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2010-04-08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专业课心理素质

兰 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355)

护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兰 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355)

与普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影响医学院校护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所不同。从护生的专业特点和群体特征出发,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发动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学校,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全员、全方面、多途径化解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和提高护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护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原因;对策

护生作为未来呵护人类身心健康的白衣天使,其心理健康状况是事关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大事。据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陈福国等人运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连续 4届,共 2 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的结果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低于全国大学生[1]。而护理学作为医学专业之一,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周英等人 2006年的研究发现,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中医学本科生占 11.1%,护理本科生占 12.2%[2]。而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年11月份对 2009级 324名护理学本专科生所做的心理调查显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有 94人,占总人数的 29%。可见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但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甚至比其他医学专业的也低。

因而,探究护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对策,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预防极端心理问题的发生意义重大。

1 当前影响护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 较重的学业负担 护理专业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学业负担比较重。就学习时间而言,护理学学制一般为 3~5 a,需要学习 20~30门专业课,较其他非医学专业学制长,知识量大。就学习内容而言,从事护理工作需要了解和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甚至比临床医学的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要广,很多专业课如解剖学、生物化学等,对于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就更加力不从心。历时一年的、严格的临床实习就更有压力。就学习方法而言,像其他医学生一样,主要以记忆为主,学习方法较为单一、枯燥。而未来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做一名既专又博的高级护理人才就必须学好每一门课程,掌握每一门医学知识和每一项操作技能。

面对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医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无疑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又增加了一份内在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适当缓解和调节,就成为了某些心理素质低、性格偏内向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2 单一的性别群体 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护理专业在学生群体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几乎没有男生。虽然这种情况随着当今社会对男护士的急需而不断改善,但选择就读护理专业的男生依然寥寥无几。就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级学生而言,324名护生中,男生只有 29人,仅占 8.9%。

由于女孩天生感情细腻,情绪敏感,学习勤奋刻苦,善于体谅父母的辛苦。所以,学习上,她们给自己制定严格而苛刻的目标,将取得一个好成绩,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自己内心深藏的、沉甸甸的目标,使本来沉重的学业负担更加沉重。人际交往上,虽然女生性格温和,相处比较融洽,但其敏感的个性也妨碍了交往的自由和轻松,同性相斥的效应比较明显。因为生活琐事和恋爱等引起争执的频率比较高,且一旦产生矛盾往往持续时间比较长。加之班集体中长期缺乏男生豁达、豪爽、活力等性格因子的缓冲、带动和感染,这些小矛盾往往让很多女学生难以释怀,以至积压成心理问题。

1.3 家庭和生活压力 护生大多来自经济困难的农村。很多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基于家庭条件不好,而当前护士的就业还比较乐观,女孩子进医院当护士,工作稳定,还可以分担家庭负担的想法。所以,很多身为长女的女护生懂事、体贴,总想以自己的能力减轻上大学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她们不辞辛劳地挤时间从事各种低报酬的兼职。身体的劳累,加之内心的包袱,让她们比一般同学的心理更加复杂,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性格。

家庭困难学生往往比较封闭和沉默,为了省吃俭用,她们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参与人际交往,甚至对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抵触和排斥的心理倾向。长期的封闭使很多女护生的性格更加内向,思想更加边缘化,情绪更加敏感,显得孤僻、抑郁甚至偏执。很多积极、活跃、进取,眼界开阔,立志考研深造的经济困难学生,一想到自己的家庭状况就倍感矛盾。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往往出于为家庭考虑,在省外大医院和省内小单位之间,她们宁肯放弃前者优越的待遇和发展空间。这种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从大学一开始就困扰和折磨着她们,成为影响护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本次该校进行的心理调查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1.4 特殊的职业性质 护士虽然不像临床医生一样,直接执刀决定病人的生死,但他们从事的也是关系人的疾痛、乃至生命安危的职业,责任重大。实习作为学习护理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阶段。

进入实习医院,面对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他们充满好奇但也紧张、恐惧。他们由学生身份突然被赋予和医院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要遵循医院对实习护士的严格要求,面对各种病人及其家属,面对自己还不够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和深知作为一名护士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而产生的精神高度紧张,加之实习任务的繁重和医护人员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都成为实习期间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而目前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3]。这一现象在在读的护生中,尤其是实习护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1.5 人文知识的缺乏 医学院校普遍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也整天忙于沉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重技术、轻人文的培养思路,一方面导致学风保守,校园氛围沉闷,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整天忙于繁重、枯燥的学习,限制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情商的培养。在此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上,往往看法比较单一、孤立,不会变通地考虑,不善于沟通,自我调节和排解能力差,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应对当前护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 发挥辅导员的工作优势 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和密切,除了做好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还要深入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区域,通过观察、倾听和交谈,了解护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同学关系以及学生感情问题,觉察护生的情绪、心态和精神面貌,了解护生当前关心什么、担心什么,掌握他们的个人定位、发展目标和大学规划,了解护生当前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和个人看法,及时把握护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影响护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加强教育引导。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将集体教育和个体辅导、个别关怀相结合,将有意识的、主动的专题教育和隐性的渗透教育相结合,切实将护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融入日常的学生工作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和女生多的护生群体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坚持耐心、细腻的教育辅导原则,多开展励志教育、情商培养、性格完善教育,增强女护生的自信、自强和奋进精神,培育她们乐观、豁达、坚强的心态,从而全面完善个性和人格。

2.2 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优势 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与其专业密切相关,非医学专业的辅导员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困难。医学专业课教师有着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对护生的学习、个人发展以及护理实习、就业、职业状况等都很了解。而且护理专业课教师大多数是女教师,有着女性耐心、周到、严谨、热情的品行,对于自己曾经身为护生的求学生涯和职业规划等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对护生的心理辅导更具针对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尤其对于解决当前护生的职业倦怠有重要帮助。

因此,要倡导医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护理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调动医学专业课教师参与护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教育,形成全校教职工全员育人,全员关注护生心理健康的局面。

2.3 开展学生互助减少护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除了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互帮互助的“自救”方式,化解护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曾在护生中实行高低年级学生结对子、交朋友的模式。一是常规结合和日常帮扶。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刚入校,面对新环境,对学习、生活等产生的不适应,组织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和他们座谈交流,解答各种疑问,化解思想、心理等问题。二是个别帮扶和交友。对于有特殊情况和个别心理有问题的护生,除了教师的教育开导,还可根据护生的个人情况,为其介绍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或学生党员,结对成朋友,帮助其解决心理和日常问题。

实践证明,这种护生之间心贴心的交流、经验的传授和朋友式的交往对于预防和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危机效果极佳。护生之间跨年级的深厚友谊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也为低年级学生吸取高年级的学习、实习经验,为异地医院实习的顺利交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高年级护生赴异地实习期间,低年级护生主动肩负起了联系学长、传达通知、代办各种手续和学校事宜的任务。可以说,一举多得。

2.4 重视人文教育全面提高护生心理素质 从学校角度,解决护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即着眼于护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要将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医学院校的育人理念中,重视对护生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育,将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培养方面,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医学院校尤其要重视人文科学和对学生就业、人生规划等有现实帮助的课程的开设。据有关研究证明,长期开设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一些社会科学的医学院校,其学生在遇到思想和心理问题时,思维更加开阔,看问题更加辨证,因心理问题发生恶性事件的几率小。此外,医学院校要为学生创造富有生机活力的校园氛围,形成自由、宽松、活跃、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建学生社团,为医学生提供一个加强沟通,发掘自我潜能,锻炼自我素质,增强自信,陶冶身心的机会,打破医学院校一贯的沉闷、保守、死板的校园氛围,弥补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缺陷,使医学生将专业技术的学习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之,只有全员、全方面、多途径关注和解决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提高医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1]陈福国,王 芳,伍志臻,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6,49(3):315-317.

[2]周 英,赖淑英,尤黎明,等.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944-946.

[3]王丽荣.预防职业倦怠—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1(3):5-6.

[责任编校:赵唯贤]

R 471

B

1008-9276(2010)06-0700-03

2010-08-05

兰 芳 (1982-),女,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专业课心理素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