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暗示闪避方式及功能
2010-04-07杨元,田甜
杨 元,田 甜
(1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2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处理国家关系通常需要避免刺激性或过于暴露,以求留有回转的余地。有意使用不具体、不直接的言语表达成为调节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对闪避回答的系统研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记者招待会中,为了成功地支配自己的语言和控制招待会,发言人会选择适合的言语或者语言结构来达到此目的。而闪避回答则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种言语技巧,是保证招待会成功的一种重要手段。
1 闪避回答
1.1 定义
Dillon[1]把闪避回答看作与提问行为相关而与问题本身无关的回应。在Dillon看来,闪避回答是互动交际行为中的一步,而不单单指一个句子。Harris[2]认为,一个回答如果不是对问题做出正面的直接回答,或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就是闪避回答。这一定义揭示了闪避回答的一个重要特点——间接性。Bull和Maye[3]主张区分回答、闪避回答和隐含回答(answers by implication)。他们所谓的隐含回答是指:对问题的答复不是直接的,而是隐含在答语中,其含义需要根据语境和答语进行推断。例如:A:Can you tell me the time?B:Well,the milkman has come.(对话双方都清楚送奶工一般是早上七点半来)这种回答中传达的言下之意是明显的,所以也算是回答了。如果隐含回答是出于政治、外交等目的,就不妨把它和闪避回答归并为一大类。Galasinski[4]提出闪避回答是种不提供真相或相关信息的方法,将其定义为语义上的故意不相关。
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言语的理解过程都是寻找最大关联的过程。如果出现交际上的“不关联”,就要探寻发话人的深层意图。因此,闪避回答就是答话方在理解了发问方的意图后做出语义不相关的反馈,但在语用上却与问题具有一定的相关。一言以蔽之,闪避回答是指在回答中有意不提供提问者所期待的全部信息。
1.2 分类
言语交际中的含糊或闪烁其辞现象尽管司空见惯,但把“含糊交际”作为系统研究的,首推巴弗拉斯(Bavelas,1990)[5]等人的《含糊交际》(Equivocal Communication)。《含糊交际》一书是巴弗拉斯等人历时10年的研究成果,涉及19个试验,检验了14个不同的交际情景,几百个受试者参与。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巴弗拉斯等人认为,相对于真实性交际(truthful communication)而言,含糊交际是真实性交际的变异,把含糊交际视为撒谎或欺骗不利于对含糊交际这一普遍的话语现象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在一些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交际冲突可大致表现为两类:有两种以上都导致积极后果的选择,而说话者只能选一种,所谓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即两愿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有两种以上都导致消极后果的选择,而说话者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即两难冲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在交际中,当说话人无法在实话和撒谎之中择一,他们就处于两难冲突交际情景,因为,实说和撒谎都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在这种两难情况下,说话者只能在实说和撒谎两极构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nuum)中作选择,此时含糊交际成为最佳选择。这种“非直话直说的交际”,其特征是含糊的、矛盾的、不清楚的、甚至闪烁其辞的。含糊交际的变异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说话者试图否认自己是话语的拥有者;2)信息的内容不清楚;3)在交际情景中,话语不是直接针对听话者;4)对于提出的问题不作直接回答。
按照巴弗拉斯等人所划分的14个交际场景,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属于大众传媒语境(mass-mediated context)。外交部发言人有时需要临时调动自身多方面的素养、智能和知识储备,当场给予得体的回答。在这种“不得不”回答的情况下,发言人常求助于含糊交际。
从总体策略上说,闪避回答分为明示闪避和暗示闪避。明示闪避是指答问者或多或少公开告知听话人他将对提出的问题不做回答。典型的明示闪避有“无可奉告”(no comment)等惯用说法。暗示闪避是指表面上看答问者已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应答,但这个应答在语义上并没有真正回答提问方提出的问题,即没有提供提问方真正希望得到的信息。本文的讨论限于暗示闪避。
2 暗示闪避的实现方式
2.1 对提问语境的处理
2.1.1 缩小语境,设定前提 问:达赖周日在西雅图的记者会上说,他的代表和中央政府之间进行了接触,你能否说明这是什么样的接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央政府和达赖之间能否重启对话?
答:我们多次重申了,只要达赖放弃分裂祖国的活动,放弃干扰破坏北京奥运会的活动,放弃煽动暴力破坏活动,我们愿意同他继续进行接触商谈。(2008年4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举行例行记者会)
记者所期待的显然是能得到一个中央与达赖“接触”和“重启对话”具体性质和内容的明确答复,而发言人则对接触和商谈增加了前提条件,重申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原则和决心。
2.1.2 扩大语境,泛泛而谈 问:你刚才说中方依法处理了在俄罗斯驻华使馆门前的示威事件,但这之后是否加强了俄罗斯驻华使馆附近的安保措施?
答:中国政府根据有关国际公约,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外国驻华机构及外交人员的安全。在这方面,中方一直是这么做的。今后我们也将会继续这么做。(2008年8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
2008年8月11日有一些格鲁吉亚的公民在俄罗斯驻华使馆前进行示威活动,记者想要得到或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发言人将安保对象扩大为“外国驻华机构及外交人员”,将安保措施泛化为“一直”和“今后”都是“这么做的”,以求维系与相关国家间良好的对外关系。
2.2 对中心话题的处理
2.2.1 同义复现,转移话题 问:关于火炬传递,中国政府有没有向那些途经国提出加强安保的要求?
答:保证奥运火炬顺利安全传递不仅符合中方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因为奥运圣火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各国都非常重视奥运火炬在他们国家的传递,认为是一种骄傲,也都采取积极的措施与中方配合,确保火炬安全顺利地传递。我们相信在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关心下,奥运火炬一定会在全世界顺利传递。(2008年4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举行例行记者会)
记者期望的答案是有否提出加强安保要求或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而发言人延续问话中的已知信息“火炬传递”,将话锋转向保证奥运火炬传递的意义。
2.2.2 否定迂回 问:中国政府对朝鲜非法入境人员在某些驻华使馆要求避难持何立场?
答:朝鲜非法入境者由于经济原因来到中国,不是难民。我们一直根据国内法、国际法,并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妥善处理,中方的处理方式也得到有关各方的理解。(2008年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举行例行记者会)
这是一个询问中方立场的问题,发言人对问话中的关键词“避难”进行修正,否定朝鲜非法入境者是难民的预设,这里闪避回答意在转移话题,避免正面交锋。
2.3 破坏合作原则
2.3.1 指称晦涩 问: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涉及自由民主和台湾问题的部分在所谓的全文记录中被删改了。美方对此表示失望。你认为这种作法是否会损害中国正变得更加开明的国际形象?
答:关于这个问题,上次记者会上已有媒体朋友提过。至于中国媒体对演讲发综合稿或全文稿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但由此我想到,去年年底,我随同温家宝总理对美国进行了访问。他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个很好的演讲。但令我非常失望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对他的演讲报道很少,甚至不及此次中国媒体对切尼演讲报道的十分之一。我觉得,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媒体刻意让别人听到他们领导人的讲话,而不太注意听取别人对他们发表的看法。这种心态应改一改,应有一种平等的意识,既注意自己的讲话别人是否听到了,也要听取其他国家的意见。(2004年4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根据方式准则,话语表达应清楚明了。但在本例中发言人不是清楚直白地表达出他的真实意图,听话人必须根据语境因素去寻找与语用含糊相关的最佳关联。此例中发言人批评了发达国家媒体的错误做法但却没有使用实指。这样做的目的能缓和记者招待会上批评的氛围。
2.3.2 模糊限制语 问:美国总统布什将于下周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据悉他将会见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和习近平副主席。双方将讨论哪些问题?中方认为中美之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都重视发展两国关系,两国领导人保持着经常接触。他们每次会见的时候都有很多重要的话题要谈,我相信这次也不例外。我相信布什总统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将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2008年7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举行例行记者会)
象“I think,I wish,I believe”这样的小句所引导的从句都是将所指对象从外部世界转移到说话者的心理状态。他的回答最多只是对于中美领导人讨论话题的猜测,违反了质和量的准则。
3 闪避回答的语用功能
3.1 信息功能
3.1.1 信息的保留 问: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奥运安保措施,那么哪些场所是需要重点保护的?是交通要塞还是购物中心?此外,为确保奥运期间的安全,中方增加了多少警力?
答: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事,中国政府、北京市有关方面、奥组委安保部门等都在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安全举办做出重要努力。我想中国有关部门在安保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有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得到了与会有关各方的赞许和支持。(2008年7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举行例行记者会)
安保是一项基于信息情报的工作,有些情况需要对外保密,闪避回答就起到了保留重要信息的作用。
3.1.2 信息的传递 问:撞机事件发生后,中方一直坚持让美方作出道歉,但现在美方只是深表歉意,中方就决定允许美机组人员离境。中方是否在此问题上向美方作出了妥协?美方是否也向中方做出了什么承诺?
答:今天,美国政府处理这一事件的全权代表、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代表美国政府向唐家璇外长正式递交了美方的致歉信。鉴于上述情况,并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中国政府决定允许美方机组人员在履行必要手续后离境。但必须指出,“撞机事件”并没有完结,中美双方还将继续就此事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谈判。(2001年4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就美国政府给中国人民的致歉信答记者问)
2001年4月1日美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中方军用飞机,导致中方飞行员失踪,又未经许可而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这是一起严重的事件,责任完全在于美方。发言人通过闪避回答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在中方允许美方机组人员离境之后,中美双方还将继续就此事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谈判,既坚持了我方正确的立场,也体现了我方外交的灵活性。
3.2 人际功能
3.2.1 保留他方面子 问:你总是说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那如果中国公民在奥运期间想游行示威表达其对政府政策的反对意见,是否有允许他们表达意见的机制?如果没有,为什么?
答:你在中国已经常驻多年,对中国有关法律也是熟悉的。中国有关于游行示威方面的法律规定,我们希望有关法律规定得到遵循,同时中国宪法保证中国公民的言论自由。(2008年7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举行例行记者会)
中国是个法治国家,一切都会依法行事。这是个常识问题,更何况是常驻记者。发言人的闪避回答缓和了对该记者的批评程度。
3.2.2 维系良好的对外关系 问:中国与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请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有何不同?
答:我们愿意同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国家加强合作,增进互信,不断发展双边关系。当前国际形势下,国际社会面临着一些共同威胁和挑战,包括毒品走私、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和防扩散等,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我们愿意同俄罗斯、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2006年3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
发言人的回答将两种关系的区别转向了中国愿意同所有国家加强合作以及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必要。一是伙伴关系,一是合作关系,亲密程度区别明显。如果发言人道出了其中的差别,会伤及潜在交际对象美国的面子,发言人在这里通过转移焦点来间接回避是非常巧妙的回答。
3.2.3 维系中方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问:请问中方是否愿为解决在伊拉克的韩国人质问题提供帮助?
答:我们对韩国在伊拉克的人员遭到扣押一事感到关切和忧虑,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作为韩国的友好邻邦,中方非常愿意提供可能的帮助。(2004年6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
韩国人在伊拉克被扣押这属于国际事务。原则上此事应该根据国际惯例或是由联合国出面解决。对于中国来说不涉及其中是明智之举。发言人的闪避回答中使用了含糊词“可能的帮助”。可能是个评价性形容词,尺度很难把握。这一闪避考虑到了国际局势将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为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4 结论
在外交场合中,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故意使用一些含糊其辞的言语,保证发言稳重、严谨、礼貌和高效,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暗示闪避只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可言,在涉及答中外记者问这种语境,为避免全部用精确、清晰的话语产生负面影响,出于策略的需要,恰当得体的含糊用语是有必要的[1]。
外交官使用巧妙的表达法,对某些敏感问题发出既能被对方接受,不留把柄,又能表达出自己的倾向性的说法。通过积极的、含蓄委婉的语言选择让问答进退自如,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这种闪避回答是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技巧,发言人通过重构语境、处理中心话题以及破坏合作原则的策略,控制信息的输出。与此同时,作为政府发言人,也能为保持中国良好外交形象及维持甚至巩固与相关国家友好外交关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Dillon J T.The Practice of Questioning[M].London:Routledge,1990.
[2] Harris S.Evasive Action:How Politicians Respond to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A].In P.Scannell(ed.),Broadcast Talk[C].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1:76-99.
[3] Bull P&K Mayer.How not to Answer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J].Political Psychology,1993(14):651-666.
[4] Galasinski D.The Language of Deception:A Discourse Analytical Study[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Inc.,2000.
[5] Bavelas J B,Black A,Chovil N,&M ullett J.Equivoc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0.
[6] 陈 春,宋 曦.试析外交语言中语用含糊的特点[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