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改革的“551”模式
2010-04-07雷晓艳
雷晓艳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改革的“551”模式
雷晓艳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与播音主持专业相此,非播音主持专业《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主持兴趣为起点,以提升学生的主持技能为核心。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考试评价等方面都应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有所区别。
《电视节目主持》;教学改革;“551”;新闻学
《电视节目主持》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与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东华大学等院校强调主持人职业教育不同,地方性本科院校非播音主持专业开设这一课程,旨在了解节目主持行业动态,培养学生主持兴趣,熟悉节目主持流程,初步具备节目主持的基本素养。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大多数定位于艺术类,入学需经过面试,而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艺术修养、外在形象等方面良莠不齐,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与播音主持专业区别对待。
一 《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几乎所有设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都开设了《电视节目主持》或相似课程。但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加以改进。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广播电视新闻主持专业的《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与播音主持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不一样的。具体而言,播音主持专业是“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和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并不是人人都奔着主持人这一职业去的,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出镜采访,因此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一味照搬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方案,非但不能掌握播音主持的技能,还使教学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内容陈旧
除了照搬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方案外,目前《电视节目主持》教学内容也过于陈旧。一般的理论多,贴近实际的内容少;书上的知识多,实际的体验少;灌输的多,启发的少。反映在教学中,出现了两种不可取的现象:一是把《电视节目主持》课上成纯理论讲授课,原封不动地把主持人的一些理论灌输给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二是把课上成普通话课,侧重发声、发音、吐字、抑扬顿挫,习惯性地让学生朗诵、演讲。显然,上述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有志于向播音主持方向发展的学生的需要,更遑论21世纪中国电视事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了。
(三)教学方法落后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一方面依然沿袭大学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注入式,如此以来,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知识,而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仅停留在“看片”阶段,少有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教学方法必须向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自主式转变。
(四)教学资源匮乏
要培养学生节目主持的基本技能,就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主要包括专业教师资源、专业设备资源等。然而某些地方性高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其招生规模而言显得十分匮乏。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的学校每年近百人的招生规模,却没有一间专供学生录音、录像的教室。[1]
二 《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的“551”模式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理念的嬗变、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节目形态的更迭、运作机制的变革等,都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也必须在正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进行一些改革。笔者在教学中探索了关于这门课程的一些改革思路,将之归纳为“551”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以课程内容的五个模块(即主持人素质专项模块、新闻节目主持模块、社教节目主持模块、谈话节目主持模块、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模块)为基础,强化教学过程的五个核心环节(即话题讨论、理论讲授、案例观摩、模拟主持、成果展示),大胆运用口试这一考试形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兼顾了程序的灵活性和评价的多维性。
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充分运用模块教学。模块化思想起源于工业生产领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技术领域。在课程改革中,模块化教学以现场教学为主,以能力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在《电视节目主持》中推行模块化教学,既可以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突出基本技能培养这一核心。根据电视节目的形态和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可将《电视节目主持》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主持人素质专项模块。这一模块由主持人采访训练、编写训练、策划训练等内容构成,提出“大主持”的概念,使学生具备采、写、编、播、策划等基本素质,为适应不同形态的节目主持奠定基础。
模块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模块。这一模块由消息类新闻节目主持、评论类新闻节目主持、出镜主持等内容构成。要求学生把握各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掌握电视新闻主持的技能,能熟练地完成口播、配音、口播和配音一体播的实践演练。
模块三:电视社教节目主持模块。这一模块由电视购物节目、气象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教育节目、对象性节目等内容构成。要求学生把握社教类节目的特性和共性规律,掌握此类节目的主持要点,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档电视社教节目的制作。
模块四:电视谈话节目主持模块。这一模块由娱乐话题类谈话节目、专业类谈话节目、生活情感类谈话节目等内容构成。要求学生把握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特性和构成要素,掌握此类节目的主持要点,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档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
模块五: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这一模块由娱乐资讯类节目、娱乐谈话类节目、综艺表演类节目、游戏娱乐类节目、益智竞技类节目、真人秀节目等内容构成。要求学生把握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的特性,掌握此类节目的主持要点,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档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的制作。
其次,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应将教师的“导引”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应该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能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结合《电视节目主持》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人文、听说、主持等能力的要求,我们针对性地设置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话题讨论:每课可安排5分钟的话题讨论时间,培养学生捕捉传媒信息的习惯、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能力。理论讲授:教师可系统讲述电视节目的各种形态和主持的相关理论,为节目主持技能的培养打下基础。案例观摩:观摩优秀电视节目作品,形成直观印象,并参与对作品的讨论。模拟主持:理论转化成实践,要求学生能自行策划、主持、制作成品节目,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全能型传媒人的意识。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节目产品,通过自评和互评,查漏补缺。特别优秀的节目还可考虑与当地媒体实现对接。
再次,在考试环节上,可大刀阔斧地进行考试改革,运用笔试、面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评机制。大学专业课考试基本上以笔试为主,单纯的笔试往往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模式更为有效。《电视节目主持》这门课程极具实践性与操作性,因此对于学生终结性评价,应该摒弃以往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做法,而应采取丰富多样的考试方式: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方式。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既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很有帮助。此外,运用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节目主持的能力,也可以看出学生语言的熟练程度。口试的重点主要落在现场语言的组织、语言的标准、语速的流利及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即兴反应上。现场抽题,从服装举止、口才表达、内容充实、时间掌握等方面评分。笔试时不直接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是考利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先阅读指定材料,选定主题,写好主持词。面试时,学生根据笔试拟好的主持词,进行即兴主持,考查学生的现场驾驭能力、临时应变能力。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联系非常紧密,有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电视节目主持》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是不一样的,应以培养学生的主持兴趣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主持基本技能为核心。“551”模式正是以培养学生基本主持技能为导向的一种尝试。当然,这一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何进一步跟上一线的发展变化,调整教学结构和内容,以培养和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传媒人才,是我们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校:周 欣)
G423
A
1673-2219(2010)10-0203-02
2010-03-10
2009湖南省教改研究项目“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性研究”(湘教通[2009]321号);2009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试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雷晓艳(1980-),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和媒介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