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方龙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的差异

2010-04-07赵丽玲王杨琴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文化

赵丽玲,王杨琴

(1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2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借用动物来寄托和表达情感。由于受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龙”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本文拟从中西两种文化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龙的起源、发展、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对比,探索“龙”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 中西方龙的起源及发展之比较

1.1 中西方龙的起源对比

中国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塑龙,位于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它曾作为先民们与神沟通的工具而存在,起着凝聚人心鼓舞众志的作用。根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原始氏族凭借想象,认定有一种具有超凡主宰能力的物种,它与降雨息息相关,控制着世界的秩序,因此,他们将这种动物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保护神,并将其取名为龙,遂自称为“龙的传人”。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伏羲氏族系本身就是“龙族”,有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而且都以龙为本部落的图腾标志,在渊源上各氏族皆自认由龙所“生”,由此而开启龙的“传人”纪元[1]。从远古时期黄帝、炎帝的子孙,到尧、舜、禹的族人,以至再后来的吴国、越国的子民,有许多氏族曾以龙为图腾。至此,龙神崇拜、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龙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现象之一。

从时间上判断,西方龙出现的时间较中国龙要晚。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出现了被称为“Dragon”的怪兽,而这种怪兽就是西方的“龙”。在希腊神话中,较早被提及的龙是与众神之神宙斯作战的龙形巨人,这些龙形巨人是大地女神盖亚与天神乌拉诺斯所生,他们面目狰狞,须发杂乱,身后拖着一条带鳞的尾巴。最为典型的神话是太阳神阿波罗用他那百发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给人类带来无限灾难的巨龙皮松(Python),为民除了害。由于古希腊文明对西方影响深远,希腊龙的形象在欧洲各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意大利、德国、北欧诸国和英国等地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中,陆续出现了龙的身影。

1.2 中西方龙的发展对比

在中国,先秦时,龙是一种神兽。在楚辞中,龙也被想象成为神人驾车的神兽,《湘君》(九歌)中的“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把人们引入龙的世界。汉代开始,儒家兴起,因“子不语怪力乱神”,龙的神话形象有所折损,此时龙在文献记载中多被用来求雨。汉高祖刘邦因其出身卑微,编造故事,说其母因蛟龙缠身,才生下刘邦,故刘邦是真龙转世的天子。从此,历代皇帝都加以效法,与龙的关系愈加密切。自唐以后,中国龙与帝王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出现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在东方近现代史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仍然很尊崇龙。清政府起初把龙当作皇家的象征,后来在与西方打交道时,还特意把龙绘制在旗子上,作为中国的国旗,从此龙成为了中国的国家形象。1906年,清朝陆军部谱写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一度作为代国歌。清政府倒台后,龙不再是国家的正式象征,但是在华人的心目中,龙依然是华夏先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在西方,经过了古希腊神话的影响,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狰狞而且贪财、残暴。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贝奥武甫》中的龙是看守宝藏(“异教的黄金”)的毒龙,它的报复血腥而残酷,可见已经加入了宗教色彩。而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圣经》再次改变了西方世界中龙的形象。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人的扩张,龙成了魔鬼撒旦的恶名,在欧洲乃至在世界也就传播开来。于是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屠龙的神话故事。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西方人认识到龙只是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动物,不再恐惧它。但龙依旧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固定的贬义词汇。

2 中西方龙的形象之比较

从考古中可以发现早期中国龙的形象:有的身躯粗壮,长吻短鼻,有的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有的无足无爪近似蛇形。而到了秦汉,就有东汉学者王符描述龙为“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龙,鳞虫之,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潜渊”。[2]《辞源》上说,龙是“四灵”之一,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随着龙的形象的发展,龙的家族也开始变得庞大,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任何一种动物的独特体系: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3]。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糅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这样“龙”在中国文化的形象就定位成了变幻莫测、世间所无的神性动物。在封建社会,“龙”的形象被统治者利用,把“龙”作为天子的化身和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也自誉为“龙的传人”。在现代,“龙”见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龙”的形象大都含褒义。

西方当代学者对神话传说中的龙的形象进行了总结:龙是恒温动物,通常都有翅膀,骨头是中空的,但却很强壮,质量轻。有非常复杂的肌肉系统。除了脖子和腹部,龙的全身都覆盖着发光的鳞片。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其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蓝色系、红色系和绿色系。一条龙通常都不是单一的一种颜色。龙以喷火作为武器。有些龙喷出的是冰霜。龙像爬行动物和鸟类那样产卵,小龙破壳而出[4]。龙一般喜好独居,拥有强大的力量及法力,种类很多,其家族的庞大比起东方的龙来毫不逊色。中国的龙是“龙生九子,每子不同”,而西方的龙则是“龙生百子,每子不同”。有居住于深海的海龙,有沉睡于火山的火龙,有蛰伏于沼泽的毒龙以及无数种奇形怪状的龙。

从形象上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中国“龙”体形长,且尾部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无翼,根据考古界发现,古代也发现过有翅膀的飞龙,叫做“应龙”,但是并没有形成中国龙的主流形象;而西方“龙”体短,长得像蜥蜴,体与尾界限明显,而且有翼。同时中国“龙”多与雨水相关,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生灵施恩。而西方“龙”则喷火、电、烟,一出现则意味邪恶和与人为敌。

3 中西方“龙”的象征意义之比较

3.1 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早期,龙是自然界构成成分运行规律的象征,尤指能行云降雨的雷电,常用龙口中或喉中所含的一颗珍珠来表示。因此中国农历春节后的二月二那天,人们一般都要扎些纸龙,伴着爆竹声舞龙灯以求来年风调雨顺。龙在中国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五,象征东方、升起的太阳和春雨[5]。

龙常被看做幸福的象征,能够制成长生不老药。它在中国哲学中代表原始本质中的阳——生殖、丰饶、活力,故常做装饰品以驱邪逐魔。

在许多传说中,龙占首要地位,是细工艺术和手工艺的主要题材。中国古代对锦缎官服上绣的龙的数目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皇帝的龙袍上才会有九条龙。汉代以来,绿松石龙是皇帝的象征。龙与皇权挂钩的历史也很久远,从黄帝时就开始了。“龙凤配”图案在唐代以后,广为流传。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而且还可象征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可以说,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龙还象征着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古代把那些贤人高士也称为“龙”。比如诸葛孔明未出道时被称为“卧龙先生”。凡是有品德、有才识,或者精工书文,或者行为举止出众的人,都可以比作“龙”,比如“龙飞凤舞”,“龙门点额”,“龙腾虎跃”等。俗话中说的“望子成龙”,也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3.2 西方龙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基本象征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在欧洲不信基督教的时代基本上也有着相同含义:威尔士人即以红色龙旗为荣。但是到了基督教夺走各个民族的原始信仰的时代,龙被株连而成为破坏“神”的秩序的象征。中世纪时期的龙集空气、火、水和大地的象征含义于一身。作为恐怖的形象代表,龙在许多地方是勇士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帕提亚和罗马的旗帜上,被刻在北欧海盗的船头上。

龙常常与警戒相联系,在许多传说故事中龙常作看守,并与阴间世界和神灵世界密切相关。

在西方创世神话中的龙通常是凶暴的太古动物,必须由众神击败。后来,血脉高贵的英雄们和先辈们承担起屠龙者的角色,这象征的是智力发达的人类战胜未驯服的自然世界。在神话和传说中,屠龙是对英雄勇气的一种常见的考验:一旦成功,他便可获得财富或放出一位被俘的公主。龙在这里象征兽性,必须依靠力量和技巧来征服。在基督教象征中,龙代表极端邪恶或魔鬼撒旦,大天使米加勒击败它并把它扔进地狱的深坑里,所以龙常和火相关,会喷火,或为原始混沌中的动物,只有靠严明有序、身心俱勇的行动才能消灭它。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画家拉斐尔笔下的圣乔治是基督教中少数杀死恶龙的圣徒之一,龙是混乱、无信仰、邪恶或原始兽性的象征。圣母玛丽亚有时也脚踩恶龙,表明战胜了邪恶势力。

4 结束语

据《新闻晨报》报道,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由此也引发了社会上对龙文化的争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东方威胁论,其中就有龙撕咬美国国旗作为喻示的漫画。为了消除偏见,有人甚至提议不再使用龙作为民族的象征,而与此同时,《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对外宣布:“龙是先民们集合许多动物及某些天象的形貌特征,经过漫长岁月创造出来的灵物。中国崇龙习俗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龙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融合、团结、创新、奋进是龙文化的显著特征。弘扬龙文化,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笔者的观点是,对龙的不同看法,恰恰说明了中西两种文化具有各异的面貌和特征。虽然这些差异给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造成了障碍,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中国“龙”的形象代表了:善 、美 、神秘 、吉祥 、刚健 、威严 、力量和尊贵等。西方“龙”的形象代表的是:邪恶、暴力、贪婪、守财、魔法和能量等[6]。如果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单纯用本国的文化知识去进行生搬硬套,即便是改变“龙”的象征意义也是无济于事的。英国图腾是狮子,美国是秃鹰,俄罗斯是双头鹰,这些动物在东方人眼里同样凶相毕露,但是其喻义为世人了解后都被广泛接受了。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不同文化现象所赋予的不同文化内涵,积极地对外宣传本国文化,同时以一种兼容并济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1] 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 许 慎.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托马斯·布尔芬奇.希腊神话[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5]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龙文化与民族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9-163.

[6] 史传龙,贾德江.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2007(3):86-89.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