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扎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010-04-08邵文武
邵文武,张 辉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目前我国肝硬化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肝纤维化是许多肝脏疾病发展的中间环节[1],最后会发展为肝硬化。因而早期诊断,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属于当今医学界重点研究课题之一[2]。本文作者用 Wistar大鼠成功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90只,体重约200g,由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分为 5组 ,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 4组,各20只。
1.2 实验方法
饲养7d,实验采用无不良反应,饮水、饮食以及活动正常者。给予胆总管结扎 ,时间分别是 24h、 48h、 96h、168h。结扎后乙醚麻醉大鼠,处死动物后立即取肝脏。肝组织标本以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进行常规 HE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染色,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肝纤维化模型的成功率
80只大鼠制模成功68只,建模成功率高达 85.0%。其中,第24小时模型组死亡1例,建模成功率为95%,第 48小时模型组死亡 2例,建模成功率为90%,第96小时模型组死亡4例 ,建模成功率为 80%,第 168小时模型组死亡 5例 ,建模成功率为75%,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随着时间的增加,愈发典型。
2.2 病理组织学观察
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呈正常肝组织结构。BDL24h后,门脉区域的胆小管内腔扩张明显,在 48h后胆小管上皮细胞增多,同时门脉区域间质发现有肿胀变化。96h后可见到门脉区域扩大以及增殖的胆小管上皮细胞周围的间质细胞有显著增多。168h后可以观察到在肝实质内有胆小管的大量增殖。大鼠 HE染色中可见肝组织病变区域多,面积大,假小叶形成。168h免疫荧光显示在汇管区附近有胶原沉积。
3 讨论
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是肝内沉积过度的细胞外基质,多数慢性肝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其中大约有30%~40%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治疗肝纤维化就成为治疗慢性肝病中的一个关键问题[3]。建立比较好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对开展肝纤维化基础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近几年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诱导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模型,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有胆总管结扎法、四氯化碳、血清制品、重金属、二甲基亚硝胺、硫代乙酰胺、酒精及复合因素的建立模型方法[4]。胆总管结扎术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技术,该模型在肝纤维发生相关的组织学、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改变等方面具有最好的特性。本实验采用胆总管结扎术模型复制方法,既可有效形成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建模时间又比较短,而且建模成功率高达85.0%。本实验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术96h和168h模型组大鼠肝功能明显受损伤,胶原纤维面积密度明显增加,汇管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较粗的纤维间隔伸入肝组织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另外,在建模失败死亡的大鼠尸检中发现,组织学观察见肝细胞大面积坏死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感染为模型组大鼠的死亡原因。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防止感染是保证建模成功的重要因素。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为后续实验做了铺垫,也为深入研究诊断以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1] Su GL,Klein RD,Aminlari A,et al.Kupffer cell activation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 rats:role for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and toll-like receptor 4[J].Hepatology,2000,31(4):932-936
[2] 杨舜民,周玲玲,张良,等.紫七软肝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纤维化大鼠的肝保护作用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6):345-346
[3] 唐桂连.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6-117
[4] Tsukamoto H,Matsuoka M,French SW.Experimental models of hepatic fibrosis:a review.[J].Semin Liver Dis,1990,10(1):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