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蠲痹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50例
2010-04-08蒋文英
蒋文英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中医院针灸科,广西 合浦 536100)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中老年人及经常低头工作者为多见,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椎间盘组织或骨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颈肩部疼痛,颈项部强直,活动受限,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伴上肢痠软无力、前臂和手指麻木、握力减退等,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001—2008年,笔者采用针灸配合蠲痹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50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50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32例,女 18例;年龄最小 23岁,最大 75岁;病程最短 2 d,最长 17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②颈椎 X线片示:椎体增生,钩突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全部病例均经 X线颈椎正侧位片和开口位片确诊[1]。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 主穴:风池、新设、大杼、三阴交、阳陵泉。配穴:根据临床症状,按经络的循行和发病部位选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后溪等穴。均取双侧。操作:取30号 1~1.5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于新设和大抒穴接入G 6805电针治疗仪(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波型为连续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并于颈项疼痛部位加以艾灸,每次30min,每日 1次。
1.3.2 中药治疗 予蠲痹汤加味。药物组成:姜黄 10 g,羌活 10g,防风 10 g,当归 10 g,白芍药 10 g,黄芪15 g,炙甘草 6 g,大枣 10g,生姜 3片,鸡血藤 10 g,葛根 10g。上肢麻痛加桂枝 6 g、威灵仙 6g。日 1剂,水煎服。
1.3.3 疗程 10 d为 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过度劳累时有轻微不适,基本能恢复原工作;可: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改善;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1]。
2 结 果
本组 50例,优 23例,良 20例,可 5例,差 2例。优良率86.0%。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骨痹、肩颈痛、肩背痛、颈筋急等范畴。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或长期劳损,复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灵枢°五邪篇》中有“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肩背颈项痛”,《济生方》中言痹证“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风池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祛风解表作用;新设为经外奇穴,位于颈项两侧,大杼系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会穴,又是八会穴的骨会,两穴加以电针,使颈部气血运行通畅,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络,改善循环,促进局部营养代谢,恢复机体内外平衡;曲池、合谷、外关、后溪为循经取穴,可疏通经脉气血;阳陵泉是八会穴中的筋会,有舒筋利节的作用;因“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三阴交又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会穴,针之既可健脾利湿,又可调补肝肾。颈部加艾灸,温通经络,使局部痉挛之肌肉得热则舒。诸穴合用,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经脉筋骨得以濡养。蠲痹汤善治上半身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之症,方中羌活、防风、姜黄祛风胜湿止痹痛;当归活血行滞;白芍药酸苦微寒,养营和血,擅解痉挛;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葛根解肌;黄芪、桂枝益气通阳;威灵仙、鸡血藤祛风胜湿,活血通络;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和营、祛风胜湿之功效。
观察结果表明,针灸配合益蠲痹汤加味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