动的结晶。
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把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民族常识、民风民俗引入课堂,把摆手舞、苗舞作为课间操大力推广。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民族文化知识长廊。每个学校都有一套民族特色浓郁的文艺节目,有的还参加了地方、县内各种文艺汇演。广泛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先辈们创造的民族文化所包涵的智慧和艺术情趣,培养了学生们能歌善舞的能力。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高了学生们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也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从娃娃抓起。
(三)民族常识进课堂,丰富了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内容,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开展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从了解民族沿革、民族风俗入手,进而了解民族的历史、民族文化艺术,使学生对民族知识以及民族民间文化有一个深刻感性的且难以忘怀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这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伟大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每个民族学校都编有民族常识校本教材。民族常识课都被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上了课表、进了课堂,有专兼职教师、有教案、有完整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有试卷、有作业批改、有考评结果记载。如高坪汇富民族小学除学习《建始民族》外,学校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要做到“五个一”,即一个民族歌舞、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一套民族教育讲义、一个民族文化教育课题、一篇民族文化教育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每个学生要学会“五个一”即一首山民歌、一个民族舞蹈、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一个民族民间故事、一篇经典诵读。教导处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了《汇富民族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教师任务安排表》,并编写了《汇富民族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校本教材》。
(四)民族特色校服的推广,增添了民族学校魅力,烘托了校园民族氛围。着民族特色的校服,可以起到营造民族氛围、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服饰,是一个民族个性风格、追求和向往美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学生着民族校服,不仅能展示我们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优美的服饰文化,而且可以体验到先民们纯朴敦厚、文明礼貌、爱美和创造美的优秀品德。各民族学校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在民族自信心的鼓励下,不少师生都自觉备有民族特色校服和部分演出服装,个别的民族学校做到了一人一套民族校服。
(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丰富了民族学校素质教育内容,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的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良好品德,而且,能够为参加全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培养人才。恩施市黄泥塘民族中学体育课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组织了100人的高脚竞速代表队,其中有40人代表湖北参加了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高脚竞速表演。各个民族学校自制、购买了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大部分民族学校还一年召开一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目前,可以说在恩施州校园环境最好、外部环境最优、教学设备最良、教师队伍最硬、教学质量最高、培养人才最多的都是民族学校。高坪镇汇富民族小学与镇中心小学仅2公里之遥,汇富一流的教学质量,富有民族特色的办学理念,吸纳了大量的生源,镇中心小学不得不与汇富民族小学实行划片招生。民族学校已经成为全州教育战线的名符其实的排头兵和标杆,成为对外展示民族风采,打造民族品牌的窗口。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次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缺乏民族感情,认识不高,民族意识不强。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校领导习惯于应试教育架构,陶醉于常规教育教学观念,忽略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校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责任和义务,忽略了素质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结合的重要,忽略了传承、弘扬、保护民族文化的职责。更有甚者,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种作秀,是一种形式主义,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措施不力,真正自觉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少。
2.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拓展不够。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目前仅在102所民族中小学开展,范围不大,面太窄,影响不大,没有形成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强烈氛围。没有充分发挥民族学校示范作用。逐步在民族地区所有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教育部门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宣恩调研座谈中,宣恩县教育局副局长杨长美就建议要在所有学校中开展民族文化活动。
3.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不够、在学校的常规教学中渗透不力,涉及“五个一”工程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督查考核力度也有待加强。以“五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个系统的工程,它的核心在于突出民族特色,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进行民族教育,达到兴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将民族教育完全融合于素质教育之中。师资力量尤其重要,就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缺乏民族音乐、民间舞蹈教师和体育教师,没有一套统一的规范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在对学校的考核验收中缺乏对民族文化教育的硬性措施的考核方案。在学校整个工作中,难免地位弱化,分量轻微,在操作中造成“两张皮”现象。
4.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投入不够,造成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后劲乏力。这项工作的主要发起者是我们民族部门,但是由于财力缺乏,各级无法安排专项资金,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许多内容也无必须的投入措施作引导,因此该项工作目前开展中困难重重,缺乏后劲。
四、如何把民族文化进校园引向深入
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我们在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种大胆探索、尝试。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州102所民族中小学,都有民族标志性建筑,校园建筑特色民族化。都编辑出版使用了一批民族常识校本教材,三年级以上开设了民族常识课,每校都有一台自编自演的民族文艺节目,每校都开展了三个以上的民族体育项目的训练,诞生了一批“五个一”工程的优秀论文。但目前,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仍然处在民族学校典型示范阶段。要使这项工作提高标准,扩大范围,不断深入,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及考评办法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在民族地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全面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坚持民族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努力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内容及考评办法
(1)组织领导(15分)。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记2分;有目标管理记2分;校委会专题研究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3次以上,有会议记录记2分;有具体落实措施记1分。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课题研究内容记2分,有实践调研活动记2分,有调研成果记2分。每学期按时将计划和总结报送民宗局,记2分。
(2)民族标志性建筑(15分)。校园建筑造型新颖,有时代气息,有民族特色记5分。至少有一处民族标志性建筑,记5分,每多一处记1分。整体布局符合学校特点,功能足够、宁静典雅、亮丽记2分。校园绿化、美化、园林小品、雕塑饰物制作精细、格调高雅、抢眼、顺眼、养眼,记2分,有民族文化长廊记1分。
(3)民族常识教育教学(25分)。民族常识教材发放到位,记5分,民族常识进课堂,全学年课时安排20个课时以上,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记5分。纳入教学计划,上课表,进课堂,有专兼职教师授课记5分。教师有教案,有完整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有作业批改,记5分。列入教育教学检测内容,有试卷、有考试、有考评结果记5分。
(4)民族民间文艺节目(15分)。有一台地方民族特色浓郁的文艺节目记5分;清江舞、摆手舞作为了课间操内容记5分,经常性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每一学期至少有一次民族文艺展演活动,记5分。
(5)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5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有计划记3分;有10件以上的器材记3分;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场地记3分;经常性开展活动、有记载记3分;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会记3分。
(6)民族特色校服(15分)。有50套以上的民族特色舞台服装和民族特色校服记10分。校旗、校徽、校服色彩简练、生动协调和谐,民族特色鲜明,记5分。
(7)创新加分。校歌曲调明快、旋律优美、民族特色鲜明,加记3分。新建建筑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加记10分。民族传统文艺节目被县级以上单位调演加记5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县以上运动会上获奖加记分(金牌5分,银牌3分,铜牌1分)。有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州级刊物发表加记2分,在省级刊物发表加记3分,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加记5分。
考评办法可采取百分制综合考核、分项评分的办法进行考核。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部门联动,通力协作,建立健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民族工作机制。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有其内在独特的规律和要求,牵涉的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较多。因此,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要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相互配合,实施规划具体、考评措施完备的工作机制。
实践证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离不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的密切配合,离不开民族工作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民族工作部门要全心全意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发展民族教育品牌作为发展创新的突破口。具体的讲,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主管部门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门,民族部门是协助管理部门。对民族地区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一些重大问题,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民族工作部门则主要协助抓好这些工作中涉及少数民族有关政策的落实,切实帮助改善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突出民族地区学校的特色建设。发挥民族学校的样板示范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民族素质,推进民族教育的目的。
针对民族工作部门和教育部门在民族教育中的特点,协调、统一尤为重要。民族工作部门要把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融入到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和素质教育之中,教育部门要把民族文化进校园纳入开展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加以重视,并且在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培训师资队伍,加强督办、考核等方面予以关注,并制定出相应的规章。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而展开。在素质教育中渗透、融合民族教育,使之成为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一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核心在于突出民族特色,在于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和素质教育民族特色化。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达到兴教育人,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既要有标志性的民族建筑,又要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特点的校园;既有民族常识理论的教育,又有经常性的传统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二是寓民族教育于常规教学之中,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充分拓宽民族教育的渠道空间,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注重挖掘民族教育的因素,把民族文化进校园和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在体育活动中进一步突出民族品德的培养,在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增加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渗透民族风情、民族优秀人物、民族沿革的历史等等。
(四)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全面推广,促进民族教育品牌建设。13所恩施州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示范学校建设、102所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为全面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探索了有益的经验。民族地区九年义务制阶段的中小学校,理应学习102所民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经验、作法,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建立考评督查机制,广泛开展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使民族地区所有中小学都成为民族特色浓郁、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少数民族群众满意的学校。民族工作部门要明确开展这项开创性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加以研究总结和提高,使这项创新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让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民族教育品牌。全省要出台一个内容祥实、目标具体、可操作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考评大纲,以利全面指导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投入。民族文化进校园离开了资金的投入是难以实现的。首先要确保国家、省的民族教育资金在一定阶段内用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去。其次,国家拔给民族地区的扶持资金,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要予以适当倾斜,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宣传,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