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思考
2010-04-07黄涛
黄 涛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自从1978年开始,我国加工贸易已经发展了30多年的时间.加工贸易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吸引国际投资,创造了大量外汇,吸收了很多人口就业,并且为我国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仍存在东部发展快、中西部落后的不平衡局面,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从1998年以来的11年中,在全国加工贸易比重中东部地区的比重都超过了九成,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到全国总量的一成[1].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在全球经济危机还未好转,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有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开始由东部向中西部省份整体转移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使加工贸易和产业结构布局日趋科学合理,在中国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梯级分布,成为近年来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湖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1.1 近年来湖北省加工贸易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不断推动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省经济的发展打开了良好的局面.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放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119倍,达到205.7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2.8%,在整个中部地区名列前茅.其中一般贸易的出口额达到81.4亿美元,同比增长40.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0%;加工贸易出口29.8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5.7%,出口增幅有所回落;其他贸易出口4.7亿美元,同比增长4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3%.近年来,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9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08年的200余个,几乎和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经贸往来.与此同时,出口产品结构得到全面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已经成为湖北省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优势地位已经确立[2].
近几年来,湖北加工贸易的行业分布较广泛,包括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造船、机械及机械零部件、电脑、电子、通讯、纺织、服装、轻工及农产品等,但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三大板块.从2002年起,在国家强调贸易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机电产品加工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加工贸易种类,目前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已超过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商品.机电产品加工贸易的商品种类主要包括电脑显示器、船舶、移动电话、光电子产品等四大类商品.
1.2 湖北省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2.1 加工贸易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 一般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相关产业发展,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与多数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加工贸易的带动作用仍然较差,因为加工贸易本身的特点,原材料大量依赖国外进口,对国内相关原材料产业的推动力不明显.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仍然偏低,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强.这种模式对国内产业的扶持作用非常有限,尤其是技术外溢的变现很不明显,尤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对本地相关配套产业帮助很小.如武汉NEC移动通讯有限公司生产的手机,在进口散件的基础上依靠本地相对廉价劳动力进行组装,只能赚取有限的加工费,并且不跟本地企业发生任何业务往来,也就更谈不上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了.
1.2.2 加工贸易主体队伍小,出口规模不大 2009年从数量上来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仅有200来家,少数几家过亿美元的企业就占了加工贸易总额的85%以上.以湖北省黄冈情况为例,该市从事外贸员业务的企业仅有80多家,其中只有10%左右的企业有加工贸易业务.总体看来,湖北从事国际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还很少,出口规模普遍较小,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湖北省加工贸易发展.
1.2.3 海关监管风险长期居高不下 加工贸易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先天不足.因此部分加工贸易主体为了避税,钻政策的空子,为了一些非法的利益铤而走险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进料改来料为主的离岸经济现象,因税率倒挂或出口退税政策而引发的国货复进口现象,在加工贸易基本管住数量的态势下利用价格瞒骗逃税等.所以尽管海关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这些违法现象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杜绝,也对加工贸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2 湖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重要机遇
2.1 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为湖北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为了积极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未来发展目标.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北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大量的劳动力、在全国排名靠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湖北省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营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移和贸易结构调整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目前我省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3].
2.2 湖北省在要素资源和工业基础方面具有优势
进一步扩大开放,湖北省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在人口、资源等方面承接产业转移具备的比较优势日渐明显;二是湖北省为了积极贯彻中央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本省及整个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湖北作为中国的少数几个老工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以汽车、钢铁、机电、纺织、化工、建材为支柱的产业分布.武汉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沌口经济开发区为全省经济发展起了带动作用,中国光谷概念的提出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
3 湖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应采取的对策
3.1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湖北地方政府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做好政策制定和引导工作,使湖北在承接转移产业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走我国东部地区发展本地经济过程中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低层次发展的老路.坚持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于转移产业的审批制度,避免高能耗、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本地,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本省经济发展的目标,把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要进行有机的结合,继续巩固和加强生态建设,争取做到承接产业不污染青山绿水、不破坏生态资源、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4].
3.2 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湖北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加明显的地区竞争力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北省必须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利用交通、教育等本地资源,培育和发展汽车、机电、船舶、化工等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上下游配套完善、竞争合理有序的发展格局.
3.3 加大教育投入,引导、规范群众就业观念
加工贸易类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近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为这些地区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设置了障碍.因此,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重要因素.湖北省作为中部人口和人才大省,利用这次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本地就业,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交通、通讯、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文化素质作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支撑条件,充分利用武汉高校云集的特点,加大对各种层次教育的投入规模,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快校企合作,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熟练操作技巧的人才,吸引转移加工贸易企业.与此同时,对于群众就业观念要合理引导,吸引大量劳动力留在本地创业,由政府制定更多的相关优惠政策,保证充足的本地劳动力供给,积极推动湖北经济发展,保证提供更多岗位和更高层次的就业机会,形成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5].
3.4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由于加工贸易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在国内只能进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装配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分工的持续细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来组织生产,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产业层次.所以要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潜力,本地必须具备大量的配套产业支撑.利用这种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会有明显的降低,且通过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范围经济,有利于扩大技术外溢,推动技术扩散,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水平和技术层次,使创新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因此,充分利用湖北省内现有的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完善湖北加工贸易的整体产业配套体系,对加工贸易类产业在湖北省未来的转移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 曾巧生.江西加工贸易发展研究[J].求实,2009(12):23-27.
[2] 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跨国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3] 张先进,容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4):112-114.
[4] 何振红.我国加工贸易快步转型升级.港口经济[J].2007(4):34-36.
[5] 熊青龙.当前环境下对我国加工贸易区域转移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2):12-15.