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尚俭去奢”思想的当代行政价值
2010-04-07周云芳吕锡琛
周云芳 吕锡琛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管理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老子“尚俭去奢”思想的当代行政价值
周云芳 吕锡琛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管理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老子的“尚俭去奢”治国思想不仅要求统治者在个人生活上做到“无欲”“不争”,还要求统治者在行政时倡导一种“无为”“节俭”的施政纲领。这些对于我国当前政府的执政理念仍然具有现实的理论借鉴意义。
无为;不争;尚俭去奢;行政效率
老子在阐释关于“道”的特性时一贯坚持并强调着一种“无名”的基本立场,并把这一立场贯彻到关于国家的管理上就成了他所独创的“无名之朴”的朴治主义治国思想,这即是老子所常说的“‘道’常无名、朴”(32章)。
仅就老子所处的生活年代而论,这个“无名之朴”本是他 针对儒家的“正名”思想而发的。在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正是一个“家与家相篡,国与国相倾”的乱世时代。为了挽救这种世风日下的乱世危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派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这种思想倡导一系列足以维系当时摇摇欲坠的宗法等级观念的“礼乐”制度来“以名正实”,以期实现天下社会秩序之稳定的和谐局面。因此,从名、实之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种“正名”思想乃是一种“以名制实”的“有名”论。而老子则一反儒家孔子一向所坚持的“制礼作乐”的“名教”论。在他看来,孔子倡导的“仁义礼乐”之“名教”不但于世道民风不利,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导致“大伪”与“虚名”。故此,老子方才有“失义而后礼”的论断。这一论断似乎已在向当时的世人暗示着:“礼”的出现标志着在当时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已不可能仅凭人的“忠信”本性就能够调节和维系下去的。孔子的“克己复礼”并不是人的本性的需要。相反,人们在“礼”的令名之掩饰下,一味地争名夺利,尔虞我诈,此之谓“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也。
因此,老子从这种“无名之朴”的朴治主义治国思想出发,不仅主张个人应当在克制自己的欲望方面努力做到“少私寡欲”,而且他还进一步奉劝作为当权的统治者也应该实行一种“尚俭去奢”的治国方略。
一 老子“尚俭去奢”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先秦的政治思想中,老子最早提出了把“尚俭去奢”作为安邦治世的一条重要法宝。在其《道德经》的六十七章中,老子在叙述其治国之术时就说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见,“俭”,或曰“去奢”即是老子治国“三宝”之一。在二十九章中,老子曾非常鲜明阐释了这一“去奢”的治国思想,他说:
将欲去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已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 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从理论上来看,一方面,老子的这一“尚俭去奢”的政治观与他的“无为论”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无为论”思想中,老子在政治上是遵循着一种“法自然”的“天道无为”论,其本身就包涵了一种要求统治者“无欲”“不争”的思想,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73章)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以及“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等。另一方面,老子这一“尚俭去奢”的治国立场还是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之天道发展观的一种必然要求。因为,以老子这种“反者,道之动”必然法则来看,任何强大与富裕的事物都是要向其反面转化而不可长久的。在《道德经》中,老子在明确地表述他的这一基本思想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
站在这“尚俭去奢”的基本立场上,老子在其治国上既反对儒家的“以名制实”之纲常名教论的繁文缛节,又对法家之“循名以责实”的以智治国思想进行了抨击。譬如儒家所崇尚的治国方略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第十二》),老子则认为“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3章)进而,老子提出了他自己的主张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同时,在批评法家一派的以“智诈”治国的术治主义思想时,老子则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的主张,来作为其“尚俭去奢”思想的一个基本规定性。他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
对此“啬”字,河上公注曰:“啬,爱惜也。治国者当爱(惜)民财,不为奢泰。”韩非则解释为:“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韩非子·解老》)他认为用智太过,会伤及精神。这种养生学的解释,似乎不尽通达全意,但说老子反对以智治国,则无甚不妥。因为,就整个的《道德经》来看,老子的这层“反智”倾向确实是很明确的,如他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富”(65章)。又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章)。
循着这条“反智”治国的理路,老子更进一步地要求统治者在施政时做到“宽而勿察”,以期达到一种“俭故能广”(67章)的执政效果。在《道德经》中,老子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章)
在这里,老子对那种以智治国的“其政察察”是持一种明显的菲薄态度的。对于这一“其政察察”的解释,《淮南子·道应训》这样说道:“其为政也,以苛为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譬之,尤廓革者也。廓之大则大矣,裂之道也。”换而言之,“其政察察”就是以智临天下,苛刻要求属下,亦即法家所谓的“循名以责实”。这样让群臣置身于竦惧颤栗之中而惶惶不可终日。无奈之余,群臣要么以一种“心计机巧”以欺上瞒下,要么在即抱一种“鱼死网破”的心态来铤而走险。这样轻则有害于世道人心,重则酿成天下大乱。所以,这种智察的效果(“其政察察”)只能是一种短期的急功近利之术,而非长治久安之策。相反,统治者若能做到“其政闷闷”,即推行一种浑然以宽大为怀的包容政策,其效果则是“其民淳淳”,这样,民皆乐其生而遂其性,淳淳然而归于朴厚矣。这就是老子所讲到的“俭故能广”的思想。河上公对此“俭故能广”的注解是:“天子身能节俭,故民日用广矣。”这一注解亦正好彰现了老子之“尚俭去奢”主张的现实政治功能。
二 老子“尚俭去奢”的当代行政价值
先秦时期,在治国之道方面如此地崇尚“节俭”以反对奢靡浪费的政治主张者却并非老子一家之绝唱。当时儒家的孔子在谈及治国时也讲究“节用”与“俭”,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又言:“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墨家则更强调一种“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的功利主义“节用”观。然而,老子的这一“尚俭去奢”的思想正是针对当时的一些统治者之贪欲无度而不惜横征暴敛终致国灭身死之现实教训的一种深刻反思。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那些贪欲无厌的统治者就警告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而且,在其它一些章节中,老子还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人主多欲,祸乱之源”的社会根基,这就是居上之统治者的贪欲奢靡之风会招致在下之黎民百姓的反抗,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起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对此社会矛盾的酝酿与激化过程,老子首先是提醒:“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75章)继而是警告:“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必轻死。”(75章)最后是哀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因此,为防止这种社会危局所导致的国家颠覆,老子向这些世俗的统治者们提出了“尚俭去奢”的治国之道,并引导他们明白这一“知足不辱”(44章)“知足者富”(33章)和“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的大道理。可见,从这个角度而言,老子的这一“尚俭去奢”的政治思想确实具有缓解社会矛盾来维系国家安定的“和谐”政治功能,这对我们当今现实社会治理的改善是颇具有历史的借鉴意义的。关于老子这一“尚俭去奢”思想的当代行政价值,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构建一种现实的“和谐社会”的政治作用
无疑,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今的时代主题。而在当前,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构建这种“和谐社会”的必要,乃是完全迫于现实社会中已萌生的诸多“不和谐”因素的时代情势所使然。可就在这诸多“不和谐”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则存在于我们各级地方政府所奉行的不恰当的执政理念。这种执政理念把追求一种片面的经济效率方面的数值(即GDP数字)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在这种执政理念的驱使下,许多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为了追求这种GDP数值的片面增长而不惜倾其一切物力与人力大肆铺张浪费,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的结果是,政府行为短期化,好大喜功,追求表面政绩,“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数字出成绩”。许多数据表明,一些地方官员在其任期内为了取得突出的政绩,会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大上项目,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外表,不重本质。当其地方财政资金不足以支撑项目时,一些官员则转而求助于大搞集资活动,从而更加重了当地企业和百姓的负担。而在同时,这些政绩项目往往又缺乏科学的专家论证,往往导致倒闭亏损,造成资金浪费,或者属于“钓鱼工程”,后备资金不够,一旦官员离任,就变成“半拉子”工程。这些盲目的“政绩”,不正好印证了老子所说的“为之败之,执者失之”(29章)和“治人事天,莫若啬”(59章)的预言吗?更何况,一些地方政府这种盲目追求“政绩”的结果不仅空耗了民众的物力、人力,还轻则令老百姓怨声载道,重则让政府失信于民,导致官民对立,加剧社会矛盾。因此,为避免这种社会“不和谐”因子的滋长,我们除了必须改进当前我们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中的一些不合理结构成分,以保证社会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之外,还应当充分借鉴老子这种“尚俭去奢”的执政策略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
据前述可知,老子向统治者推行的这种“尚俭去奢”的治国理念不仅在经济上可达到节约社会资源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的作用,而且在政治上还具备了缓解社会矛盾以维系社会稳定的和谐功能。但立足于当今现实,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行政成本是很高的。而导致这种政府行为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我国政府用于公务消费的装备成本太高。《人民日报》曾对我国政府公车消费的现状作过一种统计性报道:1993年我国国产和进口轿车总数为40万辆,其中98%被公款买走。仅新增轿车一项,全国一年要支出购、养车费用700亿元,相当于1993年当年财政赤字的1.25倍。新、旧购、养费用全国需要近2000亿元,而每年新购买小轿车的数量和金额分别以16%和27%的速度在递增。[1]从管理学原理来讲,这种高消耗的行政成本是不利于保障其政府(或企业)的行政效率的。对于这一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R.H.科斯早已从理论上证明了。他认为,经济组织(包括企业和政府等)存在的原因就是纯粹市场交易成本太高,而在一定范围内用协调、指挥等予以取代。反过来,如果企业、政府的协调、指挥成本即内部交易成本高过市场交易成本,那么它们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了。[2]在政府的行为成本费用与行政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的相互促进的比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行为必须在社会生产活动和政府活动之间对资源的使用作出合理的安排,并从而把政府行为的成本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以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
由于老子的“尚俭去奢”思想具有一种“和谐社会”之稳定的政治功能,而一种良好而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则又是降低政府成本的一个基本前提。“稳定压倒一切”当前人们熟知的一句名言。其道理很简单,一个社会的不安定的政治动乱局面必将导致政府运作的高成本。这样是不利于提高政府效率的。因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内,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一个主要途经在于减少投入,即节约行政开支。
(三)有助于减少政府官员腐败的机率,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
首先,从社会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老子的这一“尚俭去奢”的思想似乎立足于要试图解决现实生活中人类之欲望的无限性与现实自然资源之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为,从《道德经》一书来看,老子也确实是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因为人类的贪欲所带来的灾难与后果,才如此地告诫人们并说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9章)之类的警世恒言,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才提出了他所独特“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努力倡导“无欲”、“不争”,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做到“少私寡欲”、“尚俭去奢”。在面对这一现实矛盾的解决,老子主张从节约自身的“尚俭去奢”出发,依靠自我的约束机制来力挽人们在“物欲”面前的沉沦。这一基本精神对于我们当今政府的廉政建设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从现今我国政府的反腐实录以及廉政建设的现实经验来看,我们当前查处的许多腐败大案要案都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们盲目地追求所谓“政绩”的铺张浪费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各级政府如果能够切实躬行老子的“尚俭去奢”的执政理念,自上而下地倡导一种“节约型政府”的作风,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各级地方官员的因盲目“政绩”而导向腐败的机会率,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各级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工程,进而树立起一种良好的政府服务形象,以改善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1]王强,陈易难学习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0.
[2]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责任编校:张京华)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Lao Tzu’s Advocating Thrift and Avoiding Luxury
ZHOU Yun-fang, LV Xi-chen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University of Hunan,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The doctrine of administrating a state ,called “advocating thrift and avoiding luxury” included in the Lao Tzu, made a claim to the ruler not only of no desire and no competition, but also of inaction and frugality.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leader to administrate our contemporary country.
Inaction; no competition; advocating thrift and avoiding luxury;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B223
A
1673-2219(2010)10-0098-03
2010-05-01
本课题为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项目编号09C615)。
周云芳(1980-),女,湖南祁东人,管理学硕士,现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管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