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医护人员潜在感染因素及防护体会
2010-04-08韩丽影
韩丽影,姚 红,王 辉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输血科是医院病区内各临床科室用血的供应中心,负责血液储备、保存,交叉配血的安全保障管理工作。医护人员由于职业性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是获得性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其工作职能决定了发生医源性感染危险存在于工作过程中[1]。认真落实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职业防护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1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自我防护意识差
工作中不能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进行血液检验、交叉配血工作时,不能有效选择隔离防护用品,延续以往不良工作习惯。如不正确佩戴口罩、帽子、穿防渗透的隔离围裙,工作其间带污染手套接听手机,处理配血试纸时,没有选用防污染效果较好的乳胶手套。把工具书、专业书、报刊等带入工作室,增加了职业暴露污染机会。
1.2 工作环境污染
连续工作准备用物时,如开冰箱取试剂、备血,没有及时更换操作时佩戴的手套,造成仪器、冰箱、备物、试管架的污染,或因操作过程中工作疏忽,使具有传染性的血标本洒溢在检验台面、地面、产生气溶胶扩散,皮肤黏膜暴露接触而造成感染因子携带[2]。
1.3 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暂时储存和职业性接触
因为输血科的血样标本来自不同疾病患者,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和高度传染性。且临床工作中回收各病区病人输血后的血袋4℃暂时存放24h以备观察的规定,由于回收的血袋都是非完整严密型。废血和血液污染的物品、血袋、血样标本试管、交叉配血一次性医疗用具均是高危险感染性医疗废物。
1.4 储供血冰箱、试剂冰箱、标本冰箱
因储存血液和成分血液及化学试剂,频繁的开启和连续性使用,给卫生清洁和消毒带来不方便,如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样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导致冰箱内环境被病原菌污染。造成工作人员致病菌的携带和自身感染机会增加。
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 执行标准的防护原则
在工作中输血科医护人员要树立普遍防护意识,对病人的血样及采供血均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交叉配血,发放病人的备血及回收处置血液污染血袋和一次性医疗用品时,根据工作需要科学选用防护用品。对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的标本必须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进入血液检验、交叉配血室工作时要穿工作服,佩戴防渗透性能围裙,换工作鞋、戴一次性帽子、口罩、乳胶手套,如有血样喷溅危险时 ,选用防护镜。工作结束后,认真卫生学洗手 ,操作后用皂液流动水洗手。如手直接接触污染物,操作后双手应使用含0.31%~0.5%碘伏消毒剂搓擦2min,在用皂液流动水洗净[3]。
2.2 保证医疗环境的卫生清洁
清洁区、休息工作室,每天注意保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物体表面清洁擦拭,地面湿式清扫。半污染区,储供血室、血液发放工作室和污染区血液检验室、处置室,每天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 ,每次保证 30min,做好记录和交班。物体表面和仪器设备表面选用1000mg/L有效氯每天擦拭二次。工作台面和地面遇有操作时血样标本洒溢污染时需及时局部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微生物污染传播。
2.3 血液污染的医疗废物管理
传染病人的血样标本需要严格分类处理,并有明显警示标志,防止医务人员及运送人员职业接触中意外伤害。交叉配血工作中使用的一次性吸管、试管、配血试纸一次性医用手套均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应严格分类处理,使用后及时装入黄色不渗漏塑料袋置入医疗垃圾桶内。做到日产日清,打包封口贴上感染性医疗垃圾标识。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原则,分类收集,集中转运,集中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2.4 保证仪器设备,储供血冰箱,试剂冰箱的清洁消毒
因医疗输血袋具有潜在血液污染性,会导致细菌生长,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完善工作流程,有效保护自身健康。
3 职业暴露的医院感染质控防护考评
3.1 医护人员手卫生学消毒效果监测
采用定期抽捡输血检验人员手卫生情况,依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输血科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卫生监测,细菌总数≤5cfu/cm2,未捡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同绿假单胞菌为消毒合格。
3.2 环境卫生、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空气每月细菌培养一次,标准应达到≤200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物体表面、仪器表面、工作台面消毒检验标准≤5cfu/cm2,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3 储、供血冰箱内壁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
标准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3.4 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措施考核
通过宣传、监督考评职业暴露的危害严重性,使输血科医护人员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措施,流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在伤口旁侧挤压)+典伏消毒 (创可贴包扎)。树立了标准预防的防护理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预防和控制了医源性职业感染的发生。
[1]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适用指南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04-105
[2]祁国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1-182
[3]陈丽,杨晓梅,柴树红,等.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与预防措施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2459-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