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盛教授躁郁证治经验
2010-04-08杨喆
杨 喆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20)
胡永盛教授,师承吉林名医盖受益,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方剂学》教学、临床及科研 60余载,医理精湛,医德高尚,被誉为“吉林四小名医”,人称“中医活字典”。笔者有幸拜于胡老门下,悉听恩师教诲,随师诊察诸病,所见所学,感慨良多,受益终生。胡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善用古方,加减化裁,疗效卓著,本文乃窥习胡老躁郁证之心得,以观其用药之精妙。
躁郁症是一种双极性的情感疾患。此种疾病的特性是躁狂发作与忧郁发作交互或混合出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提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元代医家朱丹溪从经典理论出发,提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并以此发明“六郁说”。明代张介宾于《景岳全书》论其治法为“当各求其属,分微甚而开之”,提倡明辨病因,开郁除证。又有明代医家易大良著《易氏医案》,强调开郁为先,补益随后,体现他对郁证的治疗特点。胡老以诸家医典及道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和气论”,另辟蹊径,独立法门。
“道”本意仅指供人行走之路径,经过不断引申而具有了“规律”的含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2]所云:“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在《内经》时代,“道”已指作天象运行和人的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 《老子 ·四十二章 》[2]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者何也?乃“太极”也。太极又称“太一”,乃万物生化之元气。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指太极生阴阳之意(即“一生二”),但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能相互孤立,必须不断交合、运化(即“二生三”),才能化生万物(即“三生万物”)。胡老认为“太极图”即指道的开始,又指道的终结,而终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为极盛之终,极衰之始,太极图可分为三部分:一为“阳鱼”,二为“阴鱼”,三为“和气带”。阴阳二鱼首尾相连,互为抱负的中介体,即为“和气带”,它就是阴阳二气不断交合、不断运化的场所,苍茫宇宙,化生无穷的奥秘也就在于此。《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胡老认为“冲”者动也,感而相交者成“和气”,和气为一身之主宰,和气治则心气平,神清气爽,耳目聪明,血气畅运,百体皆宁,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2]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根据以上理论,胡老认为“气”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阳气、阴气及和气,其间阴阳二气在人体充足完实之后相互吸引、相互感应,聚化为“和气”,它是阴阳二气的中介,是人体获得内心平衡及身心平衡的关键,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和气充盈,生化之气寄旺于上中下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滋养通体。而当七情抑郁或六淫交侵,导致“和气”功能失常,即在怫郁之气所著之处出现躁郁的不同见证,因此前人又有“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不行而食不化”(《医学正传》)[3]的病理衍化之说。然而在医疗实践中,胡老认为不能把六郁看得过于死板,亦不可教条分型,只要抓住躁郁的主因,重视辅助和气,宣畅三焦,随其所见诸证,量酌兼药即可。
胡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用药心得,创立“和气汤”,主治躁郁证见精神躁烦,或情绪淡漠、胸膈痞闷、胁肋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者。
和气汤:香附 15g,乌药 15g,藿香 10g,连翘 15 g,当归 10g,甘草 10g。
方中香附通行三焦,善解九气(怒、喜、思、悲、恐 、惊 、寒 、热 、劳 )之郁 ,尤以能散肝郁气滞见长;辅以乌药、藿香健胃醒脾,升降气机,同为解散胸腹逆邪之要药;佐以连翘清泄六经郁火,散结化湿;当归血中气药,与气分药偕行升提气血,解除诸般疼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以甘草即可清热泻火,又可奠中安土,调和诸药,防止气分之药耗气伤阴。综合六药,行气而不伤正,化湿而不生燥,清热而不助寒,活血而不攻破,诚为“和气”之本义也。
典型病例
赵某,女,38岁,因夫妻矛盾,悲愤不已,出现情绪低落,默默欲哭,太息胸闷,孤僻自语,并且时有烦躁不安,狂躁易怒,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纳呆嗳气。经医院诊为抑郁躁狂症并给予抗抑郁治疗,服药后,产生厌世之感,每不欲生,需由家人耐心相劝才肯来就诊,现症见面色晄白无华,精神迟滞,目光黯淡,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胡老四诊合参,认为此病为气滞不和,郁久而发,处以和气汤,并加川贝15g、百合 25g以清肺开郁,佐金平木。服药 6付后,患者情绪低落、胸闷嗳气有所好转,躁扰频率有所下降,但仍纳呆厌食,倦怠无力,脉沉细而滑。胡老认为患者平素脾虚,现郁结始化,肝气始和,故虚脉毕露,于原方中加入党参 15 g,砂仁 15 g,并增藿香至15g以健脾化湿,顾护中州,更服 6付。三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主动要求就诊,胡老认为效不更方,嘱其继续服药 1个月,并叮嘱家属对患者做好思想工作,积极引导,至今患者症状消失,未见反复。
[1]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65.
[2]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1983:18.
[3] 明.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