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2010-04-08潘展霞邓丽芳巫苑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13期
关键词:患肢骨科下肢

潘展霞 邓丽芳 巫苑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因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凝块,使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痛、浅静脉怒张、体温升高,是外科术后患者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术后患者更为多见。Warbel等[1]的研究发现,发生DVT病人的平均年龄为 58.4岁,未及时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肺栓塞的病人死亡率达 70%[2]。现将老年术后患者如何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DVT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 7月 ~2009年 7月,我科共施行老年手术患者 68例,年龄 65~87岁,平均 76岁。男 37例,女 31例。骨科手术 20例,腹部手术 18例,胸外科手术 13例,泌尿外科手术 15例,颅脑手术 2例。其中 53例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老年常见慢性病。

2 预防措施

术后老年患者 DVT发病率高的原因多为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如可能同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导致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比较高,而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3],加上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因素使之活动受限,下肢静脉血流处于淤滞状态[4]。因此,护士要充分认识老年患者的高危因素,重点对这类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以减少老年患者术后 DVT的发生。

2.1 入院评估

护理人员应对入院的老年患者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和合并的慢性病,对有高危因素患者做好术后预防 DVT发生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DVT的警惕性。

2.2 饮食指导

嘱患者进食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止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劝患者戒烟、戒酒,并讲解烟中尼古丁成分可引起血管收缩及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可增加患DVT的风险[5]。

2.3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听力较差,沟通比较困难,对疾病不够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护理人员要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用成功的例子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消除不良心态。

2.4 体位指导

手术后患者抬高其下肢约 20°左右[6],使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在膝下不能垫枕,不能屈髋过度,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勤翻身,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血流瘀滞,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不能下床活动者,指导患者在床上作主动屈伸下肢、跖屈或背屈运动,作内外翻转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7]。不能自主运动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做由跟腱从下而上的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的挤压运动。必要时使用弹力袜来改善患肢血液回流情况。

2.5 防止下肢静脉的损伤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其上肢静脉的 3倍[8],输液时应尽量选取上肢的静脉穿刺;如一定要采用下肢静脉穿刺,尽可能一次成功,并要经常更换部位;如要滴注高浓度、刺激性药物时,一定要避免药物渗出血管外;对留置深静脉置管的病人,必须做好抗凝护理。

2.6 药物的预防

对存在较高危险因素患者可实施口服药物预防,临床一般使用法安明、肝素等抗凝药物降低其血液黏滞性,可预防血栓的形成。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及出血征象等。

3 结 果

住院期间有 5例(7.35%)发生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 3例,右侧 1例,双侧 1例,因及时发现并给予消肿、抗凝、溶栓治疗,症状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均康复出院。

4 讨 论

4.1 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的必要性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1)血流淤滞。瘫痪、手术麻醉、长期卧床等。(2)血管壁损伤。机械性损伤,如静脉穿刺、手术损伤血管、长期捆扎;化学性损伤,如输注各种刺激性强或高渗的溶液。(3)血液的高凝状态。常见于手术、外伤、输血等。骨科下肢创伤(手术和/或骨折)患者与以上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因为手术患者术中患肢处于长时间被动体位,麻醉反应、切口疼痛、局部肿胀等可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血液处于相对缓慢状态,进一步发展致血液淤滞。此外,术中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液淤滞可造成血管壁损伤;髋部骨折患者多为高龄,伴随多器官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麻醉和创伤后组织因子释放、损伤组织处表面凝结被激活可致血液凝结改变。以上多种因素可使患者易于发生 DVT,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除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功能不全的严重后果外,还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因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PE),而肺动脉栓塞为其最主要的死因。因此,早期预防,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做好高危人群的宣教,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合理应用预防性药物,加强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9]至关重要。尤其是机械预防,是方便、安全、无创的预防方法,它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淤血的排空及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壁的粘附。

4.2 DVT的预防护理

4.2.1 提高护理人员的预防意识 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10],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 47.1%,这说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对防止DVT发生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DVT的严重危害性,强化防范意识,按照整体护理工作程序,进行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评估,熟悉此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警惕。如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职业、下肢的创伤部位和程度、患肢肿胀情况、骨折情况、手术情况(方式、麻醉方法、手术时间等)、心肺血液系统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护理计划,进行实施和评估。如患者已出现 DVT,应及时应用溶栓药物、抗凝药物,避免患肢活动,忌理疗、按摩,以免栓子脱离引起肺栓塞。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健康教育的力度。

4.2.2 提高患者和家人的预防意识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其预防DVT的意识,强调骨科疾病动静结合的原则,可采取口头讲解、书面阅读的形式给患者讲解DVT的有关预防知识,采取示范性教育进行功能锻炼的指导,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预防的重要意义,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5 结 论

总之,根据DVT的形成因素,实施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老年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几率。

[1] 古成番,凌云霞.颅脑手术病人并发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2):553.

[2] 顾寿年,常启太主编.危重急症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9.

[3] 陶士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J].中医原刊,2007,34(14):86.

[4] 林兴娜,蔡妙铃,蔡燕玲,等.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与对策[J].河北医学,2009,15(12):1464-1465.

[5] 李 霞.早期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8):31.

[6] 刘业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9):720.

[7] 陈廖斌,顾洁夫,王 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

[8]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56.

[9] 金 芳主编.骨科临床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2005:46-47.

[10] 吕厚山,徐 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猜你喜欢

患肢骨科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