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

2010-04-07杨国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旅游

杨国民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510510)

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

杨国民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510510)

我国涉外旅游的迅速发展为传播中国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机会。为抓住这一机会,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除了要在教育源头加强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在中国文化上的素养,更应加强他们用外语正确表达祖国文化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消除西方国家对我国已有的误解,还可以避免制造新的误解。旅游英语翻译是旅游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采用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教学策略及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为学生毕业后处理文化翻译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翻译;旅游英语;文化传播;教学

一 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在全球影响的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出境旅游,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中国旅游。据统计,2008年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4,584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2008年全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3,003万人次(国家统计局,200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涉外旅游人员每年有机会与18,000万游客交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超过10%的比例不断增加。他们有机会通过旅游活动或导游活动把祖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有机会通过这些游客把祖国文化间接传播给更多的外国人。因此,提高涉外旅游人员的祖国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用英语正确表达祖国文化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高校(含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其中不少高校重视旅游作为传播汉语文化的桥梁作用,在多方面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传播汉语文化的素养、能力和意识。他们开发了不少英语版本的中国文化教材,如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览》(英汉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经典中国》等(王昀,2007:10)。各高校积极进行相关教学研究,认为旅游英语教学有必要对旅游英语专业在教材选择、教学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姜希星,王鹏,2006:7),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的素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上述教材和研究对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文化素养有积极作用,但是文化传播是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双语的交流来实现,这就必须涉及到翻译,因此翻译在动态传播中就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不断有丑化中国的现象,这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差异外,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旅游翻译缩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消除外国人对我国已有的误解很有必要。此外,旅游英语中的翻译教学需要反映旅游活动中的动态交流,提高学生准确表达我国文化现象的能力,在主动传播文化时避免制造新的误解。旅游人员在理解某个汉语文化现象后用英语把它表达出来,这起到即时的交流效果,也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如果对一些错误表达没有即时纠正的话,很可能影响游客一生对一个国家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源头上,对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中属于思想性的东西,如老子思想等,可以让学生把老师准备好的现成翻译记下来以备在与外宾交流时使用,避免主动传播时制造新的负面影响。

本文拟从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出发,分析它对汉语文化传播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并试图提出消除一些错误翻译不良影响的方法。从源头出发,使学生毕业后能通过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把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东西表达好,在世界范围内塑造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

二 翻译策略和翻译教学策略

学界基本认同以异化的方式来翻译更能体现不同文化的风味。国外首次提出异化翻译的韦努蒂都这样认为:异化翻译是用以指那种保留原文异国情调、故意打破目标语规约的翻译的术语。国内首次提出异化翻译的鲁迅先生在讨论翻译时指出:“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其中的“保存洋气”就是指归化翻译(王东风,2008:2)。

但是在传播文化的时候,异化的翻译可能导致阅读的困难,反而不利于文化传播。此外,本科或高职的学生总体上尚缺乏进行异化翻译的能力。所以,在旅游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在涉及翻译理论时要区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但在翻译训练时则需要引导学生以归化的方式翻译出更能让人读懂而不是让人误解的译文,而不在于追求音、形、义的对称。

在这一方面林语堂处理汉语文化表达时的做法值得借鉴。他在《吾国吾民》中用通俗易懂的英语介绍了中国的文化,为众多美国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林语堂,1935)。虽然原文为英文创作,但在介绍中国文化时作者选用的语料是汉语的,因此他在创作过程中难免要涉及先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从作品的结果来看,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异化或归化,而是专注于一个目的: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的文化的误解。他的目的达到了。美国著名书评家 T.F.Opie评价该书时说: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美国总统布什也说: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吾国与吾民》译序,2006)。如果林语堂先生当时为了追求异化的效果,不遗余力地把最原味的中国文化用艰涩的英语表达出来的话,这本书也许只能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翻译的典型素材,不能起到推广中国文化的作用。所以说以异化的方式进行翻译固然可以彰显源语语言文化,但是在向普通民众推广一种崭新文化的时候还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归化翻译来渗透。以归化的方式普及异族文化在中国翻译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其中典型的例子要数著名翻译家林纾和严复了。林纾不懂外文,与王寿昌等人合作,通过后者的口译,译了 40余种世界名著,源语译本涉及法语、英语等多种语言。他们的翻译虽然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但无论从合作形式还是从结果来看都是地道的归化做法。《天演论》虽然属于科学作品译文,但严复在翻译此书时为了照顾当时中国读者的需要,也采用了大量归化做法。结果他们的翻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只要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只要有利于消除海外读者对我国文化的误解,不必拘泥于异化翻译还是归化翻译。在涉及我国文化的旅游翻译中,需要把准确传达文化要旨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培养涉外旅游人才的摇篮,教育更需要从源头做起。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以此为出发点,有必要利用学生有限的翻译能力,采用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助的翻译教学策略,使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两种翻译策略的不同,另一方又让学生掌握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处理旅游行业中涉及文化的翻译难题。

三 出现的问题和翻译方法

由于我国文化内容丰富,与英语往往存在很多的词汇对应上的空缺。且不说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就是资深翻译人员碰到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也需要反复斟酌,并查阅相关资料方可形成译文,即便如此,该译文也未必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因此一词或一语多译的现象就常见了。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教学生如何进行准确翻译,不如教他们如何使用解释、释义或不译等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

(一)以拼音加释义取代翻译

对一些自己能理解,但难以表达的重要思想需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释义,从而消除不良翻译带来的误解,否则很可能产生误导作用。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文字的发展,对有些古代重要著作的理解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诂及其它研究方可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这部重要的著作虽然只有2500字,可是其中的思想博大精深,是道教和道家哲学的集中反映,历代都有学者对此进行潜心研究,并不断有新的发现。虽然里面的有些内容还在探索之中,但多数内容是已有共识的。根据《道德经》,宇宙是一个和谐有序、不断变化和变换的体,“道”就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万事外物遵循的轨迹,得“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之术。目前对“无为”的理解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起码不会理解为“无所作为”。但是在某些介绍中国文化的书里,例如在教材里把“无为”翻译成了“being inactive or effortless”(赵宝国,2005:76)。在普通情况下,这种错误影响不大,但道家思想是中国之根。鲁迅曾说:中国根植于道家思想,如果想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必须先理解道家思想。因此对其误译所造成的影响就会很大。“being inactive or effortless”是指“碌碌无为”中的“无为”,与“道”之“无为”是两码事。这很容易让身处异族文化的人产生误解,以为老子是在鼓励中国人民懒惰。“无为”在道中的真正含义是:(1)万事万物源于无,即从无到有;(2)不要试图违背“道”,即自然规律。因此,如果旅游人员没有把握翻译好“无为”的话,不妨先音译为:Wuwei,再把它释义议为:1.Everything begins from nothing.2.No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break Dao,the natural laws.尽管老子所说之“道”与现代科学的“自然规律”有些差异,但是把它处理成“the natural laws”还是可以的。也可以把“道”释义为 Dao is the way the universe functions,the path taken by all natural events,这样外国游客就不会有疑问了。道家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思想,对我国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旅游人员有意把道家思想传播给外国游客的话,则需要从教学的源头落实清楚。

(二)以拼音加解释取代翻译

对一些国内翻译界尚有争议的翻译表达,在教学中需要以维护祖国文化形象为第一要务,可以通过拼音加解释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下面谈谈“龙”的翻译。对“龙”的翻译争论由来已久,而且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的关注,比如说在北京奥运会上就没有采用“龙”的图腾作为标志。开始先有人反对把“龙”翻译成dragon,认为这种翻译妖魔化了中国,提出了loong译法。后又有人反对这种提法,认为dragon已经广为流传,被中外人士所接受,而且还有些节日与之关系密切,更改不便,loong译法也违反了罗马一体化的原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的吴伟雄先生是该观点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世杰先生发表文章,旁征博引,从双语词典意义对应、dragon翻译的起源、dragon在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中的不良形象等方面论述了对我国形象妖魔化的作用;指出改正误译合乎国际法,改译程序简单成本微乎其微,而且在中外都有改译的先例,如韩国在2005年把“汉城”改成“首尔”;最后提出改译成loong是较佳的方案(关世杰,2007:10)。

笔者还有另外一种想法:等待或建议英美国家修改词典,根据中国龙的意义对dragon的意义增加一个词条。目前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在争论尘埃落定之前,在词典编撰正式采用某种翻译之前,旅游英语的老师该怎么办?是翻译成还是loong?前面已经提到导游人员每年要接触18,000万的涉外游客,在争论结束之前,影响不但没有结束,还会随着游客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旅游翻译的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有些作为。首先,需要告诉学生把“龙”翻译成 dragon的不利影响,并说明原因;第二,在需要翻译“龙”的时候,先暂时采用音译;第三,有必要告诉学生“龙”是中国的图腾,是国家的传统标志;第四,解释龙的涵义。在翻译的时候可以这样处理‘loong’, the totem of China,is an imaginary creature that combines the most beautiful features and parts of 12 animals, is a symbol of ultimate power.这样一来,龙的形象就是积极的、正面的、美好的了,与我国文化中龙的内涵形成吻合。当然还可以对游客强调,虽然中国龙被翻译dragon,但是这不是他们文化中所说的龙。

(三)不译法

对一些对国人来说可能存有争议、但外国人不关心的内容,翻译时可以采用不译的方法,避免外国人不必要误解或潜在的心理抵触。以“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为例进行分析。

在文学界,对屈原是否是爱国主义诗人有些争议。有人认为,按照历时看法,屈原属于爱国主义诗人,但是按照共时的看法,把屈原看成爱国主义诗人有伤害我国某些民族的民族感情之嫌。但是普通民众还是普遍认同:“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个普通学生不太知道文学界的争论,那么翻译老师在此可以有些作为。老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翻译时不必把“爱国主义”四个字翻译出来。第一,多数外国人不懂中国的历史,不懂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纷争。在他们看来,“爱国主义”指现在的中国,那么“爱国”的矛头就是中国以外的国家了,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误解和抵触;第二,外国人也不关心屈原是否爱国,无论这个“国”是指现在的整个中国,还是指屈原当时的那个“国”,他们更关心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或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爱国是有国界的。根据以上分析,宜把“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翻译成Qu Yuan is a great poet of China或Qu Yua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of China.还有两个细节需要解释一下:一是把“我国”二字翻译成“China”,使指示词中立化,照顾译文读者的语境和感情;二是采用了一般现在时,更加突出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若果用过去时则会让外国人以为屈原是在中国历史上某个时期被认为是伟大诗人,现在不是了。

四 结 语

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导游、领队、旅行社管理、景区景点的管理等工作,在旅游第一线工作。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文化大使和形象大使,他们的语言和形象对塑造传播祖国文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英美文化的教学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要重视主体文化的导入,尤其是要注重在这两种文化中,通过翻译架起沟通的桥梁,把我国文化准确地传播出去,消除误解。目前对全民进行祖国文化教育并通过民众塑造国际形象是一个漫长的规模宏大的任务,但通过对涉外旅游人员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加强祖国文化的教育,提高他们通过翻译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则是可行的,而且在短期内可以凑效。

[1]关世杰.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中“龙”与“dragon”的互译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J].对外大传播,2007,(10).

[2]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09.

[3]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7).

[4]林语堂(黄嘉德译).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New York:Reynal & Hitchcock,Inc.1935.

[6]王东风.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 (2).

[7]王昀.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大众科学,2007,(10).

[8]赵宝国.21世纪实用旅游英语教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责任编校:燕廉奚)

H315.9

A

1673-2219(2010)10-0163-03

2010-06-01

杨国民(1961-),男,江西九江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教学。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旅游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旅游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旅游的最后一天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