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外宣翻译的体系建构
——以福州为例
2010-04-07郑丽琦
郑丽琦
(福建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地方文化外宣翻译的体系建构
——以福州为例
郑丽琦
(福建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文章以福州为例,探讨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与传播。文章认为,当前的地方文化外宣翻译活动处于附庸地位,十分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树立。为此,要从传播的视角看待外语翻译,以传导城市形象为灵魂,建立完整体系,开展独立、系统、有组织的规划、监管和符合传播规律的文化外宣翻译活动。
地方文化;翻译;传播;体系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之间的文化换码活动,以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为根本目的。中外文化交流历来已久,其间就伴随着各类的翻译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适应经贸往来、旅游观光等需要,文化翻译活动逐步由个体、个别地区转化为各个行政区域的政府主动行为,纳入外宣范畴。然而,据文献调查,除了少数大城市在文化外宣翻译这个领域,还缺乏系统性建设,对其意义的认识也处在浅层次,翻译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地方主体意识的增强,加紧建构一个完整的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体系,保持外语传播的独立性显得至关重要。
一 加强独立筹划
目前,人们习惯于使用汉语进行文化传播,外宣翻译除了一些特定场所外,主要是作为一种补充式存在,处于附庸地位。这种附庸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外语翻译在文化传播上的功效认识不够,文化外宣翻译缺乏总体布局,内容分散,往往止于对现成的汉语材料的文字“转换”;文化翻译队伍匮乏,人才紧缺;注重汉语规范而忽视翻译规范,差错较多。例如没有将原文隐含信息深入理解并外化到译语表层,形成“欠额翻译”;译文不够简洁、规范,错译、漏译等现象时有发生等[1]P118。这种种现象,无不显示出重汉语传播、轻外语传播的现状。就福州市来说,现有的外宣翻译主要存在于部分书籍、宣传册页、光盘等材料的标题、目录、前言等,真正双语对照的并不多见,即便有,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汉语文本,“硬译”现象普遍,整体上外宣翻译显得十分薄弱。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外宣翻译的独立筹划工作,改变单纯“翻译”汉语的附属地位。
(一)开拓传播思路
汉语的传播容易受到监督,成效的反馈比较直接。外语的传播由于对象相对较少、反馈比较间接,因此易被忽略。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外文化传播是一项国家战略,同时具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抵御西方文化侵蚀的双重意义,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文化外宣,提高国家“软实力”,都是各个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2]P47。从小的方面来说,增强外语外宣意识,是主动把握开放格局的体现之一,尤其对于福州这样的沿海开放城市来说,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事情。而从翻译的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则关键在于变单纯的“被动式”翻译为“主动式”传播。被动式翻译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文本,同时由于我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为本,强调对原作的忠实“直译”,在东西方文化和语文习惯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一般性译作往往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3]p44。例如,将福州“三宝”之一的西园软木画翻译成“cork painting”,其实是一种误解。软木画技艺主要是利用进口软木进行雕刻,由于雕工精细,造型扁平,远看如画,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carving”(雕刻)。再如,将“投资热土”频频翻译为“Land of investment”,把“热”这一状态词漏掉了。主动式传播将更加促使人们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并相对完整地按照外语的思维进行内容组合,避免这些不足。
(二)开展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有赖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如外事部门或者地方外宣部门来牵头承担这项工作,通过建章立制和成立外宣文字委员会等相关组织,通过开展调研、研究等,探索标准,建立起研究、讨论、规划、立项、审批、监管、纠正等完整链条,避免出现无序、随意翻译和洋泾浜外语现象。其次要系统关注内容、时间、平台、形式、对象、场合等多方面情况。以城市营销作为指导思想,立足于现有的地方文化元素,通过制订短、中、长期相结合的规划,依据不同的具体目标和传播对象、传播场合,选择不同内容、形式进行外宣翻译传播活动。第三要加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翻译和其他的翻译不同,“文化换码”的难度更大,尤其古代经典还有古文阻隔,因此,在当前译手风行,而真正的翻译家十分稀缺的情况下[4],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吸纳既熟悉外语,又熟悉文化的人才,主动为地方高校外语师生提供实践基地和锻炼机会,从而建立起为文化的外语传播服务的团队。
(三)把握发展中心
地方文化具有多元性。其中的主次关系、缓急关系,往往取决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上的中心工作,这是外宣工作的重要特点。总的来说,应当紧密围绕并服务于当地发展的主要目标,以保持外宣翻译工作在高度和站位上与党委政府的一致。以福州为例,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和“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这将是福建省、福州市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文化、旅游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文化外宣要紧紧把握的大局。
总之,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外宣翻译体系,摆脱附属地位,才能够真正走出自身的特色,在地方文化传播上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外宣翻译将是主动的,富于思考的行为,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符号系统”[5]P22,即便在纯粹的译本和文本之间也会形成关联并列关系,而非现有的主次关系。
二 传导城市形象
“开放”与“竞争”、“竞争”与“传播”是一对伴生体。如果说早年的“传播”主要目的还只是让海内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城市,进入新世纪后,这种一般意义上的“了解”式传播已经不足以应付风生水起的城市形象竞争。近年来,全国各地似乎都发生了“文化觉醒”。以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象宣传、旅游宣传轰轰烈烈。1999年,威海市城市形象电视广告在央视播出,标志着中国大陆城市形象广告的诞生[6]P107。随后,大量的城市开始在电视上投放形象广告。目前,除了形象广告,各地征集市歌、城市口号、申遗、改名、选形象大使、建地标等各种措施纷纷出笼,意图在这场“战役”中脱颖而出。
可见,城市形象的建设和竞争,成为城市外宣的中心所在。外宣翻译与一般外宣手段相比不过是对象有所区别而已,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形象上的建设。具体来说,它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城市现代形象。双语环境除了为海外客人提供便利,同时能够显示这是一个现代化比较充分的城市。外宣翻译可以说是一种“门面”工作,体现了城市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成效,特别是其中的错误和缺陷会被放大来看。这不仅对海外来说如此,对于大陆其他城市来说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有助于展现城市传统特色。如果说前一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给人形式上的感觉,这里的作用则是展示外宣翻译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城市传统特色所在。例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历史上以正统儒教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作为重要侨乡,福州又是350多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祖地;作为沿海城市,自古以来福州又是我国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遗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址;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榕台之间又有着“五缘”关系等。这些基本上都是福州富于特色的内容。
因此,在开展外宣翻译的时候,应以有效传导城市形象作为根本目标和灵魂。当前,福州市以“宜居”城市作为总的规划目标[7],以“温泉古都,有福之州”为旅游口号[8],并凸显“福”主题文化,筑牢“有福之州”的城市形象,这些均应在文化外宣翻译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 符合传播规律
在现代翻译学的性质上,有学者指出,翻译同样具有传播学的一般性质,翻译学应属于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9]P27。这是十分有道理的。在当今文化输出成为国家战略、地方文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翻译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意义上的传播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要按照传播学的原理,开展文化翻译活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目的是什么。简单地说,地方文化在对外传播的时候,往往面临着“有什么”和“说什么”的问题。要改变“原来的一些翻译理论家多把翻译看成是原语与译语之间的两级转化过程,从语言的不同层面上去寻找对应关系,而忽视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其他诸多因素,把信息传递这一动态系统看成了静态的两级封闭系统”[9]P29的情况。在具体的文化外宣翻译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整体提纲挈领
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其文化基本上也是“海纳百川”(林则徐语),综合性强。其比较鲜明的,一是承自中原、兴旺发达,走在全国前列的儒教文化;二是负陆面海、山海兼备的特点所孕育出来的海洋文化、商贸文化;三是保存完好、兴盛繁多的宗教信仰文化;四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包括拗九节、做半段、中秋摆塔等富于福州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保留了许多中原古乐的传统曲艺闽剧、十番、评话、伬唱以及独特的“金汤文化”等。还有近年来评选出的“十大名片”、“四大品牌”①等。这些文化无不蕴含着“福”、“儒”、“根”等内涵和特色[10]P85,明确这些将使文化外宣翻译做到心中有数、概念明晰。
(二)要区分对象贴近需求
就福州而言,来访的海外、境外人员主要有外宾、旅游观光客、研究学者、商贸人员、探亲访友者等等,对他们来说,面对陌生的福州,有着不同的了解角度和需求。对于正式的外宾,我们要尽快给予一个总体的文化概貌,同时对于赠送的当地传统纪念品要有详细的解释;对于旅游观光客,则要突出与其他城市的不同特质和独特景点,满足其猎奇的心理;对于研究学者来说,则可以有更为学术化的介绍;对于商贸人员来说,除了介绍投资环境,还要突出城市的人文精神、商贸历史等;而探亲访友者则要加强对宗祠文化、祖地寻根的介绍。总的来说,既要做到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又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1]P27。
(三)要注重细节和灵活生动
如今在各种翻译材料中谬误不少,差错常见,洋泾浜英语令人啼笑皆非。除了保证正确、符合外语习惯,还要照顾到外国受众的禁忌喜好,在细节中赢得对城市的好评。“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换为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11]P27。如有闽菜之王称誉的“佛跳墙”,据说是因为味道太好被品尝者形容为“即使佛祖闻菜之香,亦必跳墙破戒偷尝”,却被翻译为“The delicious dish called ‘Buddha Jumping off Walls”恐怕外国人想破脑袋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道菜和“佛从墙上跳下来”有什么关系。其实如果用音译加解释的办法更好:“The delicious dish called‘Fotiaoqiang’(glutton’s Buddha Jumping off Walls,馋嘴的佛从墙上跳下来)”。加了一个“馋嘴的”形容词,就使人容易联想得到是因为佳肴的吸引。
总而言之,要提升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水平,关键要把外语的文化传播提到和汉语的文化传播同样的地位,紧紧围绕服务城市形象传播这个中心,构建完整的组织、研究、规划、监管体系。这才是真正改变现状,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注释:
○1福州十大名片: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三山两塔一条江、鼓山、闽剧、温泉、寿山石、昙石山遗址、青云山。四大文化品牌:昙石山原始文化、寿山石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
[1]杨大霑.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一些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9,(6).
[2]梁岩.新时期我国文化外宣的战略意义[J].现代传播,2009, (5).
[3]郑海凌.翻译与异化[J].外国文学动态,2004,(2).
[4]赵婧,杜婷.反差:八千万学子习外语翻译人才缺九成[N].光明日报,2006-02-27.
[5]程曼丽.“外宣”是一个整体性的符号系统[J].新闻与写作, 2006,(9).
[6]周怡,黄伟.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形象广告[J].新闻界,2007, (2).
[7]阙文龙.福州新一轮规划全力打造山水宜居城市[N].海峡都市报,2009-11-30.
[8]卓文俊.福州旅游主题口号揭晓——温泉古都有福之州[N].福州日报,2010-04-15.
[9]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A].吕俊.翻译学选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叶友琛,林怡.城市营销:以现代激活传统[J].福建论坛,2009,(4).
[1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11).
(责任编校:王晚霞)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tion System to Local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Fuzhou city
ZHENG Li-q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Fuzhou external propaganda materials,mainly discuss oversea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essay points out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translation work which is unfavorable to establish the image of city.Thus, it i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complete system,make independent and organized plans to supervise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new transmission persperctive
local culture; transl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G127
A
1673-2219(2010)10-0150-03
2010-09-03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编号JBS09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丽琦(1971-),女,福建屏南人,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