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对策分析
2010-04-09张涛
张 涛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
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对策分析
张 涛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
环境监测科研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动力。为做好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工作,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认识,提出了创新环境监测科技管理机制,强化前瞻意识,抓好科研课题的立项,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重视科研信息收集,建造平台,扩大科研集群效应,培养环境监测科技人才队伍等建议和对策。
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对策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目前,环境监测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根本任务,环境监测的进步不仅需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更需要有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科研管理工作虽不能直接决定科研成果的深度与创新程度,但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成效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完善科研制度,健全机制,在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对提高环境监测科研水平,加大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更好的支撑。
1 环境监测科研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监测政策性研究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我省环境监测科研重视技术的研究,而忽视软科学和战略问题研究能力和研究人才的培养,研究能力和研究人员比较缺乏,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政策上的贡献较小,特别是对重大环境问题缺乏超前研究,环境监测科研往往滞后于环境管理需要。
1.2 环境监测前瞻性研究不够
目前,国外环境监测和环境科技的前沿已转向环境与健康以及生态的研究。对此,我省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研究才刚刚起步。如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包括环境荷尔蒙、持久性难降解有毒有机物(POPs)等对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未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其生态安全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支持,难以提出有效的控制对策或方案。
1.3 监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不到位
虽然我省每年都取得不少环境监测科技成果,大多最终只是停留在成果阶段,不少科技成果在通过验收后便束之高阁,使一部分科技人员误认为取得科技成果只是为了结题和评奖,从而缺乏进行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开发的动力[1];加上监测科研大多取得的是社会效益,难以用经济效益去衡量,使得一些科技成果难以实用化、市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不高。
1.4 科技资源缺少共享和整合
我省每年开展的环境监测科研有几百项之多,但大多数科研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机构和全省的监测网络优势、人才资源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所研究的课题涉及面窄,也不够深入,环境监测科研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1.5 高层次研究人才比例较低
环境监测日常任务繁重,科研投入时间和力量都比较少;虽然有大量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但深度分析成果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环境监测科技队伍中,学术带头人缺乏,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偏少,高层次研究人才比例与环保科技发展现状和环境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2 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对策
2.1 创新环境监测科技管理机制
增强科研工作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是基础。首先要构建具有激励机制的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监测科研队伍,鼓励技术骨干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各方面参加监测科研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管理制度需将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考核等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精神奖励能提升知名度和学术地位,是科研创新的动力;物质奖励是对科技人员的肯定,更实惠;考核措施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营造监测科技人员相互竞争、共同参与监测科研主动性。管理机制应鼓励创新,支持科研人员挑战技术前沿,开展多方位合作,发挥科技带头人在监测科研中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管理方式上需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选择、资金分配、督促和检查科研任务的完成、解决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做好课题的计划管理和后勤服务[2]。
2.2 抓好科研课题的立项
监测科研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面对日益深化的环境管理和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创新解决技术难题、优化业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环境问题往往先于环境保护措施出现,超前考虑、科学分析、合理应对,是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普遍要求。从另一方面说,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决定着环境保护工作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前瞻性的监测技术储备至关重要。科研管理部门要注重分析现有的基础、优势、监测发展趋势、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环境管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研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3,4]。注重从战略层面遴选研究方向,引导并选择好研究项目,加强对环境监测领域重大的技术、管理问题的科研攻关,为环境管理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证。
2.3 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科研成果是环境监测科研成效的重要标志,环境监测系统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本站事务性工作,信息共享程度低。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5]。一方面强化科研成果的申报工作,及时组织成果的验收或鉴定,组织申报国家成果或申报专利,把握国家科研信息,申报国家及省各类科技奖项,使科研成果社会化;另一方面了解科研课题应用领域,适时加以推广利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2.4 做好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管理
一般来说,每项课题由课题负责人负责,即执行的是课题负责人制,课题一经立项,课题负责人根据合同书或任务书要求负责组织实施。环境监测机构与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部门工作性质不同,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监测任务日益繁重,往往怱视了科研时间和人力的投入。要高质量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除课题负责人要认真执行合同书或任务书要求外,科研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课题实施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强科研计划管理,保持计划的严肃性,对科研项目进度定期调度,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保证课题计划的顺利实施。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管理可制定文件化的管理制度,使课题管理更加规范,有据可依。
2.5 鼓励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
论文的发表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体现方式,目前学术期刊数量繁多,良莠不一,如果单位制定的论文管理目标,仅注重考核论文数量,不注重论文质量,这种导向往往会让技术人员选择一般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的甚至在一些以盈利为目的刊物上发表,不利于单位整体实力的提升。科研管理部门应做好领导层的参谋,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加大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完善论文发表的评价方法,鼓励科技人员在中文核心期刊、SCI、EI收录的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著,引起国内外行业界的关注,受到同行认可,树立单位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品牌效应。
2.6 重视科研信息收集
在知识激增的今天,能否提供前沿性的科技信息,已成为影响科学研究质量和知识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6]。只有不断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以及发展趋势,及时跟踪环境保护管理、社会发展等最新动态,才能跟上环境监测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的科研立项才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科研工作才有实用价值。
目前互联网信息非常丰富,作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专业知识、网络知识的学习[7]。一是重视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应与《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建立查询业务,为科研人员上网查阅各类科研成果及论文提供方便。二是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建立专题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把采集到的科研信息及时发布,建立本单位专业文献检索体系,让科研人员方便获取。
2.7 建造平台,扩大科研集群效应
监测科研应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新型环境监测科研运行机制,建设协作和资源共享平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环境监测学科的快速发展[8]。一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络,充分调动其人才和科技资源,开展协作和合作,推动科研发展;二是可以与行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技人员联合,发挥其专业和技术优势,进行应用成果研究;三是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掌握国际研究动态;四是开展高质量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五是创建各类科技平台,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等,设立监测基金支持科学研究,拥有《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以这些科技平台,集合环境监测领先技术,营造环境监测科研氛围。
2.8 培养环境监测科技人才队伍
做好科研,人才队伍是关健因素。作为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和计划,在各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培养高、中、低层次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对一些监测技术优先领域构筑人才高地,形成学术带头人。实施环境监测人才的更新和选拔机制,建立动态管理环境监测科技人才与专家信息系统,发挥省、市、县监测系统技术优势,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办法,加强教育和培训,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发现人才,创造机会,调动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核心竞争力。
[1]葛蕾.如何发挥科研管理在研究型气象业务建设中的作用[J].暴雨灾害,2007.3:92~96.
[2]郝英群.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3(15):36~38.
[3]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6):5~8.
[4]毕军,曲常胜,黄蕾.我国环境风险预警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监控与预警,2009.1(1):1~5.
[5]林虎.发挥科研管理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7.8:672.
[6]郑萍,王秦玲,罗书练.发挥医学信息服务在医院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3):239~240.
[7]黄家怡.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五点意识[J].科教文汇,2007.4:5.
[8]张涛,张宁红,黎刚.探索资源共享机制研发环境监测技术转化平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3):1~3.
X322
A
1673-288X(2010)05-0024-03
张涛(1968—),女,江苏人,研究员,从事环境监测和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