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抽象到具体:成为自我——读段德智教授《主体生成论》

2010-04-08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西方哲学哲学史人学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从抽象到具体:成为自我
——读段德智教授《主体生成论》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段德智教授在《主体生成论——对于“主体死亡论”之超越》中所讨论的主题是现代西方哲学欧洲大陆传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形而上学主体终结之后是什么 (What comes after the subject)[1]141-146?所谓“主体死亡”,实际上是指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人的形而上学理解的结束,不是指人本身的死亡。段教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无论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语境中,还是中国当代思想的争论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就此笔者想谈谈几点感想。

第一、段德智教授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2]6。所谓主体性问题,无论其观点和理论是什么,都是在谈论人。而人的问题既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也是一个当代的问题,既是理论上的问题,也是实践的问题。哲学思考历来被理解为抽象性思考,甚至被理解为最抽象的学科。这实际上是对于哲学的一种误解。更准确地说,这是对于某些哲学的概括。哲学家的任务,在黑格尔那里,就是要突破抽象,走到具体。黑格尔特别强调,真理不是一个硬币,不是现成的,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抽象思维的监狱之中解放出来,这既是黑格尔现象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也是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的根本方向。段德智教授在《主体生成论——对于“主体死亡论”之超越》中所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让我们从西方传统中关于人的“原子主义”思维樊笼之中解放出来,把人理解为既是具有多层面的立体结构也是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之中生成的面向未来的未完成的存在。

第二、这是一本新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占全书大部分篇幅的东西就其学术流派来看,是讨论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但是,正是因为段德智教授对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刻洞见使得他能够以一种理论家的视野,高屋建瓴,来审视其他思想家中所包含的真理因子。段教授的理论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或“人的现实性”的概念[2]290。依据此点,段教授对于人在时间性和空间结构上给予了分析。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历史性,人的时间性,人的乌托邦理想,等等,都包含在经典马克思著作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1845年稿本)一文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54”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把对象看作是离开人的意识和实践活动而存在的东西,它没有看到,对象性、现实性以及人的感性都是实践中产生的。在实践中,既产生了对象,又产生了人。所谓的主体也不是不变的,在改造客体的同时,我们也改造了我们自己 (主体)。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55。哲学家犯的错误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所以,要理解人,就要从实践和生活以及关系性中来寻找。

第三、段教授面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既不是盲目地拒斥,把它们看作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因而与马克主义无关,也不是无批判的接受某个流派,更不是无足失措。面对众说纷纭的当代西方哲学的“花花世界,”,段教授用一条红线来进行梳理和解读,研究众多流派是如何理解主体思想的。《主体生成论》可以被看作是一本简明西方哲学史。不过,这不是普通的哲学史,是哲学家的哲学史,是以史立论的哲学史。在史论结合中进一步体现出历史 (哲学史)与逻辑(思想发展的内在过程)的统一。这既需要理论上的深厚素养,也需要敏锐的批判眼光。

第四,这是一本中西比较哲学。“希望人学”,这是中西哲学的一个结合点,一个共同点。尽管本书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文献不多,但是本书就思维方式上来看,认为中国哲学的践行观、知行合一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是相似的。本书暗示了这么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在理论上也有其基础。段教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西哲学思想,把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笔者想 ,我们下面的期待不是过分的:希望段德智教授有一天写出一本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主体生成论》姐妹篇。“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礼记·礼运》)。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问题。儒家哲学讲的是如何“成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冠礼”所揭示的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冠礼作为“成人礼”,其含义不是完成的意思,而是新的开端。所谓“成人”就是要承担责任和义务,是面向未来的社会化过程。

最后,关于“希望人学”,笔者想谈两点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主体生成论——对于“主体死亡论”之超越》是一本关于“人的现实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段教授的著作既是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所作的理论上的反思,也是对于其个人生活阅历的自我沉思的结晶。段教授给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既然人是面向未来的未完成的存在,我们每个人所理解的自我应该是一种责任,一种任务。如何成为自我,这是段教授著作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他的著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要自己去创造,去实现,去承担自己的道德和宗教责任和义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其次,在理论上,《主体生成论》对于“希望人学”勾勒出了一个大纲。这是一项巨大的理论工程,需要对其所涉及的理性上的结构性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这本书对于当代人学研究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

《主体生成论》是一本面向未来,未完成的著作。其生命就在于这种敞开性和可能性。

[1]Gérard Granel.Who Comes after the Subject?Topoi,1988,7(2).

[2]段德智:《体生成论——对于“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责任编辑 吴兰丽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哲学史人学
《企鹅哲学史》
最有思想的句子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