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
2010-04-08宋景华
宋景华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8)
高等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
宋景华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8)
高等教育哲学就是用哲学去研究高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撰写的《高等教育哲学》代表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高等教育哲学,不仅是教学及科研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高等教育职能中人的因素、知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提出以人本论、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谐调统一,来架构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
高等教育哲学;发展;基础架构
高等教育哲学博大精深,充满着理性、知识和智慧。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系统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对于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掌握高等教育特点,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创新高等教育理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哲学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大学校长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借鉴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历史,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哲学课程构架,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基本问题
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领域,也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用一句话来说,高等教育哲学就是用哲学去研究高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哲学既有本身独自的特点,又与哲学和高等教育学相关联。从高等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看,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区别于一般哲学;从高等教育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看,高等教育哲学又是高等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致力于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哲学产生于西方。西方高等教育实践的历史漫长,而对高等教育理论探索的历史却较短暂。古希腊时期,雅典先后出现了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等学者个人主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通常被认为是西方高等教育机构的起源,也是西方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渊源。其中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6。他既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作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柏拉图创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贵族子弟成为上层统治者的学校“阿加德米”学园[1]10。柏拉图的著作和学说非常丰富,《理想国》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其教育思想的著作。柏拉图认为一切都是公有的,公共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主张理想的国家应该由掌握正确理念的人(精英)治理,引导人们过符合美德的生活[2]。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视辩证法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他在已有的辩证法、雄辩术和文法这“三艺”的基础上,又在课程理论方面,倡导学习天文、音乐、算术和几何这“四艺”,统称为“七艺”。柏拉图的这种教育理论对后世的大学教育及高等教育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后期,经历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时期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了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高等教育相关论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新思想的出现才真正成为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端,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以柏林大学的建立为标志,以哥廷根大学和哈勒大学的改革实验为证明,德国建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并开始思考现代新兴大学的本体价值,由此拉开了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探索序幕,开始了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普遍和基本问题的探索。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演进历史已持续了200多年的时间,期间,先后出现了一大批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高等教育学说。英国的纽曼即是系统思考高等教育基本问题的先驱。
高等教育哲学逻辑体系所研究的问题颇多,按照高等教育哲学专家的观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3]4。一是目标: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是什么?具体来说,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高等教育机构的理想状态是什么?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家、政府、社会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高等教育机构与学者和学生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二是策略:高等教育机构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这个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措施: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等具体层面的问题;四是条件:为保障以上三个方面,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提供什么制度支持?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相关政策、法律、财政及高等教育内部的组织体制等。
二、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推移,高等教育哲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是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在1978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学》。该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著作进行了概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布鲁贝克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4],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文化的传承与进步,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科学的发现与技术更新都需要借助于大学的推动。但任何学科发展都经历了艰难探索的过程,高等教育哲学的出现也是一样。
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离不开高深学问,是高深学问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哲学思考。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重要差别在于教材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而中、初等教育只是学习基本知识。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变化的,到19世纪最初几十年,学生为谋专业而求学,新的实用性课程向传统的课程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给予哲学性解决与回答。第一次试图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的《耶鲁报告》。报告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建立在“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之上。首先,在这两条原则中,“训练”心灵原则更为重要,学生通过训练这些能力和官能进而发展精神力量;因此学习物理、数学等这些学科都通向“心灵”训练;其次,传统的课程原则是“装备心灵原则”,希望大学中强调学习文学与科学这些高深学问,阻止商业、农业等职业学科进入大学。《耶鲁报告》的精神支配着美国19世纪的高等教育哲学。期间,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中的精神也深入影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思想。纽曼说:“如果有人要我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来阐述‘大学是什么?’那么我借用一句古老的话来表述,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地方。”[3]62
大学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需求催生着大学的专业教育,削弱着旧有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中后期,社会需要使美国的专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选修制”的出现也使得大学生可以选修古典课程以外的学科。19世纪末,德国高等教育思想不仅震撼了欧洲,也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德国求学归来的大批美国学者,给美国高等院校增添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直到20世纪初,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转入“为国家服务”的方向,科学研究进入了工农业生产及其系列社会问题之中。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批判形而上学的旧有的高等教育思想不把“理性”视为高等教育的目的,而把高等教育视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西班牙教育家奥尔特加在《大学的使命》中宣称,大学应该抛弃其研究职能,把精力集中到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激化,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态度认识到了高等教育哲学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学者把掌握高等教育哲学定为所有大学校长必须具备的条件。
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哲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涌现出太多的高等教育哲学流派,需要做出科学的梳理。1970年—1973年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发表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报告,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实施》这份报告中取得了梳理的较大成就,形成了对各种矛盾观点的系统的哲学阐述。报告提出,或许可以通过传统的哲学框架,如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或存在主义等学说来解释高等教育之谜。这确实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完全合乎逻辑的办法,但现实并不完全支持这种办法。
当今的大学为变革中的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利益服务,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高等教育哲学应当围绕凸显这些问题的主旋律的“高深学问”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现状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百年,高等教育学的历史则仅有20多年[5]3,高等教育哲学的出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潘懋元、朱九思、汪永铨等学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做了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教育组织纷纷建立;高等教育研究博士点、硕士点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研究学术队伍颇具规模;高教研究学术期刊日益成熟。然而,与高等教育学的日成“显学”极不相称的是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贫乏。到目前为止,国内仅见5本高等教育哲学著作。一本是前面提到的译著,即美国学者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原书1978年初版,1982年修订再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于1987年翻译出版;第二本是2006年周光迅教授的《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第三本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4月出版的张楚廷教育文集第一卷《高等教育哲学》,这也是国内唯一见到的以高等教育哲学命名的专著;第四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7月出版的张斌贤、刘慧珍编著的《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第五本是宋景华于2009年4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学概论》。此外,则是研究者在相关领域发表的系列论文。综观5部著述以及相关论文研究,中国学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从西方“认识论”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中寻找堂奥。其表现是,30年来一直把布鲁贝克的译著《高等教育哲学》奉为研读经典。该书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作为哲学基础,对历史上以高深学问贯穿始终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思考[6]。张斌贤等的《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则系统梳理了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其他3部著述则代表了中国学人以布鲁贝克思想为源头,把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的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出现。
第二,以“生命论”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持“生命论”哲学基础的代表人物为张楚廷教授。张教授基于对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分析,以及在对杜威、康德、马克思等的教育思想的考察的基础上,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基础进行了质疑。并在“两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论”的观点。他主张高等教育的诞生与发展要以人为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这种特殊生命的活力,高等教育是这种活力的进一步腾升和上扬[5]12。
第三,以“智慧论”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很多学者从哲学是爱智之学这一旨归出发,提出把“智慧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代表人物有周光迅教授。周光迅教授对此做过系统论证。此外,周教授还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哲学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提炼出“天人合一”“不言之教”“明理灭欲”“知行合一”四大主题[7]。
事实上,高等教育哲学理论体系仍然没有成熟的、得到学界公认的理论架构。贺武华对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进行了统计[8],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至少有5个学派,分别是“政治论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生命论哲学基础;资本论哲学基础;道德论哲学基础;智慧论哲学基础。胡军教授在《哲学是什么》一书中说,“要对这个世界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洞察,就必须脱离自身的狭隘性,学会从一种无限和超越的视角或观点来关照现实世界”[9]。由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哲学理论与视角本身的多元化取向,高等教育哲学也应从一种超越的视角或观点来关照高等教育,开始其多元化的发展态势[10]。具体来讲,应在对中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经典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考量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体系[11]。
必须提醒的是,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必须首先了解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教育哲学与高等教育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等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教育哲学具有很长的学科历史,教育学家陈元晖把《中庸》看成是中国第一本教育哲学著作,也有学者认为儒家哲学整个就是教育哲学[12]。
20世纪20年代中国移植和创造了教育哲学学科。五四运动前期,美国学者杜威来华讲学,“教育哲学”一词始为中国教育学界认知,其讲演文字被翻译成《教育哲学》出版。不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讲授教育哲学课程。随之,中国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哲学著作,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1923年)、李石岑《教育哲学》(1925年)等一些著作相继出版,构成了中国解放前的教育哲学的状况。
解放后,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哲学学科被取消,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设置,并迎来了中国教育哲学的第二次发展时期。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2001)、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2002)等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专著,读后受益匪浅。目前全国开设教育哲学的院校逐渐增多,开设高等教育哲学的院校也开始出现,这些都为我们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提供了有益借鉴。笔者认为,适应新形势的高等教育哲学必须关注当前和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并用它指导目前高等教育实践。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大学的定位及类型的合理把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大学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调试,等等。
面对现实,纵观高等教育哲学的学科发展趋势,尽快改变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哲学的现状和不足,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列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要将高等教育哲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根据文理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时数可暂定36~45学时不等。教学内容应遵循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从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出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2.编写特色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由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哲学教材匮乏,开展教学相对困难。因此,应组织此学科全国专家从借鉴中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哲学教材,使之尽快成为一门更加系统、科学的学科专业课程。
3.加强学术研究。从目前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看,仅限于对布鲁贝克等人的《高等教育哲学》的解读和论述以及西方高等教育哲学流派中个人观点的解读和分析,缺乏对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哲学研究和专业探讨。因此,要加大高等教育哲学课程的经费和人力投入,大力开展课题开发研究,为推动高等教育哲学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4.开展学术交流。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要尽快设立高等教育哲学专业学会,在加强科研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高等教育哲学教学水平,通过交流真正让理性思维的新风吹进大学即高等教育的研究之中。
四、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未来架构
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高等教育职能不断扩展的历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职能的每次扩展都会引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嬗变。如今,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服务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已经基本得以确立,但是,至今高等教育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各项职能之间的配比关系。究竟把何者放在首要的地位?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同一所大学的不同校长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兴奋点。矛盾选择的根源是高等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职能的丰富。从高等教育的职能看,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应是人的因素、知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有机融合。
长久以来,西方认识论和政治论相互交错地占据着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统领地位。他们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无疑也是重要的基础。很显然,认识论和政治论对应的是知识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在哪里?有没有更适合甚至说专门适合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特色的哲学?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并一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含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指导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谋求科学发展的新的伟大命题,它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三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的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人的因素在这里的凸显使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架构更加坚实。
循着这样的思考,继续考量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培养人才职能与生命关怀、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知识职能与学术自由、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服务社会职能与走向社会、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三组概念各自惊人的一致,做这种归类,恰好把同系列术语分别置入了充满美感的位置,反映了高等教育职能与高等教育哲学之间形而上之凝练的关系。
一是培养人才与人本论。生命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高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活生生的人的存在,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核心就在于人的发展、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的幸福,在于追寻一个怎样的社会更有利于人。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把人看作是一个有理智、有情感、有趣味,健全而完整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学习机器或者政治工具;它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个体潜能,提升生活质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肯定要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点持续地存在下去。但是它首要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培养人,不管这个人是生活在哪个世纪。时空的不同只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无论是满足了知识发展和理性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为了人的解放与自由。随着社会外在目的和理性目的的满足,人的内在目的会逐渐显露,人追求通过高等教育达到自身完善的愿望也会愈来愈强烈。这种完善的要求是一种源于个体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对人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即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发展知识与认识论。大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知识、传播知识、保存知识、整理知识。持认识论哲学的人强调大学以探索高深学问和忠实地追求知识为目的,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系统,学术发展是最根本的目的,大学的内在逻辑是“大学是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堡垒”,大学就是名副其实的“象牙塔”。
崇尚真理,是一切大学最基本的特质。它意味着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用真理说话。追求自由,是一切大学的最高信条。缺失了自由空气,大学就无异于等级森严的政治角斗场、利益冲突尖锐的经济屠宰场,也就难以生发出更多的创见和思想。
三是服务社会与政治论。持政治论哲学的人强调知识对国家社会的深远影响,追求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他们要求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基本上与世隔绝的封闭状况,从孤芳自赏中走出来,主动融入社会的现实之中。
大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社会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社会直接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责,大学中的活动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而充分地满足社会需要,是大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总之,高等教育的不同职能和与它们相对应的哲学基础,都各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背景,发展至今,都取得了各自的合法地位。事实上,我们的大学既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又要以纯熟的脚步自由进出“象牙塔”,探索未知世界并服务社会进步。因此,必须以冷静的哲学之思加以审视,把握人本论、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内在统一性,加以合理调谐,从而构建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和现实需要的高等教育哲学。
[1]刘传德.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韩震.西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
[3]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2:1.
[5]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卷:高等教育哲学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6]赵军.高等教育哲学的旁白与补释——兼谈教育哲学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5(5):24.
[7]周光迅.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39—48.
[8]贺武华.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自醒[J].江苏高教,2008(1):12—15.
[9]胡军.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6.
[10]杨杏芳.读经30年,自醒才3年——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畸形的学术发展道路[J].江苏高教,2009(4):8.
[11]宋景华.高等教育哲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146.
[1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责任编辑 侯翠环]
The History and Practical Need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SONGJing-hua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 050018,China)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is to use the philosophy to solve the basic problems that study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ide.The bookOn the Philosophy ofHigher Educationwritten by John S.Brubacher,a famous American educationist,is regarded as the marking represented of the modern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But how to set up the actu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philosophy,is the demand of teaching and section,also the need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integrated reflection of the human,knowledge and political factors of the func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paper offers the unity of the Humanism,Epistem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to structu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宋景华(1960—),男,河北霸州市人,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G640
A
1005—6378(2010)04—0083—05
20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