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2010-04-09潘润泽李华伟李德轩郭丽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年5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节约文明

潘润泽 吕 涛 李华伟 李德轩 郭丽萍

(1.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环保局河南漯河 462300;2.河南省漯河市环境监测站河南漯河 462000)

弘扬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潘润泽1吕 涛2李华伟1李德轩1郭丽萍1

(1.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环保局河南漯河 462300;2.河南省漯河市环境监测站河南漯河 462000)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弘扬生态文明,树立新的发展观,价值观,消费观,生产观,政策观,群众观等,在现实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我国环境资源与社会发展现实而论,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事求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宏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1]。其本质是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组织能力和稳定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

主观上讲,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认识不足,把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无限索取的领域、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领域[2],在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同时,又把可作为再生资源的废物不加处理地排向环境,这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破坏了环境。发生于 20世纪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沿着传统工业文明的轨迹,不断提高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的能力,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而片面追求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突出了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和资源短缺的危机性。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的战略决策。

其实,人类发展只是整个自然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局部的发展失衡,最终使整体遭受严重破坏,反过来局部的发展也将因此受到阻碍和破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具有客观性,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但人类不是被动地存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把握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一旦人们的主观意志膨胀,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施以无节制的过度行为,自然的反作用也必然是残酷的,无情的,社会和谐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应正确运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力促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协调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社会发展持续性。

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把人类的全面进步与自然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有效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组织能力和稳定反应能力的提高,使人类真正成为正确驾驭自然规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开拓者,从而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空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因此,弘扬生态文明,以生态伦理塑造人,把人类的全面进步与自然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使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生活提高到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基础,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正确驾驭自然规律的开拓创新者,成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者,这不但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动力。

2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它要求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发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消费,要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营造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生态文明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面对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和经济规模逐步扩大的现实,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境外加工业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资源短缺必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并导致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矛盾日益突出。要缓解环境资源对发展的制约作用,必须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把节约放在首位,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价格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全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原则,以科学发展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环境。环境作为资源的源泉,在经济发展中,要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3]。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注重环境资源对发展的基础支持作用和发展对环境的危害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力促和谐发展。

其次,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建设中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社会体系。节约创造价值,节约可以提高投入产出比,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可以缓减资源消耗速度,可以储备资本。在生产建设中,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能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在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流通中,要讲求功能实用性,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完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机制,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在消费中,要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第三,要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向有利于节约循环的方向转变。在科技发展中,要大力推进循环节约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依法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关闭调整污染严重的产业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止工业污染转移,促进城乡和谐;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市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3 开拓创新凝聚力量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决策,我们既要传承文明,又要用创新的思路,凝聚社会力量,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创造先机,促进环境友好和谐社会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树立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树立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把环境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在技术开发中,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在消费中,不仅要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而且要注重节约消费和垃圾的分类回收。在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 树立新的生产观

树立新的生产观,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应本着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绿色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3.3 树立新的政策观

树立新的政策观,把强化管理作为政府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保证。建立健全流通、生产、消费约束机制,限制污染产品贸易,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持循环企业建立,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限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3.4 树立新的群众观

树立新的群众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动人民从家庭、社区、社会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推广使用绿色产品,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节约消费方式,把人民勤俭节约的热情转化为行动,共同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4 结束语

将社会导向崇尚文明、珍惜资源、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和变革。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资源一体化发展趋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弘扬生态文明,树立新的发展观、价值观、消费观、生产观、群众观、政策观等,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等战略措施,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立,实现社会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

[1]陶承德.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998:192~203.

[2]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扎耶德国际环境奖颁奖典礼上致辞[P].中国环境报,2006.2.10.

[3]曾培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P].中国环境报,2006.2.24.

[4]马凯.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J].求是,2005(24):23~25.

X22

A

1673-288X(2010)05-0044-03

潘润泽 (1974—),男,河南漯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节约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节约
节约
节约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