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发展与本土化

2010-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妇女

束 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发展与本土化

束 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社会性别概念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提出和演进的,它是女性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社会性别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妇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它在中国的本土化运用与发展,也为中国妇女研究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性别;生理性别;女性主义;本土化

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表述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涌现与发展的,并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观念体系,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女性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9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妇女争取解放、追求平等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一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与理论铺垫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就是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是女性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具有一个过程。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的鼻祖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在《女权辩护》中对当时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这种教育使得女性处于一种“无知和奴隶式依附”状态,是造成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的罪魁祸首;她主张女性的权利同男性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呼吁给予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教育权、工作权和政治权。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Simone Beauvoir)出版的《第二性》,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的“圣经”。她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属地位,妇女受压迫的主要原因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正像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女权主义运动高潮的到来,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在现实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这一概念主张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是在文化制约中形成的,例如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社会性别已经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以及个体的生活选择。至此,社会性别作为揭示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概念,成为女权主义学术和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性别理论随着实践与历史的发展,对它的诠释也是多角度、多思维、多方式的。美国心理分析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 Stoller)在1978年出版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中说:“人可以谈论男性或女性,也可以谈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而与解剖学或生理学无关;虽然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现实中像是一回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密不可分地纠结在一起。这项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确认下列的事实,即这两个领域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并不一定像一对一的关系那样紧密相连,而是各自有其独立的内容。”[1]1988年,美国后现代女权主义史家理论家琼·斯科特(Joan W. Scott )把社会性别定义为“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社会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2]P168-170“这种权力关系直接体现为男子的统治和支配地位,妇女的被统治和被支配地位;男子的主体地位,妇女的客体地位。”[3]P145通俗一点,因此,女权主义学者认为,父权制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使得两性分化逐渐在父权制文化中形成。人类是在这一社会文化适应中形成了男女角色、性格、地位、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使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发展与延续。

1995年,世界妇女打回在北京召开之后,“社会性别”概念在我国不仅成为女性研究、性别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而且逐渐进入社会各个领域。随着中国妇女活动及女性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妇女活动者、女性学研究者在项目书、研究论著及学术会议上,以显著的位置和频度使用这个“社会性别”这一概念。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和方法论视角,在与性别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社会性别的内涵与特征

70年代中期,盖尔·卢宾(Cayle Rubin)首次提出“社会性别制度”概念。自此,女性学者们用“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sex)。在此之前,传统的父权制观念认为:“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组织携手作出对女性的严密规范,即贤妻良母是正常女性的惟一生存方式”,[4]P42女性自然的生理性别(sex)决定了女性贤妻良母这一角色,若想改变两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只有改变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和先天差异。一般情况下,人们将生理性别理解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生理属性,指男性(male)和女性(female)之间生物学、解剖学意义的上的差异。而女权主义者将社会性别理解为:“由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赋予女性和男性的一套属性”;“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性别指的是由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女性和男性的作用和责任”[5]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若认为:“性(sex)是指区分一个种群的男性与女性成员的生理特征。社会性别(gender)指的是与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与心理特征。由于社会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其含义也就随着时间和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社会性别的认同是社会和文化所确定的性别界限,它与性别的生理定位无关”。概而言之,生理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男女特征,如染色体、性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而社会性别则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作出的关于男或女的判断,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期望或规范。

上述种种观念证实,人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制约中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理论加以深化发展的女性主义史学理论家琼·斯科特曾说:“我对性别的定义由两大部分和若干个小部分组成,它们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这一定义的核心在于下列两大命题之间必要的联系: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性别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6]P167斯科特的社会性别概念的核心是将男女两性关系看成是社会制度规范历史生成的而非自然的产物,从而得出结论:生理状况不是决定和主宰妇女命运的,男女性别角色和分工模式是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改变的。社会性别概念引进到妇女史的研究使人们清楚地看出两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历史上形成的,不是一种本质的自然存在。

基于上述分析,社会性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性

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文化所生成的,随着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条件改变而改变。譬如,中国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郎才女貌”等社会性别,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深刻地影响着男女两性的劳动分工、生产资料占有、婚姻、教育、情感、行为以至于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时代生产模式的冲击,传统观念中的社会性别规范必然发生很大的改变,正如我国有学者所解释的,“社会性别是用特定的、先于个人而存在的社会关系来重新表示一个人”[7]P28。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性别的属性同样是由社会文化所赋予的,它已成为一种力量构建与约束着男女两性的行为方式与群体特征。

(二)个体性

较之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理论要复杂的多。社会性别的产生、发展与一个社会的历史、经济、文化、政治、文明的进程有着紧密联系。它是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所得到的,因此,社会性别是后天的,它具备个体性。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教育水平,人生阅历的不同,必然导致他对社会性别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不同。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化与文明的发展程度也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社会性别的研究转向个人领域抑或国度领域,注重了个体差异对两性地位差异的影响。例如,90年代后,受黑人女权主义、第三世界女权主义等影响,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将社会性别与种族、民族、阶级、性倾向等概念结合,具体分析研究各阶层、各种族及不同性倾向妇女的处境,从而,为人们进一步探讨男女不平等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所有妇女都可以占据‘女性’的位置,但她们绝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占据‘女性’的位置。”[8]

(三)可塑性

女性主义学者在研究社会性别理论时始终认为社会性别并不是女性或男性的内在特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性别化的行为并不是由生理性别而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所塑造的。由此,较之由自然、物种赋予的生理特征,社会性别不是自然的、而是可建构的,个体对于自身社会性别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形成了个体对于社会性别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当然,随着个体与社会的认知与发展,人们对社会性别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对社会性别概念认知差异将直接影响此观念的放大或缩小,这就是社会性别的可塑性。

由此可见, 社会性别包括了社会文化、制度与个体观念、思维两个部分。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为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改造不合理的两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证明。

三 社会性别理论“本土化”运用与发展

世界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女性主义学说,其中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它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对全世界妇女运动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其理论思想已渗透到整个社会文化和制度的构建当中。中国的妇女研究在一百多年前也已经开始。早在 1909年,中国就已出版了《女论》,大声疾呼“革男尊女卑之恶习”。 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表多篇文章,批判“女子的一方完全牺牲于男子”。1944年8月,毛泽东和张闻天一起用为《解放日报》写社论的形式,大谈“家庭民主”。紧接着,毛泽东又于 1944年8月31日致信博古,“提倡‘走出家庭’与‘巩固家庭’的两重政策”。在这一时期,妇女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妇女理论转化成了保障妇女自由的法规。共和国成立不久,有 20多个省市办起了妇女刊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妇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后,中国的妇女学研究实现了新的飞跃,尤其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西方女权主义的各种流派及其理论在中国大迅速传播。在这一时期,“社会性别”概念的引入,作为重要的“分析范畴”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分工模式,以及知识生产机制和社会运作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中国的妇女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性别理论被引用到中国存在一个“本土化”问题。所谓的本土化是指外来理论用于本土的一个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所在地域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性别现状等重新审视外来理论,选择适合我们的部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也包括用我们实践中的经验去发展和补充外来理论。[9]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引进国外学者社会性别理论内容,将社会性别理论作为一种制度来分析我国社会性别状况,丰富社会性别理论;通过性别视角来观察性别歧视,增强性别观念;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各项发展决策的主流,以缩小两性间不平等的差距,促进男女平等。在中国,社会性别理论被真正用于女性研究是在1997年之后。从事女性理论研究的学者们开始运用社会性别概念研究女性问题,以社会性别作为新的理论依据研究社会性别结构、社会性别文化和社会性别制度,分析社会性别与民族、阶级、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女性主义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关注女性自身,而是关注女性作为社会人以及其除女人之外的其他社会身份或背景,如:阶层、民族、交际、教育等。西方女性主义学说的社会性别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但由于我们的文化背景、文明程度、政治制度的不同,社会性别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我国妇女受压迫和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社会性别理论,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将现实批判与理论建构相结合,充实和丰富妇女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实现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共同发展。

[1]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琼·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A].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三联书店,1997.

[3]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4]王政.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林志斌,李小云.性别与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6][美]琼·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有效范畴[A].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三联书店,1997.

[7]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李小林.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初探[J].北京:妇女研究论丛,1999,(4).

[9]高小贤.推动社会性别与发展的本土化的努力[J].妇女研究论丛,2000,(5).

The Gender Theory of Feminism’s Development and Localization Research

SHU Jia
(Anhui University of Industry and Architecture,Hefei Anhui 230601,China)

Gender concept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one of the core of feminism. The concept of gende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to solution the problem of women . In particular,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not onl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women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women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basis.

gender;sex;feminism;localization

C912.6

A

1673-2219(2010)10-0041-03

2010-07-10

2008年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青年科研基金专项项目;2010年度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SQRW068)成果。

束佳(1981-),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妇女
当代妇女的工作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