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都思《汉语福建方言字典》词条英译指疵
2010-04-07陈榕烽
陈榕烽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麦都思《汉语福建方言字典》词条英译指疵
陈榕烽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汉语福建方言字典》是近代外国人学习闽南方言必备的普及型工具书,该字典中翻译了大量的汉语经典作品,是这一时期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由于理解层面与文化层面的“先天不足”,该词典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错误。该文通过分析这些错误的例子,指出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要依靠我们本国的力量,呼吁翻译工作者都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对外翻译。
《汉语福建方言字典》;儒家经典;词条;翻译;错误
《汉语福建方言字典》是近代西方人研究福建方言的第一部著作[1]P332,是英国伦敦布道会早期派来中国的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在向南洋的华侨学习闽南方言14年后编著的“闽南方言——英语”字典。这部字典共收 12000个汉字,每个词条包含了该字的闽南话读音和英文解释,还给每个主要汉字组词或引用名著或典故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它的用法,并将该词组或句子翻译成英文。
现在的字典大多数提倡与时俱进,不断地增补新词、新的表达,而《汉语福建方言字典》中的例子却绝大多数来自《四书》、《五经》,还有些是直接从《康熙字典》中转引的,因为作者认为:“当代的作家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古代作品,根本就没有有名望的。他们当中有些人模仿技能熟练一些,能写出些好句子;有些技巧拙劣,遣词造句不合文法,句意含混不清,从而误导学生。”[2]麦都思的这一评价虽有失偏颇,却在客观上却促使这部字典成为学习闽南方言的外国人了解汉语经典作品,进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语福建方言字典》中翻译的中国经典与理雅各等汉学家的译本在风格上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辜鸿铭称理雅各的译本是“对中国经书具有甚为渊博而死板知识的学究”。这样的译文适合汉学家或是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学者。而麦都思翻译的经典词句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字典中的汉字,它是面向广大闽南方言初学者。因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汉字的意思是麦都思的译文最大的特点。然而,也正由于他过分关注“字”的意思,而忽略了从篇章乃至文化的角度全面地理解原文,因此,字典中的错误自然难以避免。下面我们就通过例子来分析一下《汉语福建方言字典》的例证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 误 译
在汉语中,同字同音不同义或同字不同音不同义的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的数量颇多,有些字既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许多对古文不熟悉的中国人,都难以准确地区分,对外国人来说就更容易混淆,误译也就在所难免。
(1)蛮: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译文为:When a men’s words are sincere, and his conduct respectful, even into barbarous countries, he may safely travel.[2]P11
首先,指出一个语法错误,“a men’s” 应该改为“a man’s”。这句话节选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为: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话诚实讲信用,办事勤恳恭敬,即使远到蛮夷之地也通行无阻。说话没信用,办事不地道,即使近在本乡本土也寸步难行。这里的“行”是“行得通”、“通达”的意思,笔者拟将其译成 get on well with everything或 make everything workable,而不只是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safely travel”。
(2)樵:樵夫笑士。译文为:the woodman smiles at the scholar.[2]P65
“樵夫笑士”出自《汉书·扬雄传下》中“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的典故。唐朝的王棨也在《樵夫笑士不谈王道》中写道“多辩名士,能文硕儒。或有不谈于王道,终知取笑于樵夫”。可见,“樵夫笑士”中的“笑”字,应解释为“取笑,嘲笑”,可以译成 laugh at而不是smile at(朝某人微笑)。
二 硬 译
在第一部分的五个例子中,作者还是能够把握所引作品的整体意思,只是在个别字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导致误译。但在下面两个例子中,作者完全不能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只是简单地逐字逐句硬译,使译文的意思完全偏离。
(3)要: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译文为:I have long desired it, and have not forgotten the protestations of my whole life.[2]P30
麦都思将“要”解释为to want, to desire,该字目下第一个词条就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从译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他将这句话中的“要”按其本意来解释,把“言”字解释为“断言、主张”(protestations)。笔者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是孔子对子路提出的“怎样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个问题的回答:“见到利益时,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愿意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中,还不忘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因此,“久要”的意思是“长久贫困”,“言”应该是“诺言(promise)”而不是“断言”。笔者拟将其译为One who thinks about whether it is right when tempted by personal gain; who is ready to die for one's country when it is in danger; who never forget his promise even though he has been poorly off for a long time—him indeed I think we might call “a perfect man.
(4)廛:廛无夫里之布。译文为:shops should not pay the tax of a piece of cloth for every le(里).[2]P653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意思是,在人们居住的地方,如果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愿意来做那里的百姓了。其中,廛(chán):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3]P136夫里之布:即“夫布”和“里布”。夫:旧时服劳役的人。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布:古代的一种钱币。“夫布”,一夫的劳役税;“里布”,25户的地税。麦都思把“布”直接译为“a piece of cloth”实有不妥,笔者建议该句译作:labor tax and land tax should be exempted for every family.
三 文化误读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必然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由作者对中国文化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理解导致的误译,往往会导致当时方言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5)庙:“孔子入大庙,每事问”。译文为:Confucius entered the great temple, and enquired about every thing he saw.[2]P17
“孔子入大庙”中的“大”字应该读成“tài”,指太庙,意思是一个国家开国之君的庙。当时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太庙,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因此这里的“大庙”也可以说成是周公庙。麦都思把“大庙”误译为“the great temple”,显然是将“大”误读为“dà”,误解了“大庙”的真正含义,从而使读者也误以为“大庙”与“小庙”只是大小的差别。笔者拟将“大庙”译为“the Imperial Temple”。
(6)无:君子无所争。译文为:A good man has nothing that he strives about.[2]P36
(7)争:君子无所争。译文为:A good man never wrangles.[2]P44
“君子无所争”节选自《论语·八佾》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若有所争,必定是射箭之类的比赛吧。 纵然是比赛射箭,也是先相互作揖,而后登堂比赛,比赛结束后走下堂,相互敬酒。这等相争,也只是君子之争啊!这句话反应出中国文化对“君子”的定义:于人于事无争,一切讲礼让。但是(12)选用“striv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的解释是:v. to try very heard to achieve sth. or to defeat sth.,那么必然引起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中的“君子”的误读:君子指的是没有作为的人。而(13)选用的是“wrangle”,《牛津》的解释是:v. to argue angrily and usually for a long time about sth.。不与人争吵虽然是成为“君子”必备的条件之一,但他并不能完整地表达“君子无所争”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君子不以征服别人为乐,即使参与竞技,也要讲究礼让。因此,笔者拟将这句话译为 A gentleman has few things to vie for.
四 断章取义
麦都思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句子作为例子来说明每个汉字的用法,而这些经典作品以叙事为主,因此,简单截取其中一句或一个词,又不了解这句话或这个词的语境,必然容易犯“断章取义”的毛病。
(8)策:“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译文为:When about to enter the gate (after a defeat), Confucius whipped his horse saying, it is not that I dare to be behind-hand, it is because my horse will not go.[2]P62
这句话节选自《论语·雍也第六》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意思是: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兵撤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垫后,而是马跑得不够快。’”前半句“孟之反不伐,奔而殿”交代了这句话的主语与语境,而麦都思却恰恰把这半句省略了,单单截取后半句作为“策”字的例子,结果弄错了主人公。这句话主语应该是孟之反,鲁国的大夫,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孔子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可见麦都思是在对此历史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断章取义。
(16)枚:枚卜功臣。译文为:to reckon up meritorious servants.[2]P30
这句话节选自《大禹谟》:“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大禹治水后,舜要把帝位禅让给禹,禹推让说:“请逐个卜问有功的大臣,然后听从吉卜吧!从麦都思的译文,我们可以推断:他大概并不了解这句话的语境,而只是从字面上看“枚卜”是“逐个占卜”的意思,因此他便用“reckon up”(估算,计算)来解释“枚卜”。这样的译文让人莫名其妙,完全不知所云。笔者拟将改译为“select the successor emperor from the meritorious ministers by divination.”
(9)占:不占而已矣。[2]P66译文为:You have not divined, that is all.
我们知道,英语注重形合,而我们看不出“You have not divined”与“that is all”之间有任何关系。因此,单单从这句译文,大概没有人能搞清楚它要表达的意思。“不占而已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叫:‘做事没有恒心的人,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麦都思没有先理解这句话的上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只是简单地从字面翻译,才导致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译文。因此,笔者建议译成:There is no need for a person without perseverance with moral acts to tell omens.
麦都思的《汉语福建方言字典》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然而,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翻译像《论语》这样拥有多种中文注疏的儒家经典作品时,不管是从理解层面,还是从文化层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在《汉语福建方言字典》中,麦都思能够准确地翻译了大部分的中国古代经典词句,已然不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然而,这也恰恰提醒我们,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要依靠我们本国的力量。林本椿教授在《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翻译》一文中谈到,让外国人来做汉译英就好比是依靠外国人来宣传我们的产品[4]P56。我们虽然不能说他们对中国经典的误译与文化误读与外国媒体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妖魔化”报道一样都是蓄意的,但起码是源于无知,源于他们的文化优越感。因此,翻译工作者以及将来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学生都应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才有可能为中国文化的外翻工作、对提高中国文化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做出贡献。
[1]黄时鉴.麦都思《汉语福建方言字典》述论[A].李国章,赵昌平.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1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W. H. Medhurst.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Z].Macau: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林本椿.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翻译[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56
(责任编校:王晚霞)
H17
A
1673-2219(2010)10-0147-03
2010-09-03
陈榕烽(1981-),女,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